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讲
周浩然打响青岛抗战第一枪

国立山东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追随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走上了抗日前线,还有一些青年留在家乡拿起枪和日寇作战。周浩然就是在家乡坚持抗战的典型代表。

周浩然于1915年出生在青岛即墨。他的父亲周孚先在青岛回归中国时任首席大律师。周孚先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并且特别重视对儿子的爱国主义教育。年幼的周浩然在父亲这种爱国家风的熏陶下一天天成长。1925年,10岁的周浩然在家乡结束了私塾学习,被父亲带到青岛,送到当时的青岛北平路小学读书。

周浩然

北平路小学就是现在的北京路小学。这所学校距当时市中心的中山路非常近。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青岛发动和领导的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可以想象,中山路上游行队伍一批接着一批,敌人的警车一次次地鸣笛,工人斗争一次次地被镇压。这些潮起潮落的斗争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只有10岁的周浩然与同学一起到中山路,听着工人运动的故事,直接参与了示威大游行,给他带来的这种锻炼自然终生难忘。

周浩然13岁时小学毕业,到市立中学读书。他的老师就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老师给他介绍了一些进步文化书籍,包括《共产党宣言》《联共(布)党史》等革命进步著作,让他大量地接触新文化。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也在校教书,任周浩然的语文教师。王统照先生对周浩然也给予了热心的指导,帮助他走上了新文学的道路。

周浩然的思想不断成熟。他到上海去读过书,也到北京去读过书,最后回到了青岛,直接参加了青岛的新文化活动,引起党组织的关注。

1933年,周浩然18岁了。中共青岛“左联”负责人俞启威和乔天华在这一年夏天与周浩然和他的同乡好友于黑丁进行了深入交谈,把周浩然、彭也夫、于黑丁等吸收为“左联”成员。

年轻的周浩然提议,由他和彭也夫、于黑丁、姜宏、林映等组成《汽笛》文艺社。

周浩然亲自设计《汽笛》杂志的封面。因为《汽笛》杂志主要面向工厂的工人,所以杂志封面的图案就是一个纺织厂的厂房的缩影,边上是一个高高的烟囱,底部的图案既像代表青岛的浪花,又像纺织厂房,套上大字“汽笛”,意味深远。

周浩然出版文艺周刊《汽笛》,宣传先进文化。没有编辑刊物的办公室,没有固定的地址,江苏路基督教堂的里里外外便成了《汽笛》杂志社成员们秘密聚会、出版刊物的一个工作的地点,但很快被敌人查封了。

1935年,周浩然20岁,因与一位参与过长征的红军战士的简单对话而备受鼓舞。那天晚上,他写下了题为《一位跛足的红军》的日记,意气风发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文艺周刊《汽笛》

周浩然的日记:《跛足的红军》

跛足的红军

5月20日。在观象山散步时,碰到了一位从前线退伍回来的红军战士。经交谈,知他是朱德的部下,因在战场受伤而退到后方,但他仍怀念红军特甚。他谈及红军在当地甚得民心,士兵之间团结坚固,又谈及兵士生活之艰苦,而态度之坚决,意志之坚强,使我备受鼓舞。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到四川红区结交全国英豪!

谈话结束时,我将仅余的四角钱给他。他感谢说“后期相会”,便向山下走去。我见他那庄严的身躯,跛行的样子,并不掩其丑陋,愈加感觉到他的伟大。

周浩然只是众多受长征精神鼓舞而奋进的青年人中的一员。长征就像一把火炬,把革命真理播撒到中华大地,也唤醒了中华民族刚健的灵魂。

事后,周浩然写下这样的诗句:

此心不平已廿载,
积愿蓄志结英雄。
登高一呼百万众,
一扫南北建清平。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在民族危亡之际,周浩然中断了在国立山东大学的学习。他感到靠学习、靠书本、靠写文章打不了鬼子。他毅然决然从山大退学,回到家乡,拉起了抗日的队伍。

1938年1月10日,日本军队第二次占领了青岛。这年3月18日,周浩然联络莱阳农民的抗日武装,在日本鬼子从青岛到烟台的必经之地——即墨旺疃村设下埋伏。下午3时左右,日军进入伏击圈,周浩然一声令下,土枪、土炮齐发,日军汽车瞬间着火,人员死伤过半。战斗持续至深夜,抗日队伍大获全胜,歼灭日军3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2辆,我参战人员无一伤亡。这次战斗打响了青岛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青岛地区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9年,周浩然被派到山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诗送给朋友,表达他的心声:

念念难忘惟马列,
斗争原为护农工,
此去将来无他志,
血染冰天雪地红。

周浩然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追求,抒发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信念。因抗战需要,这年夏季第四期干部班学员提前结业,回胶东的学员约有20人,周浩然被派往中共胶东区委工作。

1939年7月,中共即墨县委在即(墨)莱(阳)边区吴家岭村成立。为加强领导力量,8月,中共胶东区委设立即墨县委组织部,派周浩然任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周浩然回即墨后住进吴家岭村的两间小草屋(今即墨县委旧址纪念地),在异常艰苦、危险的环境中开展工作。

1939年9月9日晚,周浩然在西尖庄村一所老房子秘密开展工作时,被敌人包围。他掏出手枪,翻越院墙冲出包围,但腿部被打伤。他忍着伤痛,边打边跑进村后青纱帐。敌人包围了青纱帐,并很快发现了他。此时的周浩然倒在血泊之中,仍顽强地与敌人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24岁。

“血溅碧草,肝脑涂地,这是革命者人人应当准备的一步。”“我们今日所受的艰苦,便是明日所享的幸福;我们今日所流的热血,便是明日灿烂的鲜花。”这就是周浩然对革命人生价值的崇高理解,也是他对为革命而赴死的深刻诠释。

周浩然牺牲了,为了我们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他的精神没有走,他给我们留下上百万字的文章、诗篇和日记等作品。

我们翻阅着周浩然烈士的这些遗作,读着烈士当年写下的文章、诗歌,感受到了他给我们留下的浩然精神,这就是学习、求索、爱国和奉献。

现在,即墨已经建起了周浩然烈士纪念馆,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

在全国抗战时期,抗战烽火点燃了崂山脚下、胶州湾畔。在李欣、周浩然等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人民觉醒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激励下,1938年春天,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在莱西花园头一带浴血奋战,歼灭了100多名日军。1938年秋天,在赵一平团长的指挥下,我们党领导的队伍在平度大泽山完胜日军。巍巍大泽山与胶东的牙山、崑嵛山紧紧连为一体,形成胶东抗日根据地。胶州、即墨、胶南各地共产党员组建的抗日队伍不屈不挠,英勇作战。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流传至今。

历史不会忘记,党和人民不会忘记。1984年1月,周浩然被山东省民政厅批准为省级著名革命烈士;2001年6月,周浩然的生平事迹入选《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周浩然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抗日根据地杰出共产党人”。

周浩然在人民心中树起一座丰碑,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将永载史册! owE6PHsoNbmwMQ69LQDEDTAufuqhGDeYLAeDTLwEQ186UagXmzlu+9mJwmRUE+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