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探讨输出式学习的原理,脑机接口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对其的探讨,可以很直观地拆解学习这一行为的内在机理。
所谓学习,按我们一般的理解——《新华字典》的定义也大致如此——就是获得知识(或技能)。那么“获得知识”究竟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是“获得”了知识?比如你用百度将一个知识搜了出来,这算你“获得”了这个知识吗?这个知识成为你的了吗?恐怕你不敢这么说。你将该知识抄在笔记本上呢?多半你仍旧不这么认为。那么你干脆把它背了下来呢?这下或许你觉得有点儿那意思了——按许多人对学习的直观理解,所谓学习,不就是将知识装进脑子里吗?其实这仍旧不能算你“获得”了这个知识,如果算,那么脑机接口技术无疑将是人类学习的终结者。
正如我们所想象的,届时人们将不再需要学习了,小孩到了入学年龄,直接在大脑植入芯片,海量知识便瞬间存入大脑,再也没有学习的痛苦。要知道这已不仅仅是科幻,2021年,埃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已经能让人用意念在电脑上打字了。我们知道,科技的突破,最难的就是从0到1的突破,接下来的进展便只是时间问题了。那么,真会有那么美好的一天吗?
我认为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学习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不是将知识储存进大脑就万事大吉了。接下来我们具体看脑机接口的机制,其与学习的关联,我觉得可以化约为三个关键词:储存,检索,运用。
如果脑机接口技术仅是将海量知识快捷地储存入大脑,则意义并不大。我们知道,文字的发明使知识得以从人脑中脱离出来,实现跨空间、跨代际传播,人类知识因此具有了累积性。纸、印刷术大大提升了存储、传播效率。而电脑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存储密度,传播效率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而脑机接口无非是将外存的知识又储存回了人脑,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会说,脑机接口不仅可以快速、大量存入知识,还可以快速检索知识。但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不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吗?——需要某个知识时,打开手机在百度一搜索,便出来了。实际上,手机就相当于大脑的一个外挂,因此脑机接口可以说早已经实现了,只不过是通过手连接的。如此说来,脑机接口无非是将外在搜索知识的过程内化到了大脑内部,或许是更方便、更快捷了——但想象一下,你有了电脑,就不需要学习了吗?可见,脑机接口所带来的储存与检索两个功能不能使我们从学习中彻底解放。
再来看“运用”。
人类对知识的运用是创造性的、举一反三的。比如你只要指着一只猫或猫的图片给人类幼童指认一次,以后再见到各种各样的猫他都能认出来。但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却需要识别几十万张猫的图片,它才能勉强识别还经常犯错。人类开车无论遇到什么状况都能随机应变,但人工智能驾驶汽车时却只能处理“见”过的障碍、状况,障碍物、状况稍微一变它便可能犯错(比如其有时会将前车后窗上的贴画内容当作真实物体)。可见,人类对知识的运用是把握本质的、灵活的、举一反三的,而计算机却只是机械的、“举一反一”乃至“举三反一”的,实在是“笨得不能再笨”。概而言之,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小样本学习,而计算机则是一种极其笨拙的大样本(即所谓大数据)学习(连动物也比不上),其所谓深度学习,其实不能再浅了,前者比后者高效得多。(当然后者的优势在于一旦学会便可快速大量复制。)
另外,人类可以运用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计算机在这方面则是完全“不开窍”。知识在人脑里是活的,会有意无意地相互碰撞、连接进而“繁殖”出新知识。计算机里的知识却是死的,彼此“老死不相往来”,永远不会“繁殖”。爱因斯坦的脑子里“装”进了相应的物理学、数学知识之后,他创造出了相对论。但你在电脑里装进即使是相对论之前所有的物理学、数学知识,它能创造出相对论吗?不会。即使你给计算机输入了加法运算规则,它也永远不会自主创造出乘法口诀这种简单知识。其只能在人类给定的规则内快速运算,却不会自主创造规则。而所谓的计算机写文章、画画,不过是一种高级复制、模仿罢了,并非真的创造。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类智能后面,还有一个意识。人类的学习,被意识赋予了高效、节能的原则。因此人类会通过意义去理解知识,这种理解具有抓住本质、概括延伸、举一反三的特征。计算机却是有智能无意识,“学习”知识时是无目的的、机械的,不存在“理解”这个动作。在其“看”来,知识只是代码——有序的知识与乱码在其“看”来也并无区别,也都无意义。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计算机则正是彻底意义上的“学”而不“思”。
其实说到底,计算机与人的根本区别,即在于生命本身。对生命来说,存在这样一个链条:行为—智能—意识—欲望—生命意志,前者顺次受后者支配。人的学习(当然也包括其他行为)为何会被意识赋予了高效、节能的原则?说到底是为了高效地(以尽量少的能量达成目的)满足生命意志(生存与繁衍)。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是为了更便捷、更省劲地把握这个世界,人类发明乘法口诀是为了更方便、更省劲地计算——拐着弯最终是为了更高效地为生存与繁衍的欲望、生命意志服务(至于为何存在高效、节能的生命原则,则是重大的生物学命题了)。而计算机为什么要发明相对论呢?为什么要发明乘法口诀呢?它为何要把握本质、举一反三以节约能量呢?它图什么呢?说到底,它没有任何目的、欲望,没有节约能量的生命原则(人工智能AlphaGo下一盘围棋需要十吨煤发的电,而人只需要一碗饭就行了)。它的智能是无主、无目的的,其所指向的目的,终归需要人类赋予,它只是个“聪明”的工具。另外,人类之所以能创造,是因为有好奇心,这同样是意识赋予的。而计算机无意识,也便没有好奇心。
顺便说一下,什么是意义?一个不值钱的小物件,客观上并无太大价值,但如果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人送你的,你或许会觉得它无比珍贵。因此,所谓意义,即你所赋予事物的含义、你对事物的主观理解,是以你为中心确立的与万事万物的关系。而同一个知识,不同的人对其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或许大受启发,有人或许懵懵懂懂,有人或许对其表示怀疑。同时这个知识在每个人知识结构中的位置、重要性、所激发的头脑中的原有知识、与头脑中其他知识的连接网络都是不同的,因此其意义必定是独特的、私人化的。正是这种独特的意义,使得人脑不同于计算机机械地存储知识,而是可以创造性地理解、运用知识乃至激发新知识。实际上,学习了同样的知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也来自这种意义的不同。因此,《学习的本质》中说:“学习是一种根植于个人历史的意义炼制。”
可以看出,脑机接口的关键不在于脑机接口技术,而在于计算机技术本身。计算机会做的事,不必连接人脑也不耽误我们使用;计算机本身不会做的事,把它接入人脑它还是不会。因此,脑机接口技术对于我们学习的帮助,说破大天无非能帮助我们解决背诵问题。而我们知道,学习最忌讳的就是死记硬背,脑机接口技术却正是一种便捷化、极致化的死记硬背。而储存能力比我们大脑强大得多的计算机在学习上如此“不开窍”,也正说明了会背一个知识并不能算我们“获得”了这个知识,学习的关键不在输入,而在输出。
通过对脑机接口的探讨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和输出共同构成的闭环(只是笼统比喻,旨在于强调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脑机接口技术之所以不能代替人的学习,即在于其只能在输入的半环起作用,而完全无涉输出的半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