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六岳”之首由来

天,《说文解字》:“巅也,人之顶也。”

东汉许慎《说文》:“天至高无上”。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人“头”,小篆变成一横后引申为“天”。《春秋繁露》曰:“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岳,《诗诂》称:“山高且尊者为岳”。为众山宗。人类始祖为天,山高且尊为众山宗曰岳。这就是天岳的真正涵义。人祖为天,山宗为岳。天岳乃祖宗之山实至名归,至高无上,因为是人类始祖伏羲观天察地、研制八卦之地,加上上为伏羲的陵苑。由此证明,天岳山就是华夏民族的祖宗山。

众所周知“五岳”,即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幕阜山原名“天岳”。天为大,当为五岳东南西北中的正天,无疑“天岳”幕阜山为“六岳”之首!

五岳最早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其五岳没有具体指哪座山。东岳是秦始皇亲自祭祀的第一山,五岳成形之说具体的方位应始于汉武帝。东南西北中的五岳都是历朝历代皇家封赐,有原山原名再冠方位之岳,而天岳山是山的原名,而不是幕阜冠“天岳”。

宋朝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曰:山名之列凡五:“曰天岳、雷台、雷公、天柱、幕府”。五名是幕阜山的早期(远古)的名称流传下来的。此五个名称烙印了此山经历社会历程而留下的历史痕迹。此山名非别名,也非冠名,而是历史上实实在在曾经存在过的历史名称。天岳与五岳不是一个概念。在不其方位之岳,就山的高、险、峻、秀,而雄踞一方,在不断的历史事件中,被后人所冠。天岳山的实名,有着无法推翻的地位。也就是人格化、神格化了的山。

神是天意的代言,惩恶扬善,击杀有罪之人,在古代原始宗教的意识中,是最使人敬畏地位极高。史料天神,古最初单作“申”字形,像闪电之宛转,古人蒙味,见雷电之威猛,因文字“神”以制字,可见人有“神”的概念,就是从雷电开始的。因此先民又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義认定是雷神的儿子。雷神的形象是鹰嘴龙身,伏羲人首龙身,故又称之为“龙的传人”。魂归故里后,山脊上有自然形成的龙鱗状花纹,仍旧清晰可见,伏羲为太吴,即功高齐天的神,这也是幕阜山被封“天岳”的缘故。

幕府山之来由,是虞舜之老祖父虞幕在天岳山研习天文历法之府地,故改而称幕府。这些古名称一层层诠释了幕阜山在上古时期的辉煌,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的历史、文化地理坐标。

由此诸多的文字记载及传说,佐证了天岳山就是华夏民族的祖宗山。随着很多专家不断深入考究,天岳幕阜山越来越多成为了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之发源地。

近几年,随着天岳幕阜越来越多的专家不断考究,不断研究,不但发现是伏羲补天之地、道教发源之地、大禹祀祖之地,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天文台。

公元前22世纪,舜帝在湘、鄂、赣交界处征战三苗,已经是个历史常识了。幕阜山是三省交界的核心地区,又因临近古夏水,故有“负夏”之称。《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史记》:“舜就时于负夏”。迁于负夏是以幕阜山作为根据地,就时于负夏则指舜帝在幕阜山设立了国家天文观察中心,看天地变化,星移斗转,季节循环,制定历法,占卜未来。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天文与星占于一体的场所,也是秦始皇专拜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方士的鼓动下曾四次巡游寻仙封禅祭神。在公元前219年第一次出游和公元前210年第四次巡游共二次登山祭神,五岳中只有东岳泰山有此殊荣,足以说明幕阜山在秦始皇心中的重要性。可见称幕阜山是我国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是一点都不夸张的。当然葛洪炼丹之说就更确定了。有文字为证,也有理有据了。

“四大天师”之一的葛洪在他的《幕阜山记》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山有石壁刻铭: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有葛仙翁炼丹井、药臼尚存,有僧园曰长庆,有宫曰玉青”。这是葛洪告诉大家,师祖伯祖父葛玄在幕阜山修仙炼丹。

传说公元364年,一夜大雪纷飞,有一美妇到下狮洞找葛洪,言为父病采药迷路借宿。葛洪想自已是修道之人,单身妇女借宿恐有不妥,婉言拒绝了。第二天发现门前有其遗物,忙寻迹而去,在一悬崖边,又发现一缕青丝和满地血痕,知美妇已裹狼虎之腹。葛洪心想为赢一身清白却丢慈悲之心,羞愧万分,纵身跳下悬崖。妆扮成美妇的观音菩萨此时化作一朵祥云将其托起。葛洪留天岳继续修行炼丹,至80岁羽化成仙。当然,他一跃而下准备一死的悬崖因此得名“舍身崖”。

故事可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然而雁过留声,人过留痕。葛洪当年呆过的幕阜山,留下了无数与他有关的种种。例如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人称“云耳”的幕阜山岩耳,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称“葛仙米”。因其珍贵,有凉血解毒之功效,是葛洪在幕阜山发现后并常食用的。现已载入湖南体育的“幕阜山拳”又名“龙虎争巢拳”,也是葛洪在幕阜山看见巨蟒与虎争斗所发明的一套拳术,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招式带有明显的道家思想。这些就是道家推崇的服食和导引,它通过食疗和健身来达到人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目的。

《紫清真人集》中载有“真君访葛仙丹台于幕阜即此”。钟灵的《幕阜山赋》“迄于东晋,流寓群仙,孝仙谈《太极》之诀,稚成《抱朴》之篇”,指的是葛玄在幕阜山修道授徒,而葛洪在幕阜山著书立说,一山两葛仙这是幕阜山之幸事。

还有道教符箓算净明派尊奉祖师的许逊(239—374)因“精专孝行”而称“孝道之宗”“众仙之长”,尊为“孝仙”。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岳州平江亦留下了许逊传教遗迹。据明弘治《湖广岳州志·卷之五·平江县山川志》载“道岩,县东九十里,可通舆立屋,有龙湫、龙洞、丹台、丹灶,许旌阳修炼于此,县南四十里云盖山,有许旌阳淬剑处”。因其对道教的贡献感动了天庭,东晋宁康二年(374)举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飞升,连家食家畜都带去了,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佳话。

许逊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尤其爱好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考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修水大洞君吴猛(晋著名道士,为《二十四孝》恣蚊饱血的主人公)学道。《晋书》《搜神记》《幽明录》都有记录吴猛率许逊“炼神丹于艾城黄龙山”。艾城今修水,黄龙山就是幕阜山的黄龙峰。《西山十二真君传》“许旌阳尝炼丹于艾城黄龙山,丹成,祭于幕阜葛仙翁石室”。许逊三十六岁与文学家郭璞在天岳幕阜山相遇,并结伴遍游名山胜地。直至西晋太康六年(280)四十二岁时因朝庭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就任旌阳县令,故又称其为“许旌阳”。后见晋室纷乱,弃官东归,仍在天岳幕阜山地区传播孝道。并将道家的净明,儒家的忠恕,佛家的大乘融合一起,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也奠定了幕阜山在道教发源的地位。

而同为金丹派的吕洞宾,在唐时“飞”上了幕阜山。

明《隆庆岳州府志卷十八》录有吕洞宾《沁园春》词一首:“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吕洞宾,《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吕洞宾在幕阜山修道有他自已的词为证,他的词也充分展现了他的神仙生活。吕洞宾在幕阜山上“仙人下棋”和山下“天岳卖墨”给少年艾穆,使一个山里娃从此才华横溢,如有神助,进举而后当上了四川巡抚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说到吕洞宾那就不可能不提到张果老,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此地升仙。

现在,幕阜山公园门头所坐落的山峰就叫“张果老”。

仙人下棋

唐时山民为解决山林纠纷而报官。一边村民为迎官在一山岭上敲锣打鼓,另一边的村民则准备了轿子在另一山岭上来迎接官员。张果老因母亲言幕阜山胜状而背着来游山,恰从村民面前走过。双方村民都认为他就是县太爷微服来访,连忙上来请求判山。张果老问清楚后,将错就错,也正是张果老的孝心和纯朴,深深地打动了争山的村民,赢得了信任,问题当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张果老判山的地方就叫“张果老”,打鼓迎接官员的地方得名“打鼓岭”,抢轿接官的山峰为“接官岭”。因山路险峻,胆小害怕后赶到的县官,所爬之岭就叫狗爬岭。

幕阜山,其天岳之名,也成了众多名士的遍访之地。

后药王桐君结庐于此。翻开中国《历史大辞典》对许迈的简介:“一名映,家世士族,不慕仕进,师鲍靓受《三皇内文》从茅固学上清经法,初采药桐庐之桓山。永和二年(364)入临安西山,改名玄,字远游。王羲之常造访,共修服食,并曾为之传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事,述灵异之迹。”

朱谋玮《水经注笺》:幕阜古名桓山。这就证明幕阜山曾是药王采药之地。

许迈乃是东晋著名道士,金丹符箓兼修,与葛洪同为鲍靓的徒弟。其“初采药桐庐之桓山”中的“桐庐是桐君结庐之所的意思”。桐君:上古黄帝时人,善于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性,民间奉为药王,据《隋书经籍》记载著有《药性》《采药录》。

从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幕阜山是药王桐君结庐之所,也是许迈采药炼丹的地方。难怪如今幕阜山水流药汁,草喷异香,石臼带元霜之气,山鸟转捣药之腔。

说到幕阜山,更是仙人隐士喜爱的风水之地。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作为第二十五洞天的幕阜山洞,周围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圆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六相隐平江”的记载,道出了幕阜山是隐居的最佳选地。不但道出了天岳幕阜之闻名,更道出了其世人所趋慕之所。

明清诸朝《平江县志》及该县徐、陈、刘、李氏族谱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发生“安史之乱”,皇室大都逃往四川。检校工部尚书徐安贞,邀兵部左侍郎刘光谦,侍朗白琪,左丞相陈希烈(常甫)4人,潜迹南逃。至江西黄龙寺,遇超慧禅师言及湖南平江山水胜状,慕名而至。首先居住在梅仙大洲,至今“四隐堂”地名犹存。第二年,侍郎陆善经、李安甫也寻友前来,于是六相隐平江。后分开居住:徐居下台,在县北五十华里的三墩建回台寺;刘光谦居上台,在县北九十华里的幕阜山麓长庆建长庆寺;白居聚台,在县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陈居就台,在县东的长寿九岭,建惠果寺;陆在县西六十华里的河东芭蕉村,建芭蕉寺;李虑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乡岑川,建九峰寺。死后在这六个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这就是唐六相隐平江、四乡建六寺的历史事迹。徐安贞、刘光谦、陈希烈、李安甫(另有三支李姓迁入平江)为本族的迁平始祖。

《湖广岳州志·山川志》还记载了汉名臣梅福于幕阜山梅仙峰得道飞升,山下的小镇也借仙人之福称为梅仙镇。古代为什么如此之多的高道都选择幕阜山修道炼丹呢。至此才明白,道家提出的“道由德生”“道由德显”“尊道贵德”和我们祖先的“以德配天”论,唯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的思想一脉相承。伏羲开文明先河制人伦秩序是为德,丰隆替天行道惩恶扬善是为德,桐君定三品药性济世救民是为德。

道士只有到天岳来,将自己所修之德向天祷告,才能早成正果。因缘分的缘故,在天岳幕阜山暂没有找到更多高道的记载,但天岳有葛洪、许逊两位天师足矣。他们所传播的忠、信、孝、悌已植入了我们民族的根系,他们的创造发明至今仍为我们的祖祖辈辈造福。

道教的传播,幕阜山与泰山为同一时期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了(佛教早泰山351年),比嵩山、华山早500年,衡山、桓山分别晚于天岳幕阜山300年、200年历史。是真正的中华文化发源之地。鼎盛时期宫观达上百处。其中全花岗岩石结构的青阳宫,专家指出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完全可以与全木结构的岳阳楼媲美。它曾使作品称为神品的唐代狂草家张旭流连忘返,并欣然写联。

考究其文化渊源,“天岳书院”不可不提。

平江天岳书院作为一所湖湘地方书院,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天岳书院之名因书院门对天岳山而定名。“天岳书院”四个镏金大字,两侧镌刻石联“天经地纬、岳峙渊渟”,字体苍劲、雄浑,相传为清代学者李次青所书。

天岳书院,始建于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现为平江县一中。乾隆40年(1775年)移县城南青石巷;同治6年(1867年)仿“岳麓”、“城南”之制由知县麻维绪集邑绅张岳龄、李藻、何忠继等募资建今址。天岳书院如今辟为平江起义纪念馆,彭大将军一身戎装策马驰骋的青铜塑像,已成为这座清代书院的标志。人们似乎忘记,它本来,而且一直是一座书院。

宋光宗绍熙年间,当朱熹坐在岳麓书院讲堂的太师椅上讲学论道时,毕恭毕敬地站在大师跟前聆听答问的生员中,有三位来自平江。随后,平江又有六人成为朱门弟子。平江人统称他们为“九君子”。这九位朱熹的门生为倡明理学,先后在平江兴办起阳坪、台川、殊恩三座书院。朱熹的理学在平江山区盛极一时,全省会试举人,曾有三次整榜全是平江考生。平江书院经元而明俱废。到了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平江在县治南边的小天岳山新修书院,因地而名:天岳书院。后来两次迁址,到嘉庆年间停办。同治六年(1867),平江士绅张岳龄与李元度慨然捐助,再次在今址新修天岳书院。

张、李两人都是湘军将领、湖湘学人。张岳龄幼承家学,为长沙城南书院的肄业生,官至布政使衔福建按察使。李元度为岳麓书院肄业生,癸卯科举人,官至布政使衔云南按察使。新修的天岳书院完全承袭岳麓书院的规制,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也就不足为奇了。李元度曾专门撰写有《天岳书院新建屈子祠记》和《天岳书院新建君子祠记》,以教育后人尊崇忠孝理学。

天岳书院坐东南朝西北,扼汨罗江盆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当时耗银万余缗,建有楼宇四栋,斋舍五十余间,藏书与生员,均属从前未有之盛。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兼学史书、子书、诗词集,课程日记为句读、抄录、质疑、博览。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旨改书院办学堂,县立学堂依然在天岳书院内兴办。

平江、修水、通城文化与宗教的深厚,完全得益于天岳之影响。 iU53lyNxGw3RWHM5gKMZrRLpXCjWZV8kAVG+gQV1gNQpYmerq2Lz/VJU9wsfS3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