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六大家族

3.往事并不如烟

夏风吹过洛阳北宫,长乐宫暂时停止运作,后宫的中心换成了窦皇后所居的长秋宫。

但马太后的影响还强烈地存在,一件件摆在汉章帝刘炟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四月册立的皇太子,宋贵人所生的刘庆;以及五月马太后的三个兄弟被封了侯;还有,马太后一去世,刘炟就发布了一道引人注目的策书,赐予先帝的妃子贾贵人赤绶,这是与诸侯王同等的标识,此外还有安车一辆、宫婢两百,以及布帛黄金之类。

贾贵人不是别人,是刘炟的生母,此时还活着。马太后实际上是刘炟的养母。

这几件事情看似寻常,其实隐藏着皇室内部累积了几十年的矛盾冲突,成为刘炟必须面对的问题。种下这些矛盾的不是他,而是祖父母刘秀和阴丽华。往事并不如烟,让时光倒流一会儿,回到建武十七年(41年)……

那一年,刘秀决意废掉皇后郭圣通,此事颇为棘手。

刘秀统一天下有三大基本盘——

最早的是他的故乡南阳郡,除了刘氏本家之外,母家樊氏、妻家阴氏、姐夫家邓氏都是南阳郡的大家族,是他起家的本钱,非常忠诚和稳定。——这是其一。

最晚的是西北地区。当时西北凉州主要有两块势力,位于西北部河西 的窦融 、梁统,位于东南部陇右 的隗嚣,都是刘秀在创业阶段着力笼络的对象。马援属于隗嚣,一直主张臣服刘秀。后来隗嚣和刘秀决裂,马援站到了刘秀一边。刘秀从而和窦融夹击隗嚣,将他击败,并“得陇望蜀”征服了益州的公孙述。窦融、梁统、马援都成了后汉的开国功臣,家族跃居顶级豪族,其后代成为贯穿整个后汉的重要角色。

为了巩固与西北豪族的关系,刘秀决定与他们联姻。窦融的侄子窦固娶了刘秀和阴丽华的女儿涅阳公主;孙子窦勋娶了郭圣通儿子刘强的女儿沘阳公主;梁统的儿子梁松娶了刘秀的女儿舞阳公主。窦融和马援也是姻亲。——这是其二。

其三是黄河以北的广袤地区。恰恰在刘秀创业中期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候,当地的前汉皇族真定王室也有意于帝位。郭圣通的母家是真定王室,父家是黄河北部的大豪族,为了压住“地头蛇”真定王室,同时博取郭氏豪族的支持,刘秀在建武二年(26年)只能亲自出马,忍痛让初恋阴丽华屈居贵人,娶了郭圣通并立为皇后,后来又立郭圣通的儿子刘强为皇太子,换取当地豪族特别是真定王室对他帝位的认可。

就郭圣通母系的血统和父亲郭昌在当地的实力而言,她嫁给曾经热爱种地和做小买卖的刘秀,并不辱没这位舂陵王的旁支远脉。

郭皇后不仅对刘秀有恩,当了十五年皇后也没犯过什么像样的过错。刘强也很识大体,就连郭皇后的弟弟郭况也一向谦恭,颇有声誉。要想废掉郭皇后,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理由。

可刘秀为什么一定要废后呢?

若从情史的角度看,凡是跟着刘秀从南阳郡出来的人都知道,刘秀始终爱的是阴丽华,没有改变。创业初期,刘秀“爱美人更爱江山”,等到天下大定,就该“爱江山更爱美人”了。

若从帝国的长治久安来看,河北早已服帖,眼下最重要的是皇室的传承。刘秀觉得,郭圣通的性格比较强硬,她有五个儿子,阴丽华也有五个儿子,如果自己死了,郭圣通会放过阴丽华的五个儿子吗?

为了保证皇室的安全,也为了成全自己“娶妻当得阴丽华”的少年情怀,刘秀最终在建武十七年废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当时的诏书说郭圣通——

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

没有《关雎》之德,只是套话;“吕、霍之风”才是刘秀真心担忧的。郭圣通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吕后?她的家族会不会操纵帝王的废立?在这个问题上,刘秀更信任阴丽华:

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能在我微贱的时候就嫁给我,当然属于真爱了。同样引用《诗经》的经义,这两句却是很动人的情歌。刘秀的情感投注,在这份诏书里显露无遗。

几年之后,知趣的刘强主动要求放弃太子之位,阴丽华的儿子刘庄被立为太子,刘强改为东海王。

当然,刘秀深知郭圣通家族的恩情,也知道郭圣通和刘强都没有罪过,更对刘强感到亏欠,于是努力安抚郭氏家族。封侯、赏赐都不必说,洛阳人都知道郭家太有钱了,号称“ 琼厨金穴 ”。当时有俚语说:“ 洛阳多钱郭氏室,夜日昼星富无匹 。” 刘秀还频频造访郭家,饮酒作乐,特别是郭圣通母亲去世等重大场合,更亲自送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况的儿子。而且,在刘秀和阴丽华夫妇的苦心经营下,刘庄和刘强这对异母兄弟相处得很是融洽。

总之,用陈苏镇先生的话说就是: “郭氏集团虽失去了皇位继承权,但仍是刘秀家族的重要成员。

但是,关系再融洽,私交再好,两个家族的利益也不会那么容易平衡。再加上刘秀、刘庄父子惩于王莽的教训,对外戚家族进行了程度不一的打压,孰轻孰重,外人都不难看出端倪。比如,为了便于刘庄接班,刘秀令郭皇后的儿子们都回到封国,不能留在洛阳,而阴丽华的几个儿子就可以留下;刘庄即位后,虽然对刘强多加安抚,但在几桩大案里,依然毫不留情地打击了郭氏家族。

当皇位由阴丽华的儿子继承,这种偏袒已经注定。

皇位不可染指,但皇后的位子呢?

只要不是同宗同姓,古人并没有近亲结婚的避讳,反倒有亲上加亲的觉悟。对于皇后的人选,大家的目光自然会集中到当年娶了公主的西北大族身上。

出乎意料的是,最终成为刘庄皇后的是马援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马太后。

之所以说出乎意料,是因为窦、梁、马三家西北大族里,窦、梁都有帝婿,最为贵盛,而马氏家族本来已经出局了。

4.太后吉祥

马太后几乎是中国历史上声誉最佳的后妃之一,之前的两位皇后郭圣通和阴丽华,史书并没有记录她们的教育情况。而马援是儒家的齐学世家 ,马太后自幼受到了很好的儒学教育:

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

仅凭这一点,马太后就大不一样,而且她开启了一个新传统:后汉的皇后绝大部分自幼修习儒学,这是两汉后妃的一大不同。

所谓“礼教中国”,要义之一就是后妃普遍接受儒家教育。

马援曾帮助刘秀恢复陇西,平叛交州,抵御匈奴、乌桓,立下赫赫战功。但当刘秀基本完成统一后,打仗退居次席,马援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穷兵黩武,“政治站位不高”,像个“战争狂人”,类似艾森豪威尔眼中的麦克阿瑟。最终在南方征伐武陵蛮时去世,实现了他著名的诺言“马革裹尸”。然而,马援尸骨未寒,就因为西北军阀内部的冲突,被窦融的侄子窦固和梁统的儿子梁松诋毁,导致死后被夺爵。马氏家族后来虽然被赦免,但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且备受其他权贵侵侮。

此时的马太后才十岁,马援夫妇、兄长马客卿接连去世,生母蔺夫人因悲伤过度出现了精神问题 ,马后竟然以童龄操持家务,管理众多仆人,俨然有族长之风。这也侧面反映了马氏家族虽然政治上失势,仍然仆僮众多,没有被排斥出上层社会,谈不上败落,这大概是当时顶级豪族的写照。

马援的侄子马严不胜愤恨,先是和窦氏断绝姻亲,随后给刘秀上书:

窃闻太子、诸王妃匹未备,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发肤,上中以上。皆孝顺小心,婉静有礼。愿下相工,简其可否。如有万一,援不朽于黄泉矣。

马严推荐马援的三个女儿进入掖庭,给太子或诸王当妃子,以期重振家声。为了强调马氏家族的高贵血统,马严还提到马援有两位姑妈早在前汉就是汉成帝的婕妤,尽管这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一个罪臣的家属给皇室推荐后妃,言辞颇有些志在必得,很难想象刘秀见到这样一封上书会不会发怒。奇怪的是,不久之后,时年十三岁的马后竟然真的被选入太子宫,而且幸运地服侍太子的母亲,刘秀最爱的皇后阴丽华。

马后的日子一帆风顺起来。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位,也就是汉明帝,她被立为贵人。汉明帝要册立皇后,已成为太后的阴丽华亲自点名说:

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

有德,似乎成了马后最大且最独特的资本。她衣着简朴,朝廷正式场合也穿粗布礼服,理由是这种布容易染色;她不好音乐享乐,从不参加汉明帝和王公大臣在宫廷花园“濯龙园”里的游宴。马皇后因此博得了宫廷内外的一致赞誉。

入住长秋宫后,她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就是从贾贵人那里收养了未来的汉章帝刘炟。

若按史书记载,是汉明帝把刘炟交给马皇后抚养,并很快将他立为太子。但其中的疑点,一是刘炟的生母贾贵人比马皇后活得还久,身份也不是低微的宫女,为何甘愿把儿子送给马皇后收养?二是史书说马皇后备受汉明帝“ 宠异”,“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但为何一直没有子嗣?刘炟被立为太子是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才当了三年皇帝,又如此“宠”着马皇后,为何要匆忙收养儿子并迅速立为太子?三是此时阴太后还健在,她是否会对这件事情发挥影响?

从马皇后确实未能怀孕生子可以推测,她虽然备受丈夫尊敬、宠爱,但两人未必有多少夫妻之伦,《后汉书》形容他俩的关系用了许多褒义词,独独缺少一个“幸”字,暗示两人坐而论道多,敦夫妇之伦少。

但这不影响一个事实:哪怕没有“幸”,都无法阻碍马皇后成为皇后;贾贵人虽然生子,却宁可交出儿子,也没能成为皇后。

细察贾贵人的来历,《后汉书》说她是马后“ 前母姊女 ,司马彪《续汉书》也说是“ 马后之姨女 。前文曾说过,马后小时候,马援和夫人就去世了,马后的生母是蔺夫人,因此贾贵人可能就是马援已逝的夫人姐姐的女儿,和马后是异母的姨表姐妹,同时入选后宫,可能是当时流行的媵妾婚,也就是姐妹陪嫁。多年后汉献帝娶了曹操三个女儿,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马皇后不像是和贾贵人有什么过节,更不会抢夺贾贵人的儿子。她们是表姐妹,说不定关系还不错。因此真相是:因为贾贵人姓贾,在阴、马和郭、窦、梁的博弈中没有位置,成为皇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阴太后的支持下,马后必定将成为皇后,所以同为亲戚的贾贵人愿意把儿子交给马后养育,充当皇室嫡子,日后才有成为帝王的希望。

据此推测,马皇后无意中卷入了阴、郭两家的纠葛之中。作为一个经学世家出身的女孩,马皇后的儒家修养契合了后汉初创时对儒家教化的尊崇,她的德行引起了阴太后的注意。因此,刘秀和阴丽华对马严略有微词的上书没有意见,是因为他们有意要提携已经和窦、梁两家关系破裂的马氏家族。毕竟窦、梁当时都很贵盛,气焰甚高,特别是窦氏还和郭氏做了亲家,需要抑制。

而入宫后的马皇后对阴太后忠心耿耿,又格外树立德行高尚的“人设”,阴太后才有充分的理由指派她为皇后。阴太后既然能干涉儿子的婚姻,也应该会插手儿子的接班人。在两汉,皇后若有了子嗣,母子二人的地位都会得到巩固。因此,阴太后不顾儿子即位才三年,介入了将贾贵人之子刘炟送给马皇后收养,并册立刘炟为皇太子等一系列事宜,从而确保她指定的皇后和太子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地位。四年后的永平七年(64年),阴太后去世。

众所周知,刘庄是举世闻名的大孝子,对母亲的感情极为深厚,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何刘庄接纳了马皇后及册立皇太子等一系列事情,并在阴太后死后既没有废皇后,也没有废太子。而且,刘庄当皇帝期间继续打击郭、窦、梁三家,窦融的儿子窦穆和孙子窦宣、窦勋,以及梁松,都死于狱中,窦固也被禁锢十多年;郭氏家族拥有三个列侯,其中两个卷入刘庄掀起的大案失爵。

阴氏对郭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才是马皇后命运转折的真正背景。不无讽刺的是,马皇后一直劝说刘庄对大案不要牵连太广,从而更加赢得了高尚的声誉。

5.诸马贵盛

刘庄去世后,刘炟就像完全不记得生母贾氏一样,专心尊崇从皇后升格的马太后。

马太后依然保持着德行高尚的姿态,在丈夫去世前,就五次三番坚决不给马氏家族的男性封侯。刘庄去世后,她亲自给亡夫撰写起居注,把兄长马防照顾明帝的事迹一概删去,理由是“不能给后世留下丈夫与外戚走得太近的印象” ,以免后人有样学样。

对于下一代,马太后继续发挥余热。她常常和刘炟谈论政事的处理,刘炟也充分尊重和听取马太后的意见。她闲暇时会把还是孩童的诸侯王叫到一起,亲自讲解儒家经书,痛说后汉开国的“革命家史”。她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入世、正能量的行为方式。如果不是因为刘炟已经成年亲政,马太后一定会像后来的太后那样临朝。

现在,马太后终于去世了。按照汉家“故事”,刘炟要安排她的隆重葬礼,和群臣商议她的谥号。鉴于她的德行事迹有目共睹,谥号定为“德”,丈夫汉明帝的谥号为“明”,按照惯例,她的官方称谓就是明德皇后以及明德太后了。

但此时,刘炟非常清楚地知道,正如阴太后给汉明帝留下了政治遗产,马太后也给他留下了政治安排,但他无法像父亲那样坦然接受。

一是关于皇太子刘庆。

刘炟已经有很多后妃,而且他的后妃有一个特点,“姐妹花”比较多,均被后世视为典型的媵妾婚。包括——

窦氏姐妹,窦融的两个曾孙女,最初都是贵人,现在姐姐是皇后,妹妹是贵人。窦皇后的祖父窦穆、父亲窦勋,当年和马氏家族交恶,都死在了刘庄的监狱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窦皇后的母亲是郭圣通的孙女,刘秀第一个皇太子刘强的女儿。

宋氏姐妹,都被封为贵人,称作大、小宋贵人,刘庆就是大宋贵人所生。

梁氏姐妹,梁统的两个孙女,也都被封为贵人,称为大、小梁贵人。刘炟在建初四年新得的儿子,就是小梁贵人所生的刘肇。

在宫中,这些贵人的地位是相当的。

地位相当,最终的命运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犹如唐诗所云: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建初四年,历史出现了惊人的巧合:

马太后是在父亲马援获罪去世的情况下入宫的;窦皇后也是在父亲、祖父都获罪身死的情况下入宫的。

马太后入宫时是太子的妃嫔,但主要侍奉阴太后;窦后姐妹建初二年(77年)入宫,也是先选入太后宫 ,侍奉马太后。

马太后在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被立为皇后,窦皇后是在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被立为皇后,都是两位皇帝即位后第三年。

最为巧合的是,窦皇后和马后一样,也是终身未育 。汉明帝把贾贵人生的儿子送给马皇后,成为皇后嫡子并立为太子;刘炟竟然也在建初七年(82年)废太子刘庆为清河王,将小梁贵人所生的儿子刘肇立为太子,送给窦皇后养育为嫡子。

大小宋贵人、大小梁贵人,最后都被窦皇后陷害身死,帮助她陷害宋贵人的是一个叫蔡伦的宦官,后来以改进造纸术留名青史。

窦皇后基本上重复了马太后的人生,但谜团在于这种重复中的变异,那就是为何要废掉刘庆,立刘肇为太子。他俩当时年纪都小,还谈不上贤与不贤;也都不是窦皇后所生,谁被收养在伦理上都一样,何必分出个彼此?

这说明问题不出在儿子,而是出在大宋贵人和小梁贵人身上,但她俩在后宫地位相当,那就说明也不是身份的问题。例如汉章帝的长子刘伉是宫女所生,母亲身份低微,儿子根本不会被窦皇后养育。

窦皇后姐妹和宋贵人姐妹,刚入宫的时候都先服侍过马后。但其实,这两对姐妹花的出现完全不同。宋贵人父亲的姑妈是马太后的外祖母,马后早就听说家族里有这么一对才色俱佳的姑娘,就主动将她俩接到宫里,亲自培养,换句话说,她俩是马太后精心培养将来当皇后的,就像当年她被阴丽华培养一样。

窦皇后却不然,她是郭圣通孙女的女儿,虽然也被选入宫服侍马后,并没有得到马后的特别照顾,是汉章帝对她发生了兴趣,弄到自己身边,十分宠爱,很快立为皇后。

马太后培养的宋氏姐妹,就只能屈尊为贵人了。马太后既然以德行闻名中外,又没有临朝,因此不会也无权干涉刘炟立谁为皇后,但她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尽管史书从未说马太后干涉过汉章帝立太子之事,但仍可以大胆推测,建初四年,马太后生病后觉得事不宜迟,在四月想方设法将大宋贵人所生的儿子刘庆立为太子;还可以进一步猜测,刘炟没有立宋贵人为皇后,却同意立宋贵人之子为太子,很可能是和马太后达成的某种默契或妥协。

另一件事是刘炟在马太后死前给马氏家族的三位舅舅封侯,这勾起了他的回忆。

四年前,永平十八年八月(75年9月),汉明帝在洛阳北宫的东宫前殿去世。刘炟是太子,又有马太后的支持,就在大臣的安排下筹备登基事宜,一切稳妥而顺利。

但这毕竟是先帝大行,宫禁中外,紧张肃穆,停放灵柩的北宫更是戒备森严。然而就在这时,北宫的门口却传来刺耳的喧嚣。

原来是马太后的几个亲戚争着要进宫,史书并未明言是谁胆敢如此,只说:

时诸马贵盛,各争欲入宫。

能称得上“ 诸马 ”的,势必不会是马太后的一般亲眷,应该是她健在的三兄弟——分别是马廖、马防、马光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马廖为人还算“ 质诚畏慎 ”;马防却是“ 贵宠最盛 ,甚至不屑于和九卿同席而列;马光与马防走得较近。因此,在大丧期间吵嚷着要进宫的“诸马”,大概率是以马防、马光为首。

不是说刘秀父子很注意防范外戚吗?不是说马太后自当皇后起,就一直约束自家兄弟吗?怎么还能出现这种事情?

诸马贵盛 ”四个字,透露了马太后虽然坚持不给几个兄弟封侯,但挡不住后汉立国五十年,外戚依然受宠,势力依然滋长。后汉虽然取消了前汉中后期以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执政的惯例,但在富贵骄奢上并不太措意。汉明帝去世时,马氏兄弟三人确实没被封侯,但他们都被拜为朝廷十分重要的职位:

马廖是虎贲中郎将 ,且受汉明帝遗诏典掌门禁,下一步要接任卫尉,也就是宫廷保卫的总负责人;马防,是城门校尉;马光,是执金吾。三兄弟虽然不是顶级的高官,但负责首都和宫廷的安全工作,说明他们不仅被马太后庇护,也确实为汉明帝所信任。

当时负责北宫宫门防卫的,是北宫卫士令杨仁。杨仁被《后汉书》写入《儒林列传》,说明他本质上是一个儒生,而非“保安队长”。真儒生自有金刚怒目的胆识,见到马氏兄弟要闯入北宫,杨仁披甲持戟上前,命令所有卫士严守宫门。见此,马氏兄弟知道难以遂愿,不再强求进宫。但几天之后,刘炟刚刚登基,马氏兄弟就来告状,把杨仁说成不通人情的酷吏。

酷吏,是刘秀父子时期的官场“潮流”,是皇帝的打手,被众臣所诟病。刘炟正准备改弦更张,以宽容治国,听到这样的评价,自然懂得是什么意思。

刘炟理解杨仁,但估计马氏兄弟不会轻易放过他。考虑到杨仁的故乡是巴郡的阆中,就迅速安排他去益州当什邡令 。在马氏兄弟看来,杨仁被远远地打发了;对汉章帝来说,这算是对杨仁的一种保护,虽然从洛阳到什邡有点远,但离杨仁的故乡近。

所以,刘炟登基后,隔三岔五就提出要为马氏兄弟封侯,其目的未必是多疼爱舅舅们,而是一种对马氏家族微妙的对抗,公开提醒马氏家族有多贵盛奢僭。马太后是极具政治头脑的,对汉章帝的每一次“请示”都予以拒绝。

到她去世前夕,大概是这一年五月,刘炟最后一次要求给马氏兄弟封侯,下诏封马廖为顺阳侯、马防为颍阳侯、马光为许侯,虽然比不上前汉王政君家族“一日五侯”“一门十侯”的盛况,也是相当引人瞩目的。

大臣的反对不出意外,马太后也最后一次表达了否定态度,马氏兄弟也上书辞让列侯爵位,愿意降格领关内侯。但这一次很难说是巧合,马氏兄弟的列侯爵位都保住了。就在马太后去世前一个月,三人同时把职务辞掉,只作为“特进”拥有列席朝廷重大会议的资格。

职务可以随时任命,爵位却是世袭的。总体来说,马氏兄弟失去了一些,也得到了一些。他们的得与失,更像是刘炟在马太后去世前夕和她达成的又一次默契。

从后人的眼光看,要想防范和控制外戚,一味在意是不是应该封侯,或是寄希望于贤后的德行,恐怕都不是长久之计。马太后已经足够贤明,只在临终前才默认兄弟封侯,马氏尚且如此贵盛,遑论他人?

外戚的贵盛,加上马太后对皇后和皇太子的影响力,使得刘炟必然思考皇室的未来,会不会再度出现王莽,怎么能一劳永逸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后汉自有后汉的国情,在外戚这件事上,刘炟有改革与新思维。

6.华丽家族

马太后对刘炟立皇太子的干涉,以及马氏兄弟的封侯,都是试图延续阴氏对郭氏的优势。但刘炟已经不想将这种优势永远延续下去了。

刘炟对这些家族恩怨很清楚。为了平衡阴氏、马氏对两代皇后位置的把持,他才把窦、梁四个姑娘都纳进宫,还刻意挑选了窦勋的女儿立为皇后。马太后去世三年,他终于废掉了马太后选定的、与马氏家族有亲戚关系的大宋贵人所生的刘庆,代之以小梁贵人生的儿子刘肇为太子。

这样做,不仅平衡了刘秀所遗留的阴、郭两个家族的势力,避免阴、马外戚独大,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刘炟的血统除了刘氏外,还延续了祖母阴氏、母亲马氏(生母贾氏可归至马氏),但他的窦皇后是郭圣通后人,那么,他和窦皇后的下一代就是郭、阴两家共同的后人,在伦理上就将刘氏皇族和郭、阴两家都融合在了一起。郭、阴两家对于帝位曾经产生的矛盾,在刘炟的下一代将不复存在,这就能消除刘秀种下的历史恩怨。

不论这是刘炟自己的想法,还是几大家族的默契,抑或后人的推测,总之,从刘炟立窦皇后开始,后汉皇帝之位的继承,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皇后之位的分配。后汉的皇室像是一个以皇帝为核心、以皇后为目标的特殊存在,与前汉迥然不同。

这几大家族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未必因为血缘而亲近,也未必因为敌对而疏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无论上下尊卑,大致遵循着一个规律——

皇帝广泛选择采女填充后宫,无论是谁受宠,无论谁诞下子嗣,皇后必定出自来源于南阳的阴、邓氏,河北的郭氏和西北的马、窦、梁氏六个家族。他们之间既有恩怨又互相联姻,既有合作又围绕着皇后之位进行争夺。

六大家族的人物和关系令人眼花缭乱,就不必赘述每一代皇后的具体情况了,不妨参见本书后附“后汉六大家族与皇后关系表”。历来皇朝世系图都是以皇帝为中心,而后汉的世系则以皇后为中心才能看得更清楚,也才能发现这些家族之间的恩怨虽然血腥,但颠来倒去仍然是一家人内部的倾轧和升降,可以视为礼教中国的一种特殊实践。

由此可知,后汉之所以反复出现皇后临朝,并非后汉的皇帝和大臣们不懂得吸取教训,乃是皇室成了一种以皇后为工具、几大家族媾和统治的皇族集团,很是特别。皇帝虽然姓刘,但身上淌着六大家族的血,皇位也就可以看作是通过皇后来分配,在六大家族中轮换。

这已经不能仅仅被视为“豪族政治”或“豪族统治”了。后汉的豪族多得很,地方上的就不说了,中央那些在外朝官至“三公”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或是云台二十八将里其他的功臣子弟,以及通过征辟、积功上来的高门世宦,这些大家族的女性怎么就没有机会当皇后?

若与前汉比,两汉都遵循“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原则,但前汉只要立了皇太子,生母就可以当皇后,无论她是皇帝尊贵的表亲,还是民间卑微的舞女。而后汉直到晚期之前,无论皇太子生母姓甚名谁,皇后一定出自六大家族。

套用亚里士多德给政治的分类,后汉皇室的这种统治方式,往好了看像是贵族政治,往差了看像是寡头政治。后汉确实吸取了王莽的教训,把外戚包装成“洛阳一家人”,使得外戚夺取帝位的动力大减,远不如对夺取皇后位置的兴趣浓厚,但也带来了新问题——

每一个家族都想让皇后的位置在自己的手中多停留一会儿,今天只是干涉立太子,明天可能就要废皇帝甚至弑君,因此总会有一天,有一个人,决定打破这种“寡头政治”,建立真正的、大权独揽的、效仿前汉的皇帝统治。 KfLOtzJBYvcWapm30AEVhjM5qcoDYHCeFKp1E91mRXgP3AmAH5KoWzynndFVCE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