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兄弟俩放学后在家温习功课。阿熊坐在矮凳子上听二哥念书,看大哥写字,一时心生好奇,抢过笔也要写,大哥不同意。阿熊便耐着性子等,他趁哥哥们出去吃饭时,悄悄溜回来,抓起笔在哥哥的本子上东涂西抹。哥哥们回来,看见阿熊边乱画边嘻嘻笑,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阿熊,你干什么!”大哥大声叫着夺过本子。阿熊从来没见过他发这么大的火,吓得大哭起来。
听到哭声,爸爸妈妈急忙赶来。了解情况后,爸爸说:“阿熊,你想写字是好事。可你没经哥哥同意,就在他的本子上乱画,对不对呢?”
阿熊停止抽泣,低着头说:“不对!”爸爸叫阿熊向哥哥道歉,他弯着身子说“对不起”。此后,家里人谁有空谁就教阿熊认字。
大哥送给阿熊一个本子,让他按要求把学到的字写下来。后来,阿熊还把学到的句子记下来。不会写的字就画个圆圈,或者是画画代替。比如,桃花开了,布谷鸟叫了,他不会写“桃花”“布谷鸟”这些字,就画一朵桃花、一只布谷鸟代替。
一天,妈妈和大姐带阿熊去赶集。回家的路上,鱼鳞似的白云布满了天空。
“哇,天上的云真好看!”阿熊停下脚步,痴痴地望着天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要变天了,咱们赶快回家。”妈妈说。
见阿熊不肯走,大姐扯着他的手,催他回家。
“妈妈,雨也会疯癫吗?”阿熊十分不解。
妈妈解释道:“不是‘疯癫’,是‘风颠’。这是古人总结的老话,意思是说,天上出现像鱼鳞一样的云朵,很快就会下雨或者刮风。”
阿熊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真的是这样吗?”
大姐说:“是真的,妈妈也教过我。走吧!”
此时,燕子纷纷往低处飞,掠过河面;河里的鱼儿跳来跳去,好像要挣脱河水;成群结队的蚂蚁,好像急着赶路。阿熊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忍不住蹲下来观察。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雨就到’,是不是这样,妈妈?”大姐问。
“是这样,还有‘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阿熊听话,咱们赶快走!”妈妈也伸手扯阿熊。
妈妈和大姐都很着急,而阿熊却慢吞吞地,继续观察着眼前的景象,他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太好玩了。他甚至希望早点下雨或者刮风,证明妈妈和大姐今天说的老话是真的。
回到家后,阿熊一直想着妈妈说的老话,走到书房的窗台前,看有没有下雨或者“风颠”。只见外面还是鱼鳞天,青石板路还是干干的,没有风,也没有雨。“哼,骗人!”他撇了撇嘴,在纸上乱涂乱画起来。
到了黄昏,风来了,越刮越大。天阴着脸,好像谁欠它的钱,惹它不高兴似的。在风的呼唤下,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也赶来了。
“妈妈和大姐说的老话真灵。”阿熊兴奋地打开窗户,街上的人撑着油纸伞,匆匆忙忙赶路。雨点打在屋檐上,沿着黛青色的瓦片流下来。他偷偷打开大门跑到街上,瓦片上的雨水滴落下来,形成“雨帘”,阿熊忍不住伸手去接。
天为什么会下雨呢?是不是天上有条河,天破了,水流下来变成的雨?能不能像补衣服一样把天补好,不让雨落下来?阿熊有很多问题,于是他跑回家问大姐。
“可能是老天爷在流眼泪吧。”大姐胡乱答道。
阿熊惊讶道:“老天爷的眼睛在哪里?他的眼睛一定很大很深吧,要不然怎么会下这么多的雨?”
阿熊又走到屋外,把手搭在眼睛上,仰着头寻找老天爷的“眼睛”,但始终没看见。他想,可能是大姐骗他的,天没有眼睛,应该是有个大窟窿。
晚饭时间到了,妈妈发现阿熊不在屋内,急忙带上雨伞出去找他。在窄窄的巷子里,她看见阿熊边走边望天,浑身湿漉漉的,还不时用小手抹一把脸上的雨水。
“哎哟,我的傻孩子!”妈妈把他拉到雨伞下,忙擦他身上的雨水。
回到家,妈妈给阿熊换衣服时问他:“你刚才在找什么?”
阿熊说:“找老天爷的眼睛,找天的窟窿。”
妈妈笑了:“天哪有眼睛,哪有窟窿。”
阿熊眨巴着眼睛问:“可天为什么会下雨?天有多少雨,为什么总是下个不停?”
妈妈愣了一下答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阿熊,你要想知道天的秘密,将来就好好读书,有学问了,就会明白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妈妈的话像一粒种子,播种在阿熊小小的心田。
又是一个下雨天,阿熊伸手去接雨水,雨水划过他的小手,滴落到青石板上,溅起朵朵水花。雨滴落到水坑中,水花在水坑里一圈圈扩大,又消失。他蹲在地上看落雨,雨飘在他的身上,弄湿了他的衣服,他浑然不知。
爸爸见这孩子又在淋雨,便蹲下来问他在看什么。
阿熊指着一块青石板说:“爸爸,您看这块青石板,这里有个小窝。别的地方为什么没有呢?”
“这是因为一直有雨水滴在这个地方,时间长了,它就凹下去了。”爸爸解释道。
阿熊睁大眼睛说:“爸爸骗人!青石板那么硬,我用铁锤敲都敲不动它。雨水力量那么小,咋会让青石板凹陷?”
爸爸微微一笑说:“会的,阿熊。一滴一滴的雨水,看似渺小,没什么力量。可是,雨水坚持不懈地滴落在青石板上,时间长了,青石板就凹陷了。终有一天,雨水会把青石板滴穿!”
“雨水好厉害!”阿熊鼓掌。
爸爸说:“阿熊,这就叫‘水滴石穿’!”
阿熊眨眨眼睛,看看天,又看看石板,似懂非懂:“您刚才说雨水坚持……”
爸爸说:“是坚持不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努力,都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比如,你每天认一两个字,一年就可以认几百个字啦。将来有一天呀,《康熙字典》里的字,你就全都会认啰。”
想到自己最近贪玩不认字,阿熊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竺可桢五岁时,考中秀才的大哥竺可材,在竺家台门厢房设学馆,阿熊成了大哥的学生。
大哥主要讲蒙学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阿熊读私塾前经常听大哥念这些,已经熟读成诵,于是大哥就让他念《声律启蒙》《史鉴节要便读》等,这为竺可桢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东关镇与乡村交界处,有一片茂盛的林子,林子旁边有一个水塘。暮春,大哥带学堂的孩子到水塘边春游。浅绿色的水塘中倒映着蓝天白云,小鱼在水塘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就好像在天空中飞翔;青蛙就像坐在白云中呱呱叫,白色的肚皮一鼓一鼓的;水塘边林子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热烈地回应着青蛙。孩子们坐在水塘边,高兴地欣赏着这场春天里的“音乐会”。
大哥告诉孩子们,这里原来只是一个凹陷的坑,不知过了多少年,雨水越积越多,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水塘。“这就是积水成渊。”大哥说,“《荀子·劝学》中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见孩子们纷纷摇头,大哥继续说:“雨水一点儿一点儿地汇积,就形成了深潭,蛟龙便从这儿产生。”
竺可桢认真地听大哥讲。他十分敬佩大哥,暗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像大哥那样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大哥到外面做事,不能再在家教书了。竺可桢非常不舍,大哥说的积水成渊的道理,他一直记着。
竺可桢后来从事气象、高空探测等研究,一辈子“问天”不已,爸爸给他讲的水滴石穿的精神,大哥教给他的积水成渊的道理,贯穿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