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忆童年

这是怎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群山连绵入云,溪水潺潺流去,梯田层层,花香阵阵,清河从水利大坝中静静地穿过村落,百姓们过上了富裕富足的生活,他们安居乐业,同享着碧水青山的美好生态。然而,在八十年代末,这里还是广南省最偏僻的山区,地广人稀、山路崎岖是这里千年未改的特点。山区的隔绝,带来了这里善良和淳朴的民风,带来了此地美好清新的空气,就如梦里的世外桃源一般,可崇山峻岭也同时隔开了现代文明和商业辐射,隔开了与山外城市一起发展的机遇。地域差别会产生文化差别,文化差别又会引起经济差别,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先天所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但这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有时弱势也能成为强势,弱点也能化为优点,人如此,山区也是如此。山雾淡淡迷蒙,碧林苍翠深远,看日出与日落,望朝霞到夕烟,虽然今朝山区贫瘠落后,未必来日不能富甲一方,一切不可能里,也许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只是现在,这一切还未发生,我们的主人公林知秋,在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冬天,出生在这里。而如今她已经快七岁了,也快到上学年纪了,只是家里的情况实在贫寒,连吃饭也成了问题,读书就是个奢望了。

一次林知秋问爸爸林根生:“爸爸,以后我们一直就做草篓子吗?”

“闺女,是啊,不做草篓子,我们就靠那点地,养活不了我们自己啊。”林根生说。

“我想像邻居哥哥姐姐一样上学。”林知秋说。

“我们家穷,上不起学。”林根生连忙打消了女儿上学的愿望。

林知秋轻轻地说了声“噢”,悄悄抬头看了爸爸一眼,她担心爸爸生气,就低下头帮爸爸拿草绳。

林根生是希望女儿林知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像自己一样安安稳稳地编织草篓子,到乡里卖钱过日子,直到她长大嫁个好人家。

一天,小学张校长骑着自行车,路过林知秋家门口,看到林知秋在帮助父亲编织草篓子,校长是个城里人,当年插队在这里,一直没有回城,他舍不得乡下的这群孩子。他看到林知秋小小年纪,已经懂事地帮父亲做活计时,忍不住上去说话,其实也是想让眼前这个小女孩走进学校读书。“林兄弟啊,你的女儿几岁了?真懂事,能帮你做家务了。”

“张校长啊,我们家女娃已经快七岁了。”林根生说。

“七岁就知道做家务了。我看她这么聪明懂事,有没有想过要把她送学校里读书呢?”张校长说。

“哪有想那么远,不要说改变命运。就是改变一下每天能揭开锅吃上饭,就已经不错了。我们已经断粮三天了,哪还有什么钱供她读书啊。”林根生说。

“伯伯,我想读书,我想学知识。”林知秋拨弄着草绳,眼睛里对张校长充满了无限的期望。

“嗯,小姑娘,你为什么要学知识啊。”张校长故意问一下林知秋。

“学好知识,就可以去看外面的地方了。我想上学。伯伯,我想上学。”林知秋说出这话时让张校长鼻子一酸,是啊,她不会说外面的“世界”,她只知道“外面的地方”,外面是一个崭新、美好的地方。张校长摸了摸林知秋梳着小辫子的头,随后对林根生说:“这么聪明的小孩,不读书浪费了。你让她来学校,学校不收学费,让她旁听一下也可以。”

“她要去学校听课了,我就少了个帮手。张校长,还是算了吧。”林根生说。

“林兄弟,现在你可能少了个帮手,等到她读书有成就了,就成了你一辈子的帮手啦。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啊?”张校长蹲下身去,拾起林知秋头发上的几根织草。林知秋胆怯而害羞地躲到父亲林根生后面,用清澈而紧张的眼神看着眼前戴着眼镜的张校长。

“快,告诉张校长,你叫什么名字。”林根生把身后的女儿拉到一边说。

“我,我,我叫林知秋。”林知秋说。

“知秋,多好听的名字啊。谁给你取的名?”张校长问。

“我妈妈。”林知秋很骄傲地说。

“她妈妈生前给她取的,知秋出生在秋天。”林根生说。

“她妈妈一定读过书。”张校长肯定地说,“一叶知秋,看一叶就能知道整个秋天,知秋,多美的名字啊。”

“庄稼人,没机会上学堂念书,她妈妈也只是喜欢看书,捡到一些旧书,就拾回家当个宝贝看着。”林根生说。

“后来呢……”张校长问。

“生病去世了。”林根生说。

“可惜了。”张校长转而又说,“女娃子有天赋,你要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兄弟,你不会想让知秋跟你编一辈子草篓子吧。”

“那当然不想。但又有什么办法,吃饭都吃不上啊。”林根生说。

“这里是二十元钱,你拿着,吃饭用得着,明天你就让知秋来村小学听课,慢慢学起来。你要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总有一天,你会相信我这话的。”张校长肯定地说。

“爸爸,我想读书。”林知秋的话让张校长笑了起来。

林根生说:“那就读吧。你快谢谢好心的张校长啊。”

“嗯。谢谢张校长。我有书读咯。”林知秋蹦蹦跳跳地走进屋里,两只小辫子甩起来,非常可爱活泼。张校长还不忘叮嘱一下才离开:“根生兄弟,明天你就送知秋来学校啊。别忘了。”

“一定送女娃来。张校长谢谢你了,你放心。”林根生揣着二十元钱,感到手中这钱无比的沉重,眼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他知道,小学校长的收入也有限,但张校长一下子就给了自己这么多,真是大好人啊。想到此时,女儿肚子和自己肚子咕咕咕叫了起来,已经两天没吃任何谷物了,除了地里的蔬菜做成了汤之外。林根生立即往乡里的粮店走去,很快,抱回来一袋大米,他微笑着进了门,知秋蹦跳着来迎接,说:“爸爸,我们有粮食了。我们有粮食了。那个张校长真是好人。”

“嗯。所以你去学校要好好跟他学知识。不要像你爸爸我一样没出息,让你也跟着爸爸受穷挨饿。”林根生说。

“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不再让爸爸饿着。不单是不让爸爸饿着,村里的那些和我们一样穷的爷爷奶奶们,我也不让他们饿着。”林知秋动情而懂事地说着。

“嗯。爸爸相信你,知秋。”林根生搂住了女儿的头,内心充满了感动,他觉得自己这个女儿没有白生,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知秋就是这句话的证明啊。

林根生拿出已经被寡淡的菜汤水浸成锈迹斑斑的铁锅子,用丝瓜瓤刷了又刷,放入了一碗米,林根生感觉这米放得有点多,如果这样吃下去,一袋米也许很快就会吃完。他又用碗,从锅里舀起半碗,再倒回到米袋里去。林知秋知道爸爸做法的用意,站在旁边,用小绳子帮助爸爸把米袋子扎好,还说:“老鼠肚子也饿,不能让它们偷吃了。我来扎好这袋子。”林根生摸着女儿的头,微笑了下,转身就去缸里舀水煮粥了。

米香很快就飘散出来,那香味飘过了漏风的屋子,飘到了路上,飘到了近处的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都是穷困户,也都有孩子,这些孩子比知秋还小,三四岁的样子,也饿得不行,纷纷走出来,循着粥香冲到了林根生家门口。大人也跟着跑来,说:“根生,你家哪有米煮饭了?快,跟我们一起吃吧,我们的孩子也快饿得不行了。”

“伯伯,我要喝粥粥吃饭饭。”邻居家一个流着鼻涕的小弟弟拉着林根生的裤子说。

“好心人帮我们,给了我们一点米。”林根生说着,并未答应一起吃,因为他知道,若和这些邻居分享一锅粥,自己女儿知秋就喝不到多少了。

“快,他不肯,你去求知秋姐姐。”邻居让那鼻涕男孩拉住知秋的衣服,知秋看那弟弟饿得眼泪鼻涕一大把,知道比自己更可怜,就拿着大碗往粥锅里舀了一碗,那米还未煮稀,硬邦邦的,又极烫,但是这个孩子却拿过碗直接喝,突然被烫坏了舌头,哇哇大哭。大人在一旁说:“猴急,你真猴急。太烫,去水缸里舀点冷水拌一下不就可以了。”说着自己也拿过碗往锅里舀了一碗,喝了起来。小男孩们纷纷往碗里倒凉水,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喝完之后,还往锅里舀了水,把最后一点粥汤都喝了个干净。

很快,一锅粥就被邻居们抢光了,知秋和父亲一粒米也没有喝到。

邻居中一位大人说:“都怪这最近的天气,总是下雨,梯田都滑坡了。粮食一点收成都没有。今天真的要谢谢根生家的粥了。以后根生要多接济我们啊。我们都不容易。”

其实林根生和林知秋也不容易,一锅粥煮了半天,一粒米也没有喝到。根生看着女儿,以为女儿会饿得不行,没想到知秋一脸的笑容。知秋看到这些孩子和乡邻喝饱了肚子,心里甭提多开心了,比自己喝了这些粥要开心得多。

那鼻涕男孩嗅了嗅鼻涕,对知秋说:“姐姐,你真是好姐姐。以后我还要喝。”

知秋摸着这个明显发育迟缓,却只比自己小一岁的男孩说:“好的,姐姐有粥喝,一定也叫上弟弟你。”

“我们也要天天喝。我们也要天天喝。知秋姐姐,不要忘记我啊。不要忘记我啊。”三个孩子吃饱了,蹦跳着要知秋承诺下次还给粥喝。

知秋说:“一定,姐姐有一口粥,你们就有一口粥。”

大人们愣在原地,没想到小小的知秋会这么大方热情,竖着拇指,向根生夸赞道:“根生,你生了个好女儿。你们家知秋真懂事啊。明天我们还来。”

根生送走了这些邻居,回来摸摸知秋的肚子,问:“女儿,你不饿吗?”

“饿是饿,但是看到他们都吃饱了,我就不太饿了。”知秋说。

“我再给你煮一锅吧。”林根生很愧歉地说。

“爸爸,我们少煮一点,明天他们还要来吃呢。”知秋说。

很快,一小把米煮成的一小锅粥做好了,这粥明显比刚才给邻居们吃的要稀薄得多,根生和知秋端起碗,咕咚咕咚喝了下去,他们父女俩实在太饿了。

第二天,父亲就早早地领着知秋,往村里的小学走去。小学在南边一座山的山坡上,要上去听课,必须要爬上那几乎垂直的山道,父亲不放心女儿,所以一路护送。到了山坡下,知秋看着这藤条和长绳做成的天梯,心里一阵恐惧,根生看在眼里,安慰说:“女儿,没事,多爬爬就不害怕了。我们小时候走山路经常要爬天梯的。习惯就自然了。”

父亲把知秋抱起,让她的小脚踩到了天梯上,天梯晃动起来,知秋紧张极了,喊:“爸爸,我有点怕。”

“别怕,就当在自家爬梯子。”根生鼓励说。

“嗯。”知秋很听父亲的话,心里想着:“就像在家里爬梯子,就像在家里爬梯子。”林根生也跟着上了天梯,他们很快就到了山坡上。

来到教室,知秋看到很多学生在吹火把上冒出的残烟——他们是凌晨三点多钟就出发的。这些山外更远地方的学生,夜色中看不清路,只能点着火把来上学。

这些学生看着林知秋,都微笑着说:“又来了个新同学。”

知秋走进教室很懂事地说:“哥哥姐姐们,你们好,我叫林知秋。请你们以后多帮助我。”

这时张校长走到了教室,对孩子们说:“这位女生比你们都小,今天来我们学校做旁听生,你们要多照顾她,多帮助她。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嗯,校长!”孩子们都答应了下来。林根生看到这一幕,就放心地转身走了,回头说:“知秋,晚上我来接你啊。”

张校长说:“不用了,林兄弟。晚上,我下山顺便把知秋带回去。”

林根生感激不已,直说谢谢。这一课,林知秋听得特别投入,她第一次知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次知道了我们祖国有三条巨龙,一条是万里长城,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林知秋随着张校长的讲述,对中国有了很大的了解。她没有想到,原来在我们这村外,中国是那么大,世界是那么精彩。这第一课,就让知秋的学习兴趣大增,让她更加充满了迫不及待的求知欲。

这一课下课后,林知秋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那些同学就围过来,用稚嫩的手在一张写过字的纸头上教知秋写下自己的名字——林知秋。

“真好听,小妹妹你的名字真好。不像我,我叫刘铁蛋。”

“我叫张小狗。”

“小妹妹,谁给你起的名字呀?”

“我妈妈给我起的。”林知秋说。

“你妈妈真有文化。”

“你妈妈也是老师吗?在哪里教书啊,城里吗?”

“我妈妈不在了。”知秋低落地垂下头。

顿时大家陷入了沉默,说:“还好,我妈妈没文化,但是我妈妈还在,天天给我做吃的,送我上学。”

“我妈妈也在。”

“你有爸爸吗?”班上学习最差的一个孩子说。

“傻瓜,她怎么没有爸爸,刚才送他来的,不就是他爸爸。”班长说。

“我笨,我笨。”学习最差的孩子说。

“有爸爸就好,就不是孤儿。我们会多帮助你的,小妹妹,你不用害怕。这里就是个大家庭,你现在就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一个女生说。

“嗯,我要多向你们学习。”林知秋说。

“对了,你几岁了。”班长问。

“快七岁了。”林知秋说。

“快七岁,我们都八九岁啦,你比我们小呢。以后有困难,你直接和我说,我是这个班的班长。”班长说。

知秋谢过了大家,这时身兼所有课程的张校长拿着尺子走了进来,准备上数学课了。虽然课程是从二年级开始上的,但在上之前,张校长也是为了考验一下知秋,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到九的阿拉伯数字,让知秋读三遍。没想到,从没接触过数字的知秋,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数字。接着张校长就从二年级的内容开始教了起来,知秋听得并无障碍,都理解了,还站起来回答了一次问题。

下课后大家都很惊讶,连张校长也很惊讶,问知秋:“知秋,你以前学过数学吗?”

林知秋害羞地说:“没有学过。以前我掰玉米的时候,爸爸教过我数数,他用玉米粒给我摆过数字的样子,还让我数过玉米粒,我能数到一千多粒。”

“怪不得,我现在只能数到五百呢。”学习最差的孩子说。

“你真笨,还不如新来一天的小妹妹。”一个女生嘲笑说。

这个孩子被数落,脸红着摸着头,对林知秋一脸的佩服。

一天下来,林知秋觉得自己已经收获满满,而对无限的知识也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她多么希望自己不要回家,老师不要下课,天不要暗下来,人不会饿,这样可以在教室里一直听课。她恨不得一口气学完所有的知识,然后考上县里的学校,甚至考到北京去,考到今天老师教的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去。她憧憬着,向往着。她知道,如果说县城是目标,北京也是目标的话,张校长教的知识,就是攀爬到这些目标的天梯。她知道,只要自己好好学,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晚上时分,孩子们都下山去了。张校长关好了学校的门,带着林知秋从天梯上下来了。天梯经过山里的露水浸渍,变得湿滑异常,张校长让知秋一定要抓住天梯的绳子,经过了好久,克服了心里的恐惧,知秋才安稳落地。知秋坐上了张校长的自行车,这是她第一次坐自行车,她心里也是无比紧张,似乎比爬天梯还紧张。天梯是不动的,偶尔被风吹了晃动,也只是在原地晃动。而坐在自行车上就不一样了,如果她去过城里,就会知道,这似乎和坐过山车一样,在悬崖峭壁间的山路上颠簸驰骋,刹车减速,加速上坡,等等。一会儿山头还在平视的前方,一会儿山头就到了身后的脚下;一会儿还在山顶,就又冲到了山腰。知秋怕得不能言语,只能闭着眼睛,紧紧地抓住张校长的车座,到家时,已经吓得一身冷汗。

张校长笑着说:“知秋,你要习惯坐自行车。你爸爸在家编草篓子赚钱养家,我们就不要他来接了。以后我天天下山顺路带你回家。自行车现在坐着害怕,习惯了就好了。”

知秋懂事地“嗯”了一声,然后和张校长挥手作别。这时林根生知道女儿回来了,就迎出来,和张校长在远处说着话。林根生问知秋学习是否跟得上,当他知道女儿已经能和二年级的孩子一起做口算时,心里无比高兴。随后谢过了张校长,要留张校长吃饭,张校长说妻子在家里已经做好了,便上车走了,只是嘱咐,明天别忘了把知秋送到学校里继续读书。

邻居们在家等了一天,发现白天林根生并没有煮粥,于是开着门等啊等,等到了晚上。现在天色将暮,也看到了读书的林知秋回家,知道一定是要做饭了,于是他们纷纷往林根生家走来,围在门外。根生确实已经在家煮粥了。

村里每到这个青黄不接又遇上雨水的季节时,粮食就成了问题,过了这个季节情况就好了。因此此时粥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吸引。那粥味越来越浓,这味道挑动着邻居大人小孩的食欲,饿了一天,不知道林家还给不给吃呢。林知秋这时走了出来,一个大人拉住知秋的手说:“姑娘,你要给我们口粥喝啊。我们不喝没关系,我们的孩子还在长身体,不能饿着啊。”

孩子连忙拉住知秋单薄的裤腿,说:“姐姐,我还要喝粥,我们今天还要喝粥,我们好饿啊。我们饿了一天啦。”

知秋摸着这几个孩子的头说:“一会儿就好,我们一起喝。姐姐不会让你们饿着的。”

根生看着邻居家的大人小孩走进了自己家,便知道定是粥味把他们吸引而来的,虽然心里也想让上了一天学的女儿吃饱,但是看着眼前这么多青黄不接时期的乡邻挨饿,心里也不好受,只好说:“来来来,都有得喝。只是我煮得不多,大家分分,比没得吃饿肚子好。”

邻居都夸根生心地好,更夸知秋心地好,是根生的好心遗传到了知秋身上。这一晚,虽然大家都没有喝饱,但总算不饿肚子了。大家摸着肚子,一肚子水与稀饭的混合物,满足地要回到自己家里,准备呼呼大睡。临走之前,一个邻居还说:“明天不要赶我们,我们还要来喝的啊。”

根生看了看知秋,知秋微笑着说:“大伯,我们不会赶你们。有我们一口喝的,我们就不会忘了弟弟妹妹们。”

邻居大爷是摸着知秋的头打着饱嗝离开的。

这些粮食哪够这么多人吃,很快,没到十天,这一袋米就被吃光了。这次知秋放学回来,见乡亲们早已经围在自己家门口等着粥喝,父亲走了出来,说:“邻居们,我们家的米也吃光了。你们还是回去吧。我也没有办法。”

一个路过的外村人,听说这里有粥喝,就来蹭喝,哪知道第一天来就遇到米没了。他显然不相信,说:“你骗人。你家肯定还有米,让我们进去搜。”

没有人进去搜,只有这个人冲了进去,搜遍了林家的屋子,也没有发现第二袋米。他拿过林根生手里的米袋子,看了看,里面还有十来粒米的样子,抓起就往嘴里送,还说:“他娘的,我翻了三座山,听说这里有免费的粥喝,没想到只有这十来粒米。谁说的大富人家施舍粥,屋里比我顾光棍还穷。十来粒米还不够我翻山一脚使出去的力气。”

“怪不得不认识,是外村人。”邻居说。

“大家也看到了吧,我家确实也没米了。这米还是好心人救助我们的,不是我们发财了才有的。我们也是穷苦人家,你们大家要理解啊。我们有多少米,也与大家一起煮粥喝掉了,我们不会私藏米的。乡里乡亲,你们请回去吧。”林根生说。

“那之前的米不是你做草篓子卖钱换来的?”一邻居问。

“草篓子哪赚得了这么多买米的钱,是一个好心人送给了我们一些钱,我们都买米给大伙喝掉了啊。”林根生说。

“快说说,好心人是谁?”邻居穷追不舍。

“张校长。”林根生说完就后悔了。

邻居们都恍然大悟,原来是张校长做了好事,纷纷议论,改日也要问张校长讨点钱,买米吃。

第二天张校长下山带着林知秋回家时,被村民围住了,纷纷讨要,希望得到资助,买些米充饥。张校长是个好心人,口袋里只有十元钱,说:“诸位乡亲,我也只是个靠微薄工资养家的老师,我也不是什么大富豪。平时也是省吃俭用,才攒下这么些钱。这里只有十元了,你们拿去买些粥吧。”于是交给了为首的一个老者,让这个老者去买米给大家充饥。老者不会糊弄人,自然会秉公办事,米粥又多养了他们十日。十日之后,张校长又被拦住,继续支持了十元。这时地里的一些菜蔬和粮食作物也渐渐成熟了,天气也好了起来,慢慢风调雨顺,大家逐渐也有了食物,他们对林根生和张校长感激不尽。

林知秋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她觉得自己肩上似乎有着一副巨大的担子。自己所住的这个山区,多是梯田,遇到暴雨就会有滑坡和泥石流,粮食作物难以长起,以后要是学习了知识,一定要让身边的这些人吃饱,让这些人的孩子有书读。

林知秋发奋学习,用着其他孩子给她的铅笔和纸张,做着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她已经从一个比平均年龄小两三岁的一无所知的旁听生,成为班级考试的第三名。她觉得自己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希望,像黑夜看到了日出的微曦,像大海中的航船看到了引路的灯塔。学习给她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让小小年纪的她,感受到了超越物质贫乏的精神力量。渐渐地,林知秋已经不用父亲送她上学,她能自己走山路,提着火把去学校了。

这一日,山区下着雨,山道上湿滑不已,林知秋拿着火把,往前走去。半路窜过一只野猪,吓得林知秋瑟瑟发抖,好在遇到了一群赶来上学的同学,大家一起往山坡走去。

几个大同学先来到天梯下,熟练地吹灭了火把,咬住火把,然后攀爬上了天梯。林知秋最后一个爬,此时的藤条天梯上已经被踩满了泥土,湿滑如冬日之冰,穿着布鞋的林知秋努力地爬上天梯,但没上几步,就滑了下去,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好在一只手抓住了一根树枝,才没有摔落到山崖下。林知秋的摔跤,让上面的哥哥姐姐们吓了一大跳,他们赶紧滑下来,一把抓住了悬着的林知秋,林知秋这才得救。大家把火把点燃,看到知秋的腿和手已经被地上的石头和树枝刮伤,便问知秋:“没事吧?刚才真是太危险了。”

“没事。谢谢你们,我没事。我们上去吧,一会儿张校长就要来上课了。”林知秋想到的还是上课。

林知秋好不容易爬上天梯上到了坡顶,进了学校,此时天色已经逐渐明亮起来,大家发现林知秋的衣裤已经坏了,手脚上留下了几道血痕。

晚上张校长带着林知秋回家,林根生心疼不已,问知秋是否很疼。

知秋说:“没事呢,爸爸,就当我砍柴摔了一跤,不能因为这次摔跤而不让我读书了。”知秋担心的还是父亲不让自己读书。

“爸爸不会让你不读书的。以后爬梯你要小心。”父亲等张校长走后,看着知秋,心里一阵酸涩,眼睛流出了心疼的眼泪。

上学路上也是充满了无数的艰辛,经常在黑乎乎的清晨就需要赶路了,林知秋踏着月色未退的山路田埂,好几次踩到了玻璃瓶碴,玻璃碴割伤了林知秋瘦小的脚掌,顿时流血不止。但学还是要上,林知秋总是咬咬牙,继续背着书包赶路。那些乡民,白天来田埂间做农活时,还能隐约看到山路上一串鲜红的脚印。

转眼间,林知秋已经完成小学的学业。这几年,从一个旁听生,到正式成为一个小学生,又从小学生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现在已经要成为一个初中生了。只是初中在山外的乡里,离自己的村里有更远的路,这需要知秋更加勤奋了。

每天早上,知秋给父亲烧好早饭,就拿着火把,和小学时的同学,一起走着山路,往乡里走去。山路还是那样陡峭,但此时的林知秋,已经长大了。

按照林知秋家的条件,母亲不在了,父亲做草篓子的收入连勉强维持生活都困难,林知秋的纸笔、书包、饭菜都是要钱的。林知秋若能待在家里帮父亲干活,就多了一个赚钱的劳动力。

好在,小学张校长和初中校长介绍了林知秋的家庭情况,还告诉了初中校长,林知秋多么品学兼优,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初中校长见眼前这个瘦小的女孩,原来如此好学勤奋,也就答应向乡里和县里申请政府资助。

林知秋每个学期拿到政府发放的生活补助资金之后,总是热泪盈眶。

每天林知秋都是第一个到学校,帮着打扫教室,等同学们到齐时,她已经做完扫地擦窗的工作,预习复习了好一会儿功课。同学们都称呼她一个外号:林第一。什么都是第一,第一个到校,第一个交作业,考试总是第一名。这个“林第一”的称呼,她愿意接受,似乎也正是大家对自己的鼓励。第一有什么不好的呢,只有处处争第一,才能不落后。知秋知道自己落后不起,知秋明白,自己能有这份书读已经很不容易,不争第一,不但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含辛茹苦的父亲和张校长以及初中校长的厚爱和帮助啊。再说,拿了政府的资助,自己也不能浑浑噩噩,必须功课样样争第一才行。于是她有了一股别的同学没有的韧劲,她把自己遇到的每一道不会的题目,都当作自己奋斗路上的拦路虎,她总会想方设法把这些题目弄懂做会——无论是请教老师,还是问其他同学,她从不让不会的题目过夜,做到日日有收获,天天有进步。

可是,每次到吃饭的时候,林知秋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春天的时候,大家都带着腊肉或者咸鱼,还有早上煮好的米饭之类。唯独林知秋,每次只带着一些辣椒炒制的咸菜,还有装在玻璃瓶子里的稀粥。大家吃饭,发出的总是咔哧咔哧香喷喷的声音,唯独知秋吃饭,发出的是喝水的声音。吃粥就是这样,和吃米饭不一样,粥里的米经过浸泡以后,已经完全成了糊糊状,没有了嚼劲,只能像喝水一样喝下去了。几个同学关心林知秋,就说:“知秋班长,你怎么不带饭来吃,走山路那么累,学习也不轻松,喝粥能抵饿吗?”

“我们村里人说,‘饭半夜,面黄昏,稀饭喝了跑得快’。”一个胖子同学说。

“啥意思?”一女生问。

“就是晚上吃了米饭,到半夜就饿了。晚上吃了面条,到太阳落山黄昏时分就饿了。要是晚饭喝了稀饭,那不用等到半夜,随时随地就得往厕所走——那粥全变成尿了。”胖子说。

“呵呵。没事,我不饿。”林知秋尴尬地看着胖子同学。

“来,给你一块腊肉。”胖子虽然说笑话,但心眼不错。

“胖子,你这么胖,给了班长,你够吃吗?不要不够吃的时候,饿得咬自己的肉。”另外一个瘦个子嘲笑胖子。

“我不饿。我吃饱了。再说我回去就可以大吃一顿,我阿妈给我预备着一厨房的腊肉吃呢。”胖子说着比画着自己家厨房里挂着的腊肉。

“谢谢你,我不太喜欢吃腊肉,还是你吃吧。”林知秋实际上是不好意思吃男生的菜。

“还有不喜欢吃肉的。”瘦子说。

“班长,你看,瘦子瘦成这样都喜欢吃肉,你就快吃了吧。”胖子说。

林知秋红着脸,不好意思再拒绝,只能吃了那块腊肉,那肉嚼在嘴里是那么的香,有那种素菜所没有的厚重感,给人力量的厚重感,肉中的油让自己口腔里、胃里充满了能量。的确是这样,当知秋把这块肉咽下肚子的时候,已经感觉到肚里有了定海神针,变得像是有东西了,不再空落落了。

很快,稀粥喝完,但那腊肉的味道,林知秋算是体味到了。她其实和这些同学一样,也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天天吃腊肉啊,可是就是连米饭都吃不上,更遑论什么腊肉。一斤腊肉要多少钱,能换多少斤米,一斤米能煮多少天粥。她在脑子里本能地盘算着,像她的同学,一天吃三两腊肉的话,换成米,足可以煮一个星期的粥,装进自己的玻璃瓶里,可以连喝一个星期了。她想着,也觉得奢侈,觉得高不可攀,觉得天天吃腊肉实在是神仙过的日子。自己只能咬菜根吃稀粥,但她无怨,她知道,学生比的不是吃什么菜和饭,而是考试的时候,老师用红笔批出的考试成绩。这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最需要比的。她甚至这样想,就是自己天天吃泥土,只要自己成绩能保持第一名,就有希望上高中,就有希望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她知道以后的路就平坦了。

最近一个同学拿出一本《菜根谭》在看,林知秋趁着午间大家在操场上玩耍,坐在书桌前翻阅着这本书,书里作者告诫后来人,只有嚼得菜根,才能做得天下的大事。吃菜根只是个比喻,就是能忍受世间各种各样的苦、清贫、逆境。咽得下最苦涩的菜根,吃得下最苦的苦,就能修好自己的内心,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心平气和,做到最好。小小菜根里,原来有大学问,这更让天天吃菜根的林知秋精神为之一振,在心里感慨,原来古人就以嚼菜根为乐,自己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光明前程的。

一晃到了夏天,日常照旧,林知秋还是每日第一个到学校,上课最认真。临到了吃饭的时候,林知秋照旧拿出那个让人熟悉的玻璃瓶,瓶子里灌着稀粥。很多同学都想把腊肉给知秋吃,知秋都婉言谢绝了。胖子觉得热心遇到了冷面孔,抱怨说:“班长是成绩好,看不起我们这些中等生。”

林知秋对胖子说:“不是,王小刚,你多虑了。”

“班长不是看不起你,是怕你的口水,谁要吃你筷子夹过的肉。给我十块钱,我都不要吃。”瘦子说。

“我不用筷子夹,班长,你自己来夹。我这里的腊肉吃不掉,吃不掉就浪费了。班长,你就帮帮我吧。”胖子说。

“王小刚,谢谢你的心意。我已经习惯吃咸菜就粥了。”知秋说。

“那好吧,就当我没说。”胖子失落地自己吃起肉来。

瘦子对知秋也是敬佩有加,天天喝粥,居然面对这么多同学的好菜,绝不动心,真是神了。打个比方,林知秋就像一头吃草的牛,自己像喝油脂的“拖拉机”,在学习的道路上一路奔驰比赛,居然吃草的牛还胜过了吃荤油的“拖拉机”。次次考试,门门考试都是第一名。第一个发试卷的总是林知秋。简直是神了。无论瘦子胖子还是那些女生,都感慨佩服不已。

可是这次坏了。正当老师喊着林知秋的名字上去拿第一名试卷的时候,林知秋拿过试卷,就往门外跑。大家愣在了那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心想没人在外面叫她出去啊。家里出什么事了,也没人告诉她啊?她这是到哪里去?拿着试卷就往门外跑,这太离谱了。数学老师也愣在原地,不知何故。

瘦子就坐在班级的门口,数学老师让他去看看怎么回事。然后数学老师继续发起了卷子。瘦子跟着林知秋走到了女厕所门口,原来林知秋是跑进了女厕所,瘦子不能再跟进去了。瘦子躲在女厕所门口,听到林知秋“啊哟,啊哟,啊哟”地呻吟着。

瘦子鬼鬼祟祟地趴在女厕所前的样子让路过的老师警觉起来,老师说:“喂,你是哪个班的?” 7Oy4jX8W5LPDY7PN9+E/N8jmntcv2jRzUCWrW83qhvN+m1z/3qSd1G5iKeRwnW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