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探讨脑机接口技术,目的在于将一种情况推到极致,以清晰地看到学习中的输出端的存在及其作用,最终目的还是探讨人的学习。实际上,许多人的学习所犯错误正与计算机类似——只在输入端使劲,忽略了输出端乃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存在。
在每个班级里,总会有一类学生,看上去很努力,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甚至“晚上熄灯后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学习”,但成绩却不理想。老师提起这类学生,也只能笼统地认为其学习方法不对、不会学习。具体点呢,可能会说其只会死记硬背,悟性差,不爱动脑,不善于总结,等等,往往是这几条。那么,其学习方法究竟不对在什么地方?其实,什么是悟性,就是你看到一个东西后思路有所跃迁,有所输出;不爱动脑,其实就是不爱输出;不善于总结,就是不善于输出;至于死记硬背,则跟计算机学习一样,机械复制,只有输入端,没有输出端。这些学生看似刻苦,实则没有完成学习闭环,一直在进行着一种“半途而废”的学习——所谓“伪学习”即指此。
可以说,学习方法正确与否,表面上判断标准参差不一,但核心无外乎是否完成了学习闭环。而之所以对这种现象有“假装很努力”的说法,即是因为许多学生心里也隐隐知道这一点,但就是故意自我欺骗,“用战术上的疲惫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实际上就是偷懒,因为动脑筋要比“动身体”更累。
为进一步解释学习闭环的具体机制,不妨打个比方——
你从超市买了块面包,随手放在了冰箱里。那么,这块面包是你的吗?不一定,因为它最后可能被别人吃了。那么,吃到你的肚子里呢?你感觉这总保险了吧。其实还未必,如果你消化不良,不能有效消化,这块面包的价值你还是没能有效获得。而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即便面包消化成了葡萄糖,由于其身体机能不能有效吸收葡萄糖,结果面包的价值仍旧大部分被浪费了。实际上,只有当这块面包被你吃了,消化为葡萄糖并被吸收,最后成功为你提供了能量,转化为你的力气、精力乃至身体组织,才真正算是你的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
学习的过程,正如我们吃面包的过程,除了前半部分的“进食”过程,还有一个后半部分的输出过程。顺利完成了输出,才完成了学习闭环。而面包的消化吸收过程,正恰切地比喻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如同面包必须转化为葡萄糖,知识原样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并不能被我们真正吸收,它必须打碎、重组、变形、融化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必要时被成功调用,才真正属于我们。“学习并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理解一个新知识,意味着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结构。”“知识必须是‘可降解的’。”(《学习的本质》)
最后,有关学习闭环应注意两点。
其一,每个人都容易有意无意忽略输出端,即便是知道了输出端的重要性,即便是好学上进的人。因为输入总是被动的、相对轻松的、脑活动量小的,而输出却是需要主动的、费脑筋的甚至是痛苦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都愿意看电影、看书……美其名曰在学习,而让其写一篇文章或读后感,却是千难万难。因此即便是好学的人,也难免会下意识地用输入端的勤奋掩盖输出端的懒惰。每当有什么畅销书,你赶紧买来读读;上下班的公交地铁上,你挂着耳机听着付费知识节目;睡前躺在床上,你看一些有深度的公众号文章……看起来很上进,终身学习似乎搞得如火如荼,但如果你总是懒于写学习笔记,懒于回顾总结自己所学,懒于梳理你的知识结构,懒于记录自己的感想与思考,那么这其实便是一种没有完成学习闭环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学习。所谓“假装很努力”“伪学习”即指此——像一台马力强劲的故障车,冒着滚滚黑烟,却只在原地轰鸣。
其二,学习闭环并非匀质的,输出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处于战略中心地位,只有以输出端为轴心进行学习才是高效的。所谓研究式学习,带着问题阅读,梁启超所说的怀着著书的打算阅读,傅雷以翻译作品的方式学习法语,即是这种学习法。人与人之间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异,其实秘密都藏在学习闭环的后半环内。这个观点可以以叔本华的一句话来生动阐释:“只有当我们自己思路停滞时,我们才需要去阅读别人的书以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