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辑
万物生长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每每春风乍起,吹给漂泊在外的游子无数相思忆。即便走过千山万水,走遍大江南北,到最后,你我最忆的还是在和煦春风里万物竞相生长的故乡……

春风忆,最忆万物生长的故乡

肃寒的隆冬终于过去,过完年不久,山川大地春风拂来。不多时,长城外,古道边,沉寂了一冬的万物纷纷开始萌动,一片连着一片的绿逐渐生长开来……

每逢此时,总会忆起远在秦岭南麓、汉江北畔的故乡。在那里,此时此刻,积雪在越来越暖的阳光里消融;躺在土皮底下再也无法安分的小草开始破土而出;好久没穿绿衣的树枝开始抽出嫩绿的新芽;被寒冰捆绑着无法奔跑的河流开始解冻继续还未完成的“马拉松”;鸟儿妈妈们开始抖擞起翅膀,准备去那些冒着热气的田间地头为出生没多久的宝宝觅食……

历经无数风霜雨雪洗礼后,依旧卧在山腰处、水岸旁的秦巴老屋,继破晓的鸡鸣、暖春的太阳升起之后,开始升起袅袅炊烟。一座座烟囱和着积雪融化的节拍,冒着一团接着一团的热气,人间烟火味甚浓。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看着农时节令到了,得早早地为春耕做些准备,在家赋闲了一冬的父老乡亲们,也陆陆续续开工。这些在山水田园间自在生活惯了的故乡人,大多数都懂得如何装点自家的篱笆小院,围绕秦砖汉瓦垒砌而成冬暖夏凉之所,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种上在不同季节次第盛开的花花草草,好让门前楼下四季都有花香,不时引来花蜂浪蝶来院子里嬉戏。

而在房前屋后,勤劳的故乡人都会恰到好处地种上一些瓜果树,比如核桃、樱桃、红杏、白梨、苹果、桃树、葡萄等。每到阳春三月,桃花、杏花、梨花、樱桃花次第盛开,红、黄、白,各种颜色的都有,把朴素淡雅的秦巴老屋打扮的更加好看,村里村外到处都如诗如画。

那些年,散落在山川河流深处的农家小院多半都会聚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村落。那时的故乡,因为背靠秦岭南麓、面朝汉江北畔的缘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数十年来被祖辈们选择作为长期定居的风水宝地,一个村落常常会陪伴祖祖辈辈好几代人。

距离一座座农家小院或村落不远,一般都是成片成片的菜畦和庄稼地,春暖花开时节,村前村后各种繁花相继盛开,田园地头到处都是绿油油、刚掀开白雪“被子”的麦苗,在春风的抚慰中,正抖擞着被雪压盖多时稍有些乌青的腰肢。

待黄土地里的积雪融化,嫩绿色的油菜、麦蒿就会长出来,这些自然生长出来的春苗,可是最好的“山珍野味”,父老乡亲们在翻土准备春耕时都舍不得把他们毁掉,一一拣进竹篮子,回家用清水一洗,炒着吃或是跟五谷杂粮一起煮着吃,皆是美味佳肴。

春天来了,在故乡土地上野蛮生长的孩子们更加欢快了。不是在前村后院你追我赶,就是拿起自己做的风筝、纸鸢在宽阔的田野上跑着、闹着,边玩耍边帮家里看护在田野深处悠闲啃着青草的牛羊。时光妩媚,岁月甜美,一天时间,就那么悠悠然过去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每每看见春风乍起,吹给漂泊在外的游子无数相思忆。即便走过千山万水,走遍了大江南北,到最后,你我最忆的还是在和煦春风里万物竞相生长的故乡……

春雨时节,许你一世芳华

在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继立春、雨水、惊蛰之后,居清明、谷雨之前。自春分日起,白昼的时间开始变得比黑夜长,故乡辽阔而又苍茫的大地上,隔夜即可现杨柳青青、草长莺飞、小麦拔节、油菜花香四溢之万千景象……

一个人坐在回家的车上,为打发时间,读了好多好多文人墨客们书写春分的诗词,悉数下来,最爱的还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那首《踏莎行•雨霁风光》:“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字字句句,皆可对应描摹成一幅幅山水田园画卷,那么静,那么美。

记得早起时,天气预报里说春分前后神州大地多半都是雨水天气,出门没多久,果然碰上了久违的春雨,下的那么轻盈、安静、柔美。一路上,只见城市里隐藏在街头巷尾的草木,还有院子里的那些树,不知什么时候都已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在细雨的滋润中是那般养眼悦心,那般让人忍不住兴奋跟激动起来。

好一场同时飘洒在城市街头和乡村大地上的春雨!不仅滋润着正在涅槃重生的万物,也在滋润着被无情的冬季、干燥的空气一直蹂躏的数万城市心灵。

淅淅沥沥的春雨,静静地下了一段时间,在大地上留下了其湿漉漉入土的痕迹,着急开的花儿和着急拔节的绿芽儿上留下了粒粒雨珠子,整个城市越来越密的灯火,也都掩隐在了雨幕过后变得十分素雅的黄昏里。走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晚风徐来,不经意间虽感到有些微寒,但一闻到空气里弥漫着的春雨的味道,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如释重负。

不一会儿,在某个角落停歇了一段时间的春雨,又悄悄地下起来了,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就那么默默无声地下着。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那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多么美的一首诗,多么美好的意境!可谁曾想到,写出这等绝美诗句被千古传诵的“诗圣”杜子美,最后在风烛残年之时,竟活得那般穷困潦倒、寝食难安。再好的诗文,再美的句子,也没能让他过上一辈子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日子……

想那时,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栖居在秦岭南麓、汉江北畔的故乡村落,每逢到了春雨时节,大地万物开始复苏,溪流不几日便全部解冻,燕子陆陆续续从南方归来。那年那月和那些从容淡定的日子,回想起来是多么珍贵和美好。

“春雨贵如油”,这话不假。那时节,故乡里的庄稼人静静地看着这春雨飘洒在田间地头,心里头早乐开了花;顽皮的孩子们见春雨滋润了篱笆院子里的泥,脱下了鞋,光着脚丫子在细雨中自由嬉戏;那些卧在山腰处的一座座秦巴老屋,在春雨中如同换了一身衣裳似的,让人乍一看,耳目一新。

那些山川河流,还有田园深处的草木花魂,在这迷人的春雨时节,更是竞展风流。温柔的春雨就像是一把游动着的、轻盈的刷子,每到一处,轻轻刷一下就是一幅画,许给大千世界、万物生灵的,皆是一世芳华……

风花雪月不过是一场真实的错觉

“虫入凤窝飞去鸟,七人头上长青草,大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既不是童谣也不是醉翁之歌,而是一则谜语的谜面,谜底则是你我都熟悉的“风花雪月。”

说起这“风花雪月”,原本指的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美景,就如那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先是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诗文,后来又被人们拿来泛指红尘男女情爱之事与花天酒地般的迷醉生活。

阳春三月,难得迎来风清日丽。坐在车上,从城东到城西,后从城南到城北,擦肩而过的人们一如既往如流水线般来去匆匆,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样的天气,都是这般机械地做着城市生活运动。只有碰到很多很多车排起长队等待越过十字路口时,人们或许才会注意到街巷两边那些花草树木迎来送往开始孕育绿色生机时节,让人赏心悦目的变化。

这就是城市,来去匆忙,转眼间,轻车就载着人们越过了“万重山”,飞一般的生活节奏很容易让人们忽略身边的风花雪月,等到某一刻机缘巧合,突然有心触碰这些岁月时光的细微处,一切又都成了一场真实的错觉。

那时在秦岭深处的故乡,长年累月,人们跟风花雪月总是那般亲密。但凡父老乡亲居住的村落,多半依山傍水,到了春天,前村后院皆是草绿花红。从田园深处耕作归来,吃完晌午饭,枕着山间那温暖和煦的春风甜蜜地睡去。到了暖春时节,院子里的花,山坡上的野花次第盛开,一阵春风吹过之后,送来一阵阵扑鼻清香。

每一个寂静晴朗的夜晚,洗去白天入田干活时沾染的尘土,倚窗挑灯夜读,感觉累了倦了,推开木窗总能看见老槐树影背后的皎洁月亮,再抬头,总能望见盖满苍穹、不停眨着眼睛的点点繁星,还有那白天睡过了头到了夜里亢奋的无法入眠叫个不停的虫子,像极了那些低沉柔软的月光奏鸣曲。

到了冬季,故乡秦岭深处,总会迎来鹅毛般的大雪,多的时候一下就是半个多月,纷纷扬扬,在黄土地上,在山峦间,在树枝头,都积满了白茫茫的雪,满世界都是银装素裹。父老乡亲们也都在自家的火炉旁静静地坐着,唠唠家常理短。

时过境迁,我们都在怀念那时的故乡跟记忆里的乡愁。风是让人们倍感酣畅淋漓后枕着入梦的风,花是沁人心脾后惹人怜爱的花,雪是洁白轻盈使人肯静下心来煮酒论茶的雪,月是与君千里共婵娟的月,一切都那般祥和自在,处处喜乐长安。而如今,风花雪月与你与我,不过是平常日子里偶遇的一场真实的错觉……

那一场浇灌乡愁的雨

平日忙里忙外,难得回一趟鄂西北老家。那连绵起伏的秦岭,清澈见底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山间小道,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秦巴老屋,每见一次,眼角就情不自禁地湿润一次。

跟大多数离开故乡、出门远行的游子一样,我在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上生活了18年,那年考上大学后就彻底离开了它,再也没有在它的怀抱里长期依偎过。每年春节,虽说也得回老家探亲,但因为路途遥远,次次都是来去匆匆,几乎刚踏上这片土地不久,才跟它简单擦肩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又不得不洒身而去。

很难得,这次回老家,不是因为探亲,而是因为工作上的出差。原本是下午3点钟的高铁,我却提前两小时就到了车站,生怕会误了车程,这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往常出差,不管是去火车站,还是去机场,我可从来没这么准时过,能踩上最后的检票时间点就不错了。

APEC会议结束后没几天,北京的雾霾再次来袭,才是下午3点多钟,就已全然看不见周遍的风景,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没隔多远却很难看清对面人的脸。秋末冬初,从北到南,高铁沿线这一路的风景还是很值得欣赏的,可惜这天在我的视觉四周能看清的只有本身乘坐的高铁,象极了一梭开启了夜航灯的船,在一片迷雾中孤独地穿行,一起同行的人都倍感无聊,大多数都在呼呼睡大觉。

列车出了北京城又很快过了天津卫,开始穿梭在河北、河南两省,所经过的城市、停靠的站台,天气都跟北京的一样,除了雾霾,还是雾霾,压得整个天空和人的心空都几乎喘不过气来。

如有空闲,我愿意背个背包、拿起相机、带着纸和笔、关掉手机,跟着列车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再来几次18岁那年那样的出门远行,一路边看边拍风景,同时在过往村庄和田野里寻找灵感,写写埋藏在内心深处事关青春跟流浪的散文。可如果都是类似这次这样的雾霾天气,我宁愿躲在屋子里睡大觉,也不愿意带着一份在雾霾笼罩下更为压抑和沉重的心情出远门,更没任何心思去读书伐文。

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北往南,终于走出了沿途那一连串被雾霾封锁的城池,到达华中地区经济重镇汉口,夜色降临,秋水长天,冷月高悬,万里苍穹之上,稀稀落落的繁星可见,心情也陡然好转了些。

在江城留宿一晚,第二天一大早继续乘列车赶往鄂西北。本想着第二天再出发,天公能作美,可一赏荆楚大地之迷人秋色,可天空却飘起了洋洋洒洒的雨。不过,这雨不大,也不像北方那样来的电闪雷鸣、狂风四起、倾盆而泻,下的舒缓,下的浪漫,下的静谧。

好一场久违的来自故乡大地的雨!我细细地品尝着一直令自己魂牵梦绕的热干面的味道,透过车窗,大脑在不停地储存着这一路上的细雨微风,还有那些湿漉漉、绿幽幽的田野,一排排、一座座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村庄。

列车过孝感、随州、襄阳,荆楚水域、汉江平原、城镇古今风貌一览无余,就这样随着列车轮子的移动,不停地如蒙太奇般变换着被雨剪辑的镜头,内心深处那些尘封已久的关于乡愁的感觉愈发浓厚,再经车窗外那一场下得恰到好处、轻重缓急也恰到适宜的秋雨的浇灌,“近乡情更怯”的感觉也越来越深。

到达南水北调水源区以及久违的故乡十堰市,天空依旧在飘洒着温柔的小雨,那一串串雨丝如同那些年离别时流淌在眼角、心间的泪水,既充满浓浓的温情又渗透着绵绵的惆怅。下车时临近中午,接我的朋友顺道把我拉进了一家竹溪饭馆。

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的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之一。在我国诸多菜系中,竹溪菜可与省级菜系媲美,辣到不呛人,酸到吊胃口,分为蒸、腊、泡、酿、煮,人称“五绝”,故广泛流行于鄂西北,虽口味重,兼具川菜、湘菜等特点但又不失自己的独特。

“酒足饭饱”过后继续赶路,前后进出秦岭南麓,过郧阳、竹山,往返竹溪,小雨朦胧下,秦巴老屋醉卧山腰,香樟、水杉、栾树植于道路两侧,成金黄色景观带。大巴车在蜿蜒的公路上匀速穿梭过程中,持续播放着那些能叩人心扉的悠悠情歌,两边山峦叠翠,山脚清泉汩汩,用相机抓拍雨中乡村美景之余,还有幸能和随行的一位乡村建筑设计师一起回味童年,倾诉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乡愁。

现在回想起来,“遭遇”这样一场浇灌乡愁的雨,又何尝不是匆忙奔波年月和柔情似水年华里的一件乐事!

煮一壶来自故乡的茶

春分过后,难得赶上久违的、连绵不断的杏花雨。无论是粗犷的北国,还是细腻的江南,随列车擦肩而过的每一座城池,多多少少都在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在山川田野间奔驰的列车,跑的那么快;连接苍穹跟大地的雨,却下的那么慢……

挺喜欢这样的日子,就那样安静地坐在车窗前,隔着被雨水打湿了的窗棂,看列车经过的蒙太奇般的多彩世界,或是桃花朵朵开,或是遍地青草绿。瞧那杨柳岸,春风浮动;看那屋檐下,燕语呢喃。好一片万物复苏下的春意盎然!

当我路过藏在春雨跟雾霭帘幕里的一处江南庭院时,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相比待腻了的北国,下在这烟花三月、落在这江南眉宇间的雨,更为安静也更为体贴,自然更容易让我想起儿时的故乡,还有那些逝去已久的青葱岁月。

因为有了这场连绵不断、迟迟不肯褪去的春雨,江南庭院里里外外正竞相绽放的桃花、杏花、梨花,还有那些铺盖在远处田间地头的油菜花,明显放慢了正在发育的节奏。没有了风和日丽时昼夜温差变换的刺激,在这绵绵的雨幕里,它们可以对着大地跟天空两面镜子在枝头把自己好生打扮一番,可以不紧不慢地吸允更多天地精华跟有营养的水分,等到天气放晴,就会活脱脱地亮出最美的自己。

白云苍狗,时光若曦。年岁越长,日子越过的没模样。这年月,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匆匆来匆匆去,匆匆醒来又匆匆睡去,周而复始。慢慢地,生活越来越糊涂,时光越来越没有意境。即便走在眼前淅淅沥沥的春雨里,活在当下百花争艳的三月里,也激动不起来,麻木的像极了一根枯萎了几生几世的木头。

倘若有幸,在这春雨绵绵的时节,有那么一段内心安宁的时光,悠悠然,舀一瓢山泉或雨水沏一壶故乡的山茶,静静地在白墙青瓦的屋子里坐着,读几卷浩瀚如烟的唐诗宋词,看几段风花雪月般的民国历史。累了,喝一盏故乡茶;倦了,放下书卷,躺在沙发上,伴随着屋檐滴滴哒哒的雨声入梦。醒来后,逛一逛春色满园的院子,串一串同样在听雨煮茶的左右乡邻,该是多么的惬意!

可如今的世人,有谁能有如此心境。活在被物欲层层包裹的世界,被利益死死倾轧的岁月,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忙碌,每个人都在失去本该保留的几分柔情,每个人都很少懂得给生命留白,每个人都慢慢变得又臭又硬。真是白白辜负了这如花似美眷的春天,白白辜负了这默默无声滋润万物的春雨!

我忽然懂得,眼前这绵绵不断、默默无言的春雨,原来是下给世俗看的,那么静,那么毒!

雨季漫笔

下起雨,淋着雨,想着雨,也读着雨。记起作家琦君在《珍珠与眼泪》中的一句“雨后的青山是泪洗过的良心。”颇有情趣和意味。记忆里关于故乡村落的雨后,苍峦净洗,绿意盎然,给人一种明澈、心动。走在那样的雨季,心情不好时心里心外都是雨;心情安然时,即便是一串串从天而降的泪雨也是一种幸福。

城市的天空一贯缺少灵动的诗情,即便是斜晖普照、朝霞出岫,也没多少人伫足。雨季一来,满天空里都飘荡着抱怨、忧愁。很少有人把撑一把油纸伞、走在街头当作是一种幸福,即便穿过戴望舒《雨巷》里描述的那般雨巷,也是匆匆复匆匆。

在城市的雨中,那脱落的倾圮,淡漠的朱红,幽咽的木板桥,见过、路过都一一错过。雨只是打湿了地上的泥而已,冲走了灰尘,没有任何渗透土层的痕迹,“细雨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在城市里,永远都是遥远的神话。只有在那雨夜里,当街上的行人稀疏,花灯齐放,远处高楼亭阁,人间烟火,尽没在雨的帘幕里,才让人感觉到朦胧、静穆之美。

城市一下雨,怎么也找不到身后的脚印,走过了任何痕迹都难以寻觅。所以一下雨,我的脑海中总是漂荡着那些深深印在心灵深处的乡村风景。在乡下老家,每缝下雨,屋檐上总会有节奏地弹出一滴滴雨,像古筝曲里跳动的音符。

嘀嗒!嘀嗒!历经沧桑的青石板把雨点弹回,小小的雨滴在空中炸开成一粒粒珠,又落下来。时间一久,雨水浸透,青石的脸上就又多了几个小酒窝儿,时而水盈,时而水亏,妩媚动人。

逢上这样的、连绵不断的雨季,一家人总是围在一起,边听雨边唠叨着家长理短。最大的事儿就是讨论作什么吃的,好在雨季消遣漫长的时光。外面雨淋淋沥沥,滋润了泥,肥了芭蕉。黄昏时分,昏灯亮起,雨季里一片安详静谧。可乐了家人,吃着辛苦了一天精心制作的食物,别有一番温情。

我喜欢在雨季里坐在窗前静静地听雨,滴哒!滴哒!虽然这雨会将一个人静谧的世界蹂躏的体无完肤,但是看着一滴滴雨跌落,湖面上荡起一层层皱纹,荷花上粘满晶莹和光亮,又给人一种久违的宁静。

雨滋润在荷叶上,就如眼泪滴在人脸上,洗却了所有痛苦的心事,只有安分的心和静如湖水般的境界,让人灵魂得以安宁。我喜欢隔着窗看远处被雾紧锁的群山,隐隐约约,雾也随风的聚集,时而铺天盖地,时而变成一块块帘幕像蒙太奇一样,从群山外走过,让人想起似水般一纵即逝不会回头的青春年华,一幕幕影子还时常在脑海里回放,却怎么也携不住拿来细细品味。

我还喜欢坐在雕栏玉砌的桥上,听桥下汩汩的流水声,看那一簇簇翻涌着的浪花。也喜欢看雨季里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的人们,虽然人很少,比不上天晴,只有过往的车辆在路上爬行,也有一种亲切感。

我是在乡村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以前生活的世界就如同一条窄窄的巷子,习惯了寂寞、孤独、漫步和墙皮的剥落。多少年了还是依旧,一下雨我总得打着油纸伞找一条僻静的巷子走走,不曾遇到过“带着忧愁,如同丁香般的姑娘”。但我时常会用脚抚摸着脚下一寸寸凹凸不平的土地,一洼洼积累起来的雨水,用手抚摸着败落的栏杆,用心体会倒下的倾坯在雨中浸透的痛苦。

那条窄窄的、深藏在记忆里的小巷曾让我彻底走出了内心因人因事而不堪重负的、伤痕累累的世界,多次还给我一个童真的清白。每次的走进小巷之旅,都会让我忘却为名为利而苦苦争夺的现在,忘却了为功为劳艰难寻觅的未来,拥有的只有儿时在巷子里成长的记忆。

小巷子里的每一段时光都是一个梦,从遥远的年代,遥远的地方走来,走进我内心的深处。偶尔还会浮现儿时一起在雨中玩泥巴,捏菩萨的童年趣事,那一串串雨也就化作了儿时银铃般的笑声。

现实中,儿时的伙伴早已分两地,但雨季中的一幕幕回忆仍然能让人在苦苦相思中感到慰冀。那一串串思念就如正在跌落的雨丝,风一来就会断成线。又让人在雨季的伤感中懂得:从相识到相知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就算没能再相爱,那段相处也如小小巷子里浮动的油纸伞,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所以,人应该懂得珍惜,懂得采撷时光匆匆而过之中与你擦肩的幸福,千万别辜负。有些人你一辈子都不必惦记,而有些人一旦失去就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我的基因里或许没有诗人的种子,但时常都有着诗人的怪异。与同龄人不同,我喜欢和白发苍苍、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在雨季里一起聊天。我总是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青春解读着历尽人世沧桑由风华正貌到寂寞黄昏这一段旅途的辛酸、艰难。

尤其是在这样的雨季,我总会拿着纸和笔走进孤寡老人,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虔诚地聆听发生在那遥远年代遥远地方里的故事,脑中总是在不停地复制着一幕幕人生风景。

外面哗哗啦啦地下着雨,心里的雨也哗哗啦啦地下。或泪流满面,或依额凝思,或伫足遥望,每一位老人,每一次倾诉,都会让雨季里的我睁开被晓雾迷糊的双眼,用另一种不安于寂寞的心情来看自己的世界。

在雨季的夜里,一盏盏灯亮起,窗棂上的露珠让灯的光芒布上一层层蒙胧似油画般的味道。在昏黄昏黄的灯光下,撑一把油纸伞在雨中漫步的人更是一种潇洒和浪漫。夜已深,只听见夜雨潇潇,风声簌簌,我早已习惯拿起一本本破旧早已过滤了无数双眼睛的书,慢慢地让一缕缕或伤感断人肠或幸福满厅香的文字走进我的心灵,洗净我某年某月某时某刻为人为事疲惫不堪的心。

合上书,透过橱窗看外面依旧是淅淅沥沥的雨,寂寞的屋檐,肥透了的芭蕉,含泪的街灯,想一下自己隐藏了好久的心事,熄灯入梦,下了几天的心雨便停了,雨季也就这么过去了……

故乡晒秋记

不知不觉,又与故乡里的重阳节擦肩而过。这些年,总在他乡,总跟记忆中故乡里的那些传统佳节无缘,似乎已经习惯了在滚滚红尘里到处漂泊,不经意间就很容易把这样的日子给忘却。

而这,恰恰是城市繁华岁月相比乡村平淡生活的悲哀之处,在满是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呆久了,甭说是诸如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早就失去了它该有的气息跟味道,就连春夏秋冬自然四季的正常更替也都变得越来越模糊,忙忙碌碌的日子不分昼夜,不知道有多久不闻不问自然之花开花谢、草长莺飞,这就是你我现在生活着的城,为之奔波几乎已麻木的城市生活。

时常记起那时在相依为伴了十八年之久的深山村落,每逢遇到重阳佳节,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晒秋等等乡野民俗是少不了的,《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等等这类的曲子,自然也是忘不掉的。

那年月,在秦岭南麓、汉江北畔,但凡有人家栖居的深山村落,多半都是风水宝地,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不止会在大地上种庄稼,哪里适合挖地基盖房子、怎么盖、乡土建筑怎么与周边山水田园互相融合都是很讲究的。

那时,活跃在田园乡村里的风水先生可不是现在人们印象中净会故弄玄虚的江湖骗子,而是真正懂得敬畏山水、满腹经纶、遵从地理科学的文化人。哪家娶了新媳妇儿需要添砖加瓦盖新房都会先请德高望重懂风水的先生测测风水,方才下锤打下地基开始进行建房的每一道工序。

到了重阳节,养育了祖祖辈辈几代人的深山村落更是风景如画、香味甚浓。重阳节生在秋季,正是一年一度大丰收的日子,瓜果满园,四野飘香。农家院子里的桂花树如期绽放,被那凉爽的秋风一吹,大老远都能闻到沁人心脾的醉人花香。树下,老人孩子们没事载种的月季、菊花也开的正艳,衬托着竹子环绕的篱笆小院,一副朴素又不失雅致的村落人家画卷就自然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勤劳的父老乡亲懂得如何种庄稼植蔬菜培育水果,也更懂得如何储藏它们。深秋时节,田野里的玉米、稻谷、红薯、花生等农作物还有萝卜、白菜等蔬菜陆续丰收,加上房前屋后红彤彤的柿子、山楂、苹果,还有栗子、木瓜等水果都到了采摘的季节,刚从田间地头收割回家,这些庄稼蔬菜跟水果多少还有些水分跟湿气需要晾晒,于是晒秋成了家家户户的自觉行动。

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红透了的柿子……竹筐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把农家小院、阁楼偏窗、屋顶装扮的别有意境,成为深秋时节深山村落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来来往往路人的驻足……

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喜欢三五成群爬上山梁采摘漫山遍野肆意绽放的野菊花,把它们送给老师当礼物,或是插在瓶子里放置家中,不仅香味扑鼻也给农家小院增添了几份点缀跟野趣,还有的则是拿这些野菊花晒干后做成菊花枕头,日后睡着它总能安然入梦,甚是清新淡雅……

到了重阳节晚上,篱笆院内、桂花树下,赏菊花、饮桂花酒菊花酒女儿红成为深山村落人家馈赠自己的最好方式,农家的酒源自庄稼跟粮食,原材料全是土生土长的农作物,绿色无污染,且按古法工序加上清冽的山泉水一道道酿造而成,无论男女老少,有客没客时都爱喝上它几口,清甜而不腻,劲道而不浑,颇有田园山水恬淡静雅之境,怎能不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苦苦追忆……

忘不掉的素年锦时

金秋时节,难得趁闲暇去一趟乡下,我又看到了那些久违的野菊花,一片一片的,朝着太阳和天空的方向安静地绽放,开的是那般恬静安详。其中,以红、黄、白三种颜色居多,尽管不怎么奢华,也不怎么张扬,但却是乡村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每当有凉爽的山风吹过来,立即能闻到这些野菊花身上散发出来的清雅香味,淡淡的却不失高贵,还多少夹杂着些许泥土的馥郁芳香……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些年在乡下生活的日子,每到这个季节,山坡上到处都开满了这样的野菊花,它们也是这么安静,这么和谐,这么美。

那时节,田园深处,乡邻们忙着收割丰收的果实;村落中央,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一遍一遍朗诵着诗文……只有这些野菊花在漫山遍野间静静地开着、看着、听着……

那年月,在鄂西北的古村落里,虽然日子过得多少有些清贫,但乡邻们个个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学到文化,教师这个职业在整个乡村社会系统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因为相比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而言,老师是有文化的人,是靠脑力劳动的人,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那时把青春献给乡村教育的老师每天不光按部就班伫立三尺讲台,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为山里的孩子们答疑解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家访,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无论家庭环境怎么样,老师们每学年都得亲自登门家访一次,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跟孩子们的父母唠唠家常。

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师们大老远跋山涉水做家访,让忙于农耕的父老乡亲倍感亲切,每次总会放下手上的农活儿,全家人搬上椅子煮上茶跟老师打听孩子在学习的学习情况、各方面表现。也许其他人的话可以不听,但老师的话必须得听,因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是教孩子们做好人、做有本事人的人……

在乡村教书,要是晴天还好,一碰上雨季,河水容易暴涨,山体容易滑坡,而孩子们住的地方又不集中,村落到处都是,远近各不相同,一下雨最担心孩子们的除了他们的父母,还有就是老师了。好多好多次,遇到孩子们过不了河,都是老师们分成条线,赤着脚背着孩子们过河,看着孩子们安全过了河,这才拖着湿漉漉的身子往自个儿家赶。

这是雨季,孩子们的安全成了挂在乡村老师们心头的大事。除了这个,距离中心城镇偏远,交通不便,每年开学,课本和一些教学器材总是不能如期到达村里的学校,加上经费有限,雇不起劳工,好些年,每到开学的日子,都是学校里的老师带领几个学生走几十里路去区中心学校把课本背回村里,来回路上得花费一天时间。但孩子们知道自己背的是新学期的新课本,即便累跟着老师一起为大伙儿做贡献,心里头也是高兴的。

那些年,在乡下,老师除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外,还通过安排勤工俭学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勤劳的重要。那些扔在竹林里的废瓶子、塑料鞋等等,都被孩子们一一集中回收起来送到杂货铺变卖,慢慢地,村庄垃圾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通过劳动也懂得了挣钱不容易得珍惜的道理,这也是山里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早一些成熟的原因。

从小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当然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每到这一天,孩子们都会早早地赶到学校,打扫好教室里的卫生,然后在黑白上整整齐齐地写上“老师,您辛苦了!节日快乐!”的字样,趁着老师还没来,偷偷地把在上学路上采摘的野菊花插在老师的办公桌上,当做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

过节这天,当老师们走进教室,看到黑白上孩子们写的字和办公桌上孩子们送的野菊花,再转眼看着那群质朴善良的孩子,脸上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一刻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野菊花朴素淡雅,但不失芬芳清醇,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那颗感恩的心。

此去经年,那些年那些村落里的学校早已经撤销或者不再,不经意间就彻底消失在了城镇化的浪潮里,如今好多好多的乡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进城租房子读城里的学校,为了孩子,还得时常看城里人的脸色。逐渐没落冷清的乡村社会里,教师这个角色也越来越少。只有那些野菊花,不分流年,还如当初那样安静地绽放,始终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tN40xcHkkmvXTfnydUCq5sHLcjx3yQ6aXW2JLyg4jnIElIyeCLOCocXk2RQaa+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