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时还不适应“也人”这个笔名,平时称呼还是叫他镇东。一个已经在诗界确立声名的诗人突然换一个笔名写作和发表,绝不简单换个名字而已,这是一种自我反动、一种全面革新和彻底告别。是需要勇气的!从这里,我看出镇东,不,也人的诗歌抱负和野心。可以从近三年致力于十四行诗创作得到印证。而我,一向对有文学野心的人打心底敬重。
两个月前,也人来长沙,约我们“浏阳河西岸”几位诗人茶聚,兴奋地告诉我,第四本诗集《乡愁向南》即将付梓。一听集名,我就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正在由衷高兴之时,他却给我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为新诗集作序。我找出若干不宜为之的原由,也绕不过他拳拳殷切之望,再三推辞便显得冷漠和不恭了。
也人,哦,镇东,我的衡阳老乡,小我十几岁的青年诗人。还没见面认识,便知他诗名,拜读过他不少佳构。当然,也读到一些还不老到的诗作。难能可贵的是,他诗里有一种真诚品格,我倾听出他“令人忧伤的声调”里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希望。2000 年,我参加《诗刊》第十六届“青春诗会”,正当诗友们对我有所期许时,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我却疏远诗坛,奉献了十年的沉默。正是这十年间,南岳之南,我的故乡衡阳,酝酿并形成了“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聂泓、李镇东、法卡山、李乔生等一大批诗人承前人志业,在一片欢呼声中脱颖而出。
在与也人认识并经过数次长谈,我了解到这位故乡的青年才俊,出生乡下,因为高考改变命运而进入城市工作生活,而且年纪轻轻便成为一家省重点新闻网站的掌门,这样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会极其自然对城乡二元化和发展不平衡进行理性的思辨和诗性的抒写。于是,诗集《乡愁向南》便催生了。而此前,他的诗文集《向南而立》曾获得评论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是研究 80 后作家的优秀文本”、“对乡村与城市文明的辩证思考,值得深入探讨。”(任东华语)
至于,这本集子为什么都采用十四行体,我坚持不询问也人,宁愿留作一个悬念和好奇;宁愿猜想,是诗人在这样一个写作平庸化的时代,对诗坛口水泛滥、吐沫横飞,日益肤浅和粗糙的写作狂欢的一个反动;是一种创新和对汉语文字的敬畏和坚守。
好了,作了必要铺垫和交代,我已给自己倒上一杯家酿米酒,开始在《乡愁向南》文本里徜徉,我将和诗人一道“向南”眺望我的故乡,在一种精神的向度里,让乡愁的月光照临我们的灵魂深处,酝酿一支支妙曼的奏鸣曲。
十四行诗的中国化实践。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中国新诗历经百年,通过几代诗人的不懈努力,从借鉴到推进十四行诗的变革与发展,促成了十四行诗中国化,经过了早期输入期、规范创格期、探索变体期和多元探索期。我自己曾经也进行过这种舶来诗体的写作,并在《创世纪》等刊以“不太纯粹的十四行诗”为总标题发表过作品。而也人《乡愁向南》较之于我,是新时代对十四行诗的中国化作了更深的文本探索,也人遵循了“彼特拉克体”四、四、三、三框架进行分行书写,并结合中国乡土现实与反思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和实践。
自由创新的乡土性书写。《乡愁向南》的主题关键词是写乡愁,形式和内容上摆脱了中国古体诗词韵律和格调的束缚,也有别于欧洲十四行诗一味的爱的表达,这种不受禁锢的抒写,使得内心深处积压的乡愁表达得更加自由、更加畅快、更具翱翔的姿态。是形式、场景、感情的有机交融。
从农村出发的真实写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乡土情怀一直具有最纯真、最传统,最值的特质。也人心系故乡衡南,对朴素的乡间人、物、事有着深挚的感情,立足乡村现实,从稻草人、油菜花、老鼠、柚子、麻雀、黄瓜、白云、看戏等具体乡土意象中,挖掘乡愁、寄托乡愁。以乡愁的角度比照城市,借以全面展现当代农村的陈旧与变化,问题与希望。
网络时代新传播的借鉴。随着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书写习惯发了很大变化,《乡愁向南》就是也人全方位运用了当代流行书写形式,结合了网络书写体、借用网络时代手机书写便捷性、快速传播的实效性,无论在高铁上,还是出差外地,或是用餐间隙,一次次完成了诗歌创作。这些诗作参考借鉴了现代诗歌的通俗化、碎片化,使之接近于新时代的阅读习惯和需求。
胞衣之地的乡愁之根。 “月亮跟着我走的梦想,在某夜醒来/不管月再圆,也走不出故乡/走不出阴晴圆缺的那方天,无论何时” 。第一辑,也人从胞衣之地衡南县白水村出发,写所见乡村景色,如蛋炒饭、稻草人、野菊花、田埂、水塘、烧饼等一个个具体意象,在诗人心中浓缩成的镜像,从童年时的月亮游戏到成年后的故乡思考,原来乡愁就是系在自己与故乡间那根无形脐带。《刚摘的黄瓜,是水土不服的乡愁》,也是挥不去的乡愁走不出故乡的那方天空,是对亲情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行走城乡的乡愁之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城乡已呈现快速发展的新面貌,现代诗不可避免地转向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第二辑中,也人以行走的开阔视野,扩展到辩证思考,如《邯郸归来,不学步》中写道: 在成语的故乡,失本步固然可笑/有时贻笑大方上千年,留下痛/学习本无错,却不能迷失了自己; 《兵马俑的皱纹》中: 两千多年的掩埋,重见天日/表情依旧,西楚霸王的军队/曾抢去手中的兵器,砸痛了/完整的身躯,历史需要还原; 《漫步在云贵高原的夜里》中: 这空旷的夜,陌生中显得孤独/孤独在路灯下又格外漫长,需要/一些欢快的脚步,来热闹来充实; 《拐弯处》中: 和所有心怀秘密的深山一样/拐弯处,似乎是一种刻度或记忆/成为攀登的难度和生命的反省。 对所到城市景色所呈现的细节性感受,回溯到历史的某个时刻,结合古今;不同地域空间的观察和对比,结合乡愁;有对景物的辩证思考,亦有对人事的哲学观照。
廿四节气的乡愁之时。第三辑,也人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立春,在梅花的背影里》《惊蛰,或二月八》《端午,穿过东洲岛》《七月七日,小暑》《大寒夜,与一条蜈蚣有约》《冬至夜,与一盏灯对话》等诗篇,以高度准确的立意、敏锐细心的观察、辽阔的意境、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为主旨的诗歌,用自然界季节时间为坐标书写,具有淳朴自然的特性,更好地抓住、辨识出乡愁中模糊的意象,使乡愁在季节的长河中不曾断流。
生活侧面的乡愁之悟。在第四辑,也人对生活细节和生命侧面进行了另种角度的沉思,《另一半自己》《柴火,远不及一根火柴》《不要过问一棵树的忧伤》《坐在铁轨上的人》等诗歌,带有对城乡关系的人生哲学性思考。也人扎根生活,把所思所想浮现的哲理性世界观淋漓尽致地集中体现出来,不只是情感上简单的记录生活,更是自觉融入了自身与乡村、城市的时代情感,如《另一半自己》写道:“ 或在季节交替中渐渐苏醒/清醒或迷失,孤独或不安/何时何地怎样地过活/为何思考又坚定地行走/如何意志坚强地保持清醒/面对自己要面对多大困难/又有谁在不畏艰辛赤裸面对” ,通过写意,赋予了个体经验与普遍感受相交融的意义。这一辑诗歌意境幽远、耐人寻味、可读性强、直达人心。
向南是地理位置上的乡愁源头。衡南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居湘江中游,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以丘陵地带为主,有山有水,乡村景色秀丽,风光旖旎,也人无论是在衡山县工作,还是在衡阳市工作,诗歌书写执着地都朝向南面的方向,朝向家乡的方向,从《晴空向南》《向南而立》到《乡愁向南》,形成自己书写坐标的“向南”系列,“向南”成为诗人的乡愁内核和特色标识。
向南是精神追求中的乡愁指向。从空间方位来说,太阳东升西落,向南是一路攀升,有着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充满着积极进取的能量,关于对“生命里的终极,会被不懈地追问”《午夜畅饮》,呈现在乡愁的思念边界之上,这是一种希望与精神的追求。整本诗集,基调是温暖的,笔调是阳光的,格调是大美的,这些都源于“向南是一种温暖”。向南成了一种精神追求,于乡愁,于文字,于人生。
向南是内心灵魂里的乡愁交集。坚守对乡愁的书写,并上升到一个精神高度,其实就是乡愁在内心的交集与温暖。“找到自己,找回最初的啼哭”《另一半自己》,在内心构成自身一幅有生命力、有温暖的图景。生身所在,内心所牵,灵魂所系。无论如何行走,总无法违背内心,总无法欺瞒灵魂。真正的抒情都是灵魂的发声。乡愁,是内心与灵魂永远的交集。
至此,杯中酒,我喝了一杯又一杯,酒樽空了可以续上;而文本总有穷尽之时,好在诗意绵绵无穷!作了这番自以为是的解读,也不知自己说明白没有?不过这没关系,能够读到《乡愁向南》这本诗集的朋友完全可以绕开它,得出自己的妙解。好在文学的征程中,蹄疾步稳孜孜以求的也人,一以贯之地秉承无所顾忌的精神,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不断向我们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就够了!
这是颇可欣慰的!
是为序。
2018年11月18日于长沙浏阳河西岸
刘起伦,湖南祁东人。1985 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为解放军某部大校。1988 年开始业余写作,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星星诗刊》《青年文学》《芙蓉》《文学界》《创世纪》《诗象》等海内外刊物和多种权威选本。2000 年参加第十六届“青春诗会”。2016 年参加第七届“青春回眸”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