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钧天九奏
,既其上帝;葛天八阕
,爰乃皇时
。自《咸》《英》以降
,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
,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
,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
,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
,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
。匹夫庶妇
,讴吟土风
;诗官采言
,乐盲被律
,志感丝篁
,气变金石
。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
,季札鉴微于兴废
,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
,故响浃肌髓
;先王慎焉
,务塞淫滥
。敷训胄子
,必歌九德
;故能情感七始
,化动八风
。
所谓“乐府”,是用宫、商、角、徵(zhǐ)、羽的音调,来引申发挥诗意,又用黄钟、大吕等十二律来和五音配合。不但传说天上常奏《万舞》,而且上古葛天氏的时候也曾有过八首乐歌。此外如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五英》等等,现在都无从考究了。以后夏禹时涂山女唱“候人兮猗”,是南方乐歌的开始。有娀氏二女唱“燕燕往飞”,是北方乐歌的开始。夏代孔甲在东阳作《破斧》歌,是东方乐歌的开始。商代整甲在西河想念故居而作歌,是西方乐歌的开始。历代音律声调的演变,是很复杂的。一般老百姓唱本地的歌谣,采诗官借以搜集舆论,乐师则给这些歌辞制谱,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各种乐器表达出来。因此,晋国的乐师师旷能从南方歌声里看出楚国士气的盛衰,吴国的公子季札也能从《诗经》的乐调里看出周王朝与各诸侯国的兴亡,这确是很精妙的。音乐本来是用以表达人的心情的,所以它可以透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先代帝王对此非常注意,一定要防止一切邪乱和失当的音乐;教育贵族子弟时,一定要选择有关政治功德的乐曲。因此,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能感动天、地、人和春、秋四时;其教育作用可以远达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