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给小读者话

亲爱的小朋友,香甜软糯的玉米,你一定吃过吧?

珍珠般的玉米粒儿,整齐地排列在玉米棒上,一粒紧挨一粒,把玉米棒从上到下包得严严实实。

在几十年前,玉米棒可不是这样的呢。那时的玉米又瘦又小,粒儿长得稀稀拉拉,穗头上大多空着,没有粒儿。好几穗玉米加起来,也没有现在一穗玉米长出的籽粒多。

瘦小缺粒的玉米,是怎么变得又粗又长又饱满的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是他让玉米变了样。

在美丽的山东莱州湾畔,一个叫后邓的小村庄里,有位年轻的农业科研队员,他无意中看到一份资料:美国农民研究出的玉米品种,亩产量高达一千多公斤 。这让他很震惊。

从此,这位年轻的科研队员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研发玉米高产品种,赶超世界玉米高产纪录。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

他深知玉米是一种应用领域很广的农作物,除了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作物,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吃饱饭,还是饲养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很多美味的零食,如糖果、麦片、巧克力的生产,都离不开玉米的参与。生产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酒精、纸浆等,也都有玉米的功劳。玉米被深度加工后,还能用来生产青霉素,制造葡萄糖等药品。

在这位科研队员出生的年代,物资极其匮乏,人们经常食不果腹,他从小就懂得粮食的重要性。他深知,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玉米高产的主动权,一定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搞科研需要大量理论做基础。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无论白天工作多累,都会在晚上挤时间钻研书本上的知识。

他自建温室大棚,硬生生在山东老家种出了两季玉米。

他和时间赛跑,去海南建试验基地,用一年时间干了三年的活儿。

连续三十多个春节,他选择在海南的试验基地里观察、记录玉米的生长情况,没回老家与年迈的娘团聚。

当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即将成熟的玉米拦腰折断,他失声痛哭,哭过之后又擦干泪水继续前行。

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他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发现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奥秘,推动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变。

他就像一位让玉米高产的神奇魔法师,将一二百公斤的玉米亩产量,一步步提高到五百公斤、六百公斤、七百公斤、八百公斤,直至一千四百公斤,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的高产纪录。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zS3PMiiQylLKcpQFQU1j/DP75fasu7RNz11lMpzlLa9ccHqiYSHr3rjaELZUJy7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