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人”还是“股东”

—地方国企改制中管理层和职工对所有权理解的变迁

陈天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8级

指导教师 孙飞宇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从实行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体系中走出,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在之后的20余年中,从计划经济时代而来的企业经历了市场竞争的洗礼。20世纪末,政府要求全国的国有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革,从原先的国有制转变为朝向市场的混合所有制。这一次国企改革对全国的经济社会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刻。这一波改革的潮流并未停止在20世纪末,而是一直持续了近20年。在这个意义上,这次改革可以被认为是前后时代的衔接,而对其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因此,本文将目光放到江苏南部一个地方国企的改革历史上,通过对其自1974年建厂到2005年之间的历次制度改革进行描绘,旨在呈现政府、企业管理层、一般职工对于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之认识的变化—尤其是关于“股权”和“所有权”概念之认识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动态而绵延的,并随着改制而进行着持续的交融和碰撞,碰撞的结果于2005年酿成了一场风波 。在详细梳理历次制度改革的内容后,我们将能观察到不同主体认识变化的各个节点,从而更清晰地理解变化的过程。

在对这一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波及全国的改制中,新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关于市场和产权的概念被广泛传播。尽管难以观察到具体机制,但这些概念毫无疑问作为新出现的概念被各方行动者认识到并吸收为自己的逻辑。而这一过程通过历次制度改革而实现。在改革过程中,新的概念和传统观念之间存在交融和碰撞,并体现在了各方行动者的行动之中。尽管代表新旧双方的斗争看似互有胜负,甚至改制的方向也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际上的胜者却一直都是采用新概念的一方。通过将对方的胜利纳入自己的体系,改制正向着新概念的方向不断推进。而这一纳入的过程得益于对非正式网络中部分社会性约定内容的调换:原本复杂的期待被简化为了经济需求。对于变迁过程和调换技术的分析一方面将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正式制度是以什么方式和社会中既存的非正式网络互动,并借助后者的力量使自身得以实现的,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将制度逻辑与认知逻辑纽结在一起解释具体行动者的行动逻辑,而对制度主义的解释进行补充。 RktnPMo8TMI8pzxSIFH3ltWa4y3mm+cpOlCSOEGxOOT9qkjdnsRiboLw8zoi3X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