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堂里的“拼命三郎”

一九〇五年春天,十五岁的竺可桢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毓菁学堂毕业,考入上海澄衷学堂。

澄衷学堂是浙江省镇海人叶澄衷于一八九九年在上海兴办的,目的是帮助浙江宁波的贫困孩子读书,后成为有名的私立学校。

澄衷学堂课程设置比较多,有国文、算学、英文、化学、物理、图画、博物等科目。一下子多出这么多课程,竺可桢有点吃不消。他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过英文,现在上英文课,简直像鸭子听雷一样,头疼得很。

澄衷学堂的学生大多是上海人,其中不乏阔少爷、富小姐,他们很有优越感,像竺可桢这样的外乡人很少。他们讲的上海话,竺可桢听不懂;竺可桢浓重的绍兴口音,上海同学听起来也很费劲。因此个别同学嘲笑竺可桢是“乡巴佬”,不跟他来往。

竺可桢第一次离开家独自到外地求学,就遇到这么多不如意的事,无人可以倾诉的他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起爸爸讲的水滴石穿的精神,大哥讲的积水成渊的道理,竺可桢给自己打气:困境只是暂时的,只要发挥“水滴精神”,肯下功夫努力学习,终有一天会“石穿”!

竺可桢学古人闻鸡起舞,他在纸上写道“醒来即起”,并将它作为座右铭。为了提醒、勉励自己,他将字条贴在床头,一醒来就能看到它。

每天早晨,竺可桢都是第一个起床,在第一缕阳光中,在空荡荡的操场上读书、背单词。每天晚上,他都是最后一个睡觉,睡前默念一遍英语单词。就这样,竺可桢成了学堂里最勤奋的“拼命三郎”。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竺可桢开始崭露头角,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有的上海同学主动接近竺可桢,跟他交朋友,向他请教问题。

竺可桢生来瘦弱,加上勤奋过度、营养不良,身体更加清瘦,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走。

一个周末,竺可桢和同学相约到教室读书。感冒还没完全好的竺可桢,走起路来有点轻飘飘的,还不时咳嗽几声。

路上他们遇到两个迎面走来的同学。四人擦肩而过时,其中一个同学说:“竺可桢虽然成绩好,但弱不禁风,好像得了痨病。我看他活不过二十岁!”痨病就是肺结核,在当时是绝症。

另一个同学说:“身体不好,学习成绩好,又有什么用?”

听到他们的议论,竺可桢很伤心。

“什么活不过二十岁!”跟竺可桢在一起的同学为他鸣不平,扬起拳头说,“我一定要跟他们评评理。”

“算了,不用往心里去!”竺可桢把同学拉回来。他嘴上这么说,可那两个同学的话却总是回荡在他的脑海里。

那两个同学的话虽然难听,但说得也有道理。竺可桢反省着,这么多年来,自己光顾着学习,却忽视了身体。为了取得好成绩,拼尽全力;为了省钱,有病也不去治。身体不好,怎能完成繁重的学业?学业不好,怎么报答亲人?将来怎么报效祖国?

从此,竺可桢坚持一早起床跑步,抓紧休息时间念书、背单词。他坚持锻炼身体,风雨无阻,意志坚如磐石。

有一个喜欢睡懒觉的同学,受竺可桢的影响,也“闻鸡起舞”,和竺可桢一起跑步,其他同学受他们的影响,也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坚持不懈的锻炼,竺可桢的身体渐渐好起来,虽然他看起来还是很瘦小,但很结实,人变得朝气蓬勃,成绩也比以前更优秀了,加上他为人正直,越来越多的同学喜爱他、敬佩他,纷纷推选他当班长。

那个说竺可桢活不过二十岁的少年是胡适。胡适是安徽绩溪人,比竺可桢小一岁,两人同年进澄衷学堂读书,后来同一批到美国留学。 q/12Qpie7QdXj6VVpGfoTPy0I8PBiWgjIoJNNNEpuMSAq0dFlDz6nUF4PrPMG0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