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给小读者话

中国乒乓球队成立于一九五二年,从一九五九年容国团获得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以来,中国乒乓球选手一直保持着极为出色的成绩。在很多大型的国际赛事上,乒乓球项目都是中国代表团最为稳固的夺金点之一。因此,人们常常把乒乓球称为中国的“国球”。

为了在赛场上为祖国争得荣誉,队员们奋力拼搏,勇攀高峰。在建队七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乒乓球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乒乓球选手。男子选手有容国团、王涛、刘国梁、马龙……女子选手有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刘诗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乒乓球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亚萍是这些优秀运动员中的佼佼者。在邓亚萍的运动生涯中,她一共拿到了十八个世界冠军,在国际乒坛的排名连续八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乒乓球历史上最长时间蝉联世界排名第一的女运动员。邓亚萍不仅在乒乓球运动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其他领域也大放光彩。

退役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求学,获得了英语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中,邓亚萍是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世界顶尖运动员。

邓亚萍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她曾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工作,当过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兼奥运村办公室副主任,还担任过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她还热心公益,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了“乡村体育室”等公益项目。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曾这样评价邓亚萍:“一个自身条件并不好的女孩,能够长期称霸女子乒坛,在邓亚萍身上我看到了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写道:“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邓亚萍的经历,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邓亚萍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开始练习乒乓球。为了提高乒乓球技术,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刻苦训练,从不叫苦。然而,虽然她球技高超,但个子矮、胳膊短,河南省乒乓球队曾把她拒之门外。邓亚萍并不气馁,依然坚持训练,硬是用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拿下了一个个冠军。由于同样的原因,她差点没能进入国家队。在教练张燮林的坚持下,邓亚萍进入了中国青年队,一九八八年才成为国家队的正式队员。

邓亚萍在运动生涯中,为了自己喜爱的乒乓球事业,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常常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每次比赛,她总是全力以赴,将自己的技术发挥到极致。在国家队的十年间,邓亚萍用自己的拼搏为祖国赢得了一枚枚金牌,引领了一个时代。

邓亚萍的成功,是因为她从不放弃更高的追求,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如此,在她的求学生涯中如此,在她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她总是为自己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并且为了实现目标拼尽全力。

很多人都认为邓亚萍的成功是因为她肯吃苦,有毅力,能够迎难而上。其实了解邓亚萍的人都知道,她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能吃苦,还因为她勤于思考,运用智慧解决遇到的一切难题。

早在邓亚萍刚开始进行乒乓球训练的时候,父亲就意识到她的身高问题,为她设计了不同于常规的训练方法,让她使用横拍和正手攻的打法。训练中,邓亚萍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改善自己的薄弱点。她从不轻视对手,每次比赛前都要详细了解对手的打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在比赛中,邓亚萍面对强敌,常常越战越勇,能够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赛场上的她因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被称为“大魔王”,许多选手一遇到她就败下阵来。

邓亚萍刚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英语时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但她通过不懈努力,三年多之后却能够用英语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之后的留学经历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邓亚萍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学业上,邓亚萍并非一味苦读,而是在研究了很多学习方法后,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很快就得到了提高。

邓亚萍进入职场后,从事的行业很多都是她不熟悉的,但她并不慌张,用自己打乒乓球的毅力和头脑去调整适应,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硬是在陌生的领域开创了一片天地。

邓亚萍的成长故事有着传奇的意味,一个先天条件并不算好的女孩,却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她的成功看似步步登高,但她却说,这是她一次次从零开始的结果。

“放下已经取得的成绩从零开始,永不服输!”这个信念让邓亚萍成了打不败的“小个子”。 LrtbuePJw5IpumHdVEuiATlboiHmnkWr10OYTDpCGZU2l/4JD2yL0kI+uMVURV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