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
;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好乐无荒”
,晋风所以称远
;“伊其相谑”
,郑国所以云亡
。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
,怨志詄绝
;淫辞在曲,正响焉生
?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
。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
;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
。诗声俱郑
,自此阶矣
。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
,辞繁难节
。故陈思称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
,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
。观高祖之咏“大风”
,孝武之叹“来迟”
;歌童被声,莫敢不协
。子建、士衡
,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
,故事谢丝管
。俗称乖调
,盖未思也
。至于斩伎《鼓吹》
,汉世《铙》《挽》
,虽戎丧殊事
,而并总入乐府。缪袭所致
,亦有可算焉
。昔子政品文
,诗与歌别
;故略具乐篇
,以标区界。
由此可知,诗句是乐府的核心,声律是乐府的形体。乐府的形体既然在于声律,那么乐师必须调整好乐器;乐府的核心既然在于诗句,那么士大夫应该写出好的歌辞来。《唐风》中说:“喜爱娱乐,不要过度。”季札称之为有远见。《郑风》中说:“男男女女互相调笑。”季札认为这是亡国的预兆。由此可见季札听《诗经》的演奏,并不仅仅是注意它的声调。至于后来乐府诗中,写缠绵的恩爱或者是决裂的怨恨;把这些不适当的作品制成谱,怎能产生良好的音乐呢?但是一般流行的,主要倾向于新奇的乐章。雅正的乐府诗是温和严肃的,人们听了都厌烦地打呵欠、瞪眼睛;对奇特的乐府诗就感到十分亲切,人们听了就喜欢得拍着大腿跳起来。所以诗句和声调都走到邪路上去,从此越来越厉害了。乐府的辞句就是诗,诗句配上声律就变成歌。声律配合辞句时,如果辞句过于繁杂,便难于节制。所以曹植说,左延年善于增减原作,太多了便删去一些。这说明歌辞应该注意精炼。试看汉高祖的《大风歌》,以及汉武帝的《李夫人歌》,辞句并不多,而歌唱者很容易配合音节。后来曹植、陆机等人,都写过较好的诗,但并没有令乐师制谱,所以不能演奏。一般人认为他们的诗不合声律,其实这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挑剔。此外,还有传说黄帝令岐伯制《鼓吹曲》,到汉代又出现《铙歌》和《挽歌》等等;虽然内容有军事和丧事的区别,但都算是乐府的一种。还有缪袭的作品,也值得我们注意。从前刘向整理文章,把“诗”和“歌”分开;所以我现在另写这篇《乐府》,以表示其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