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五月,正值冀中平原地区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饶阳县(今河北省饶阳县)一个小康之家诞生一名男婴,起名王润森,后改名为蓝天野。他满月后,曾祖父带着全家四代人迁居到北京,做绸缎生意,小天野从此在这座城市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天野小时候身体瘦弱,不爱说话,见了生人总是躲到一旁,远远地偷看或者干脆趁机跑掉。天野的母亲不识字,但是特别喜欢看戏,她发现孩子性格内向,就想帮助他尽早适应外面的环境,于是每次看戏都带着他。让母亲没有想到的是,慢慢地,天野竟然也爱上了看戏。
随母亲一起去戏园子听戏,成为天野童年生活中令他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事。
那时,北平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就是戏园子,大家茶余饭后的最大娱乐就是去戏园子听戏、看戏。母亲经常带着天野,有时还带着家里其他孩子一起到戏园子听戏。有段时间,每天早晨一睁眼,天野就会问母亲:“今天去戏园子吗?”如果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天野就会乐呵呵地起床吃早饭,然后开始磨着母亲:“我们该去戏园子了吧?……”“我们该出发了吧?……”听戏成为天野每天最期待的事情。
母亲忙活着,不明白听个戏为什么要去那么早,只好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他:“先去玩,我们吃完午饭就去,不会晚的。”
得到这样的回复,天野就会噘起小嘴,躲到一旁不说话了。
忙碌的母亲没明白天野的小心思。原来,天野想早早地去,是因为他不想错过在正式开戏之前的“打通”。那时候的戏园子为了吸引观众来听戏,戏前都会安排“打通”,就是在开演之前敲锣打鼓,热闹一番。“打通”,通常是打三通。头一通剧场基本没人,到打罢二通、三通,便是开锣戏。随着锣鼓点越来越响,路过的人便会慢慢聚拢过来,拍手叫好的声浪也越来越高,那热闹的氛围尤其让孩子们喜欢。
天野一家住在一个几进院落的大杂院,院子里面住了大大小小几十口人。一天,天野突然和母亲说:“我想学习武术。”
母亲知道胡同口开了一家武馆,小天野和他的伙伴们经常去那里玩。母亲觉得习武或许可以让瘦弱的天野强健起来,便痛快地答应给他报名。没想到,天野领悟力很强,每个招式都做得有模有样。武术教练问母亲:“你家孩子是不是以前学过武术啊?别看他年纪最小,但是他练得最好。”那时天野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
母亲非常欣慰,心想这或许和经常带他去看戏有关吧。像金少山、郝寿臣等唱花脸的名角儿,以及京城两大科班富连成和中华戏校那些还没出科的学生的戏,天野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为此痴迷。不过那个时候他太小了,还不懂得欣赏名角儿唱腔,单是看到舞台都是一种享受。
看完戏回来,天野忍不住开始模仿所看的戏,尤其是武戏。他和院子里的孩子们一起模仿,一边比画一边唱,乐此不疲,每次天野都自觉成为主角。大人们听着他们的戏,做着自己的活计,氛围很是欢快。
渐渐地,天野不再满足这样的表演,他看到科班的学徒和他年龄差不多,就央求母亲:“我也想学戏,送我去吧。”
母亲认真地告诫他:“学戏特别苦,非常严苛。还有,如果送你去科班,你就不能再回家了。想学好戏只能下苦功夫,角儿都是被打出来的,不挨打,不吃苦,是学不到真东西的。”天野眨巴着大眼睛,一双小手自然地放在屁股上,似乎已经感到了疼痛。可惜,天野天生五音不全,一张口就跑调,最后只能放弃唱戏,但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对戏曲的喜爱从未改变。
儿时看戏的这段特殊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对蓝天野日后走上话剧艺术道路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