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雅声浸微
,溺声腾沸
。秦燔《乐经》
,汉初绍复
。制氏纪其铿锵
,叔孙定其容与
。于是《武德》兴乎高祖
,《四时》广于孝文
;虽摹《韶》《夏》
,而颇袭秦旧
,中和之响
,阒其不还
。暨武帝崇礼
,始立乐府
;总赵、代之音
,撮齐、楚之气
,延年以曼声协律
,朱、马以骚体制歌
。《桂华》杂曲
,丽而不经
;《赤雁》群篇
,靡而非典
。河间荐雅而罕御
,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
。至宣帝雅颂
,诗效《鹿鸣》
。迩及元、成
,稍广淫乐。正音乖俗
,其难也如此。暨后郊庙
,惟杂雅章
;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至于魏之三祖
,气爽才丽
;宰割辞调
,音靡节平
。观其“北上”众引
,“秋风”列篇
,或述酣宴
,或伤羁戍
;志不出于淫荡
,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
,实《韶》《夏》之郑曲也
。逮于晋世
,则傅玄晓音
,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
,亦充庭《万》
。然杜夔调律
,音奏舒雅;荀勖改悬
,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
,后人验其铜尺
。和乐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
自从雅正的音乐渐渐衰落以后,淫邪的音乐便渐渐兴起。秦始皇时烧了《乐经》,西汉初年想恢复古乐。由乐师制氏记下音节,叔孙通定下礼容和法度。汉高祖时作《武德舞》,汉文帝时作《四时舞》,虽说是学习古代的《韶乐》和《大夏》,却也继承了秦代的旧乐,所以,中正和平的乐调便难于再见了。到武帝重视礼乐,建立乐府这个机构,综合北方的音节,采取南方的腔调,还有李延年以美妙的嗓音来配合乐律,朱买臣和司马相如用《楚辞》的体裁来写歌辞。像《安世房中歌·桂华》等乐章,文辞华丽而违反常规;《郊祀歌·赤雁》等作品,语言虽美而不合法度。河间献王刘德曾推荐古乐,但武帝很少采用,所以汲黯对武帝的《天马歌》表示不满。宣帝时所作的乐章,常常模仿《诗经》中的《鹿鸣》。到元帝、成帝时,渐渐推广淫邪的音乐。因为雅正的音乐不能适应一般人的爱好,所以难于发展。后汉的郊庙祭祀,由东平王刘苍写了新的歌辞;辞句虽文雅,但音节上却与古乐不同。到三国时魏的曹操、曹丕、曹睿,他们的气质高朗,才华美妙,用古题乐府写时事,音节也美妙而和平。但读了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等作品,觉得里边无论叙述宴饮或哀叹出征,内容都不免过分放纵,句句离不开悲哀的情绪;虽然直接继承汉代乐府诗,可是比之《韶乐》《大夏》等古乐却差得远了。到了晋代,傅玄通晓音乐,写了许多雅正的乐歌,来歌颂晋代的祖先;张华也写了一些新的篇章,作为宫廷的《万舞》。但杜夔所调整的音律,节奏舒缓而雅正;而晋初荀勖所改制的乐器,音节却比较感伤而急促。所以阮咸曾批评他定得不协调,后来有人考查了古代的铜尺,才知道荀勖改得不对。可见和谐的乐曲之所以能达到精妙的地步,是要各方面相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