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讲
“九一八”之后的青岛文化救亡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9月22日,中共中央下达文件,号召各地党组织要组织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就需要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站起来,以笔做刀枪,坚守文化阵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传播先进文化,发动群众,凝聚民心。九一八事变后,国立青岛大学的学生举行请愿活动,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救国,遭到镇压。

1932年初,中共青岛市委指示国立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改变斗争策略,组织一些公开的群众团体,以团结广大同学,积蓄力量。党支部书记、学生王林(原名王弢)与李林、俞启威(黄敬)等在学生中组织了读书会、文学研究会、海鸥剧社等团体。其中的文学研究会与上海“左联”相呼应,内部称之为“左联小组”。

“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接受并支持先进文化思想。“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鲁迅的带领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

在日军入侵、战乱动荡的当时,大批文学巨匠来到青岛,选择在青岛聚居。青岛被许多文化名人视作一个远离战争的“文化孤岛”,连鲁迅一度也曾想来青岛养病。这是因为青岛的山水秀丽,多是庭院或里院式建筑,居住环境清静、幽雅、方便。这片新文化的土壤造就了一批闻名国内的文化和政治明星,产生了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力作,进而又推动着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先进文化的传播。

被毛泽东称为“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民主斗士闻一多便是国立青岛大学建立后到青岛的首批知名学者之一。

闻一多

1925年,闻一多怀着一腔挚爱之情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国,看到的却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如花的祖国”满目疮痍。他失望,他愤懑,他迸着血泪沉痛地叫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发现》)他迷茫,他悲伤,他呐喊:“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发现》)祖国沉沦,山河破碎,闻一多痛心疾首!他深情地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7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从母亲身边被掳走的7个孩子,声声啼血地泣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

与此同时,闻一多在青岛深入研究《诗经》《楚辞》,创造了震惊诗坛的伟大诗篇《奇迹》。

在这一时期,青岛还有著名作家老舍、沈从文、梁实秋,中国新文化新闻学的奠基人之一王统照,还有青年诗人臧克家等。

在这里,我想重点介绍当年的青年作家舒群。舒群,满族,黑龙江阿城人,共产党员。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他就在哈尔滨愤然辞职,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后来又加入共产国际中国情报组织,负责搜集和交换北满各处情报。他常常单枪匹马,日夜潜行,多方搜集日军情报。半年后舒群加入共产党,那时他只有19岁。同年,他开始文学创作,用诗歌、散文抒发心中的悲愤。他了解到一个朝鲜儿童的凄惨遭遇,萌发了创作一部小说的念头并开始酝酿。这就是他的长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的发端。

由于不愿在伪满当亡国奴,1934年3月舒群来到青岛,从事“左联”活动,之后被捕,在狱中创作了《没有祖国的孩子》。

舒群和他创作的《没有祖国的孩子》

《没有祖国的孩子》这部小说描写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高丽(今朝鲜)后,一个没有姓名(苏联儿童都叫他“果里”)的朝鲜儿童,其父亲因领导罢工被日本鬼子杀害,母亲为了孩子们不再“过猪的生活”,让他们逃到自由的地方——一个离自己祖国很远的中苏边界的小村镇。果里给人家放牛,哥哥种地,一家人住在“垃圾箱”般的小屋里,勉强维持生活。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践踏到这个边界小镇,哥哥被日本鬼子抓走,果里在劈死一个日本鬼子后死里逃生。不久,苏联儿童回到自己的祖国,果里去苏联不成,冒充中国人又被认出来,成了没有祖国的孩子。在这部小说里,舒群称日本侵略者为“魔鬼”,控诉了“魔鬼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又以崇敬的心情歌颂了果里善良的心灵和果敢刚强的民族精神。小说发表后影响很大。

在文艺领域,俞启威组织的海鸥剧社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也影响很大。俞启威于1931年考入了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春天,海鸥剧社在青岛成立了。这是山东省最早的革命红剧团体,被誉为“预报暴风雨的海鸥”。在俞启威的带领下,当时青岛大学和社会上的进步青年赶排了两出话剧:一是英国著名作家的《月亮上升》;二是反映上海产业工人反对压迫、进行斗争的《工厂夜景》。这两出话剧于1932年5月在国立青岛大学的礼堂首场演出就引起轰动。海鸥剧社还将话剧改编成街头剧,剧名就是《放下你的鞭子》,在学校、在市区、到工厂、甚至到郊区农村演出。

《放下你的鞭子》演出场景

俞启威到崂山王哥庄给农民演出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就是青岛方言。《放下你的鞭子》讲一个老人逼着女孩子多唱歌,多收取点小费,结果这个女孩子越唱越没劲儿,声音越来越小。老汉就不让,一而再再而三地催。老汉拿着鞭子打起这个孩子来,边打边说:“东北沦陷了,家乡叫日本占领了,老百姓无家可归,从北到南,一路流浪一路歌,就靠唱唱歌挣钱了。若不唱,吃什么?”这一打不要紧,周边听歌的百姓被激怒了,上去拦住他的胳膊:“放下你的鞭子!如果再打,我们对你也不客气!”戏演到这个份儿上了,旁边的演员就出来了,说:“不要动手,我们这是在演节目,演节目啊!”“我是演老人打孩子,其实我不老,我还是个学生呢。”说着就把假发拽下来了,把假胡子也撕下来了。参加演出的同学们说:“我们编成剧给大家演出,来唤醒大家。大家要起来,要抗战,要打日本。”老百姓这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放下你的鞭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中国话剧的典范作品。

1932年春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解散了国立青岛大学;同年秋天,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重新招生。俞启威重新返校读书。这个时候,中共青岛市委重新组建,俞启威在国立山东大学担任党支部书记,还任青岛市委宣传委员和“左联”领导成员。他把被破坏的进步文化团体重新组织起来,各团体的活动一步一步地恢复起来,并且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上。“左联”“剧联”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一出戏连着一出戏,加强了我们党和群众的联系,鼓动大家起来抗日。

当时,青岛市委给党中央的报告当中专门写了关于群众组织的“左联”“剧联”的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世界语学会等都已相继建立,仅“左联”的社员在青岛就有20多人。

1933年夏天,又是因为叛徒的出卖,青岛市委组织再遭破坏,俞启威被捕入狱,海鸥剧社的骨干成员被迫纷纷离开了青岛,多数去了上海。海鸥剧社也停止了活动。俞启威被捕之后,经过多方营救,于1933年秋天出狱,随即离开了青岛,到了北平,改名为黄敬。黄敬日后在北平成为著名的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

俞启威(上)

以上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青岛文化救亡的几件事,向大家介绍到这里。 khHw/sF+IlWWPu3HnwVBXaQ+Z2a4k0B+wR0wAaDH+T0yN5UQVFqR8AfmZ0lJtO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