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神州晨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云腾至雨,露结为霜。

——《千字文》

盘古,洪荒大地如同太上老君炼丹炉,金、木、水、火、土,就是那远古混沌燃烧的元气。

那时,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个团团,漆黑、寂静、无光,毫无生息。天神——盘古氏挥舞大斧,电火雷闪劈开这团混沌……轻气上浮,就成了天;重气下沉,就成了地。

尔后,天每昼夜升高一丈,地每昼夜添厚一尺,盘古也就不停地白天长高一尺,夜晚长高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艳阳高照春光无限,地就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盘古就成了那顶天立地的英雄。

后来盘古逝去,巨大的身躯化作太阳、月亮、星星、土地、高山、河流、草木……这就是留传万古,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谁能说这不是远古人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呢?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就蕴涵化学衍化反应的显赫功勋!

……钻木取火、燧石取火;先秦炼丹术的鼎炉,天工开物的技艺;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都蕴含典型化学反应的使用。马王堆汉墓文物,汉时纺织、染料、油漆高超的技能,凝聚了化学反应与人类进步的恢弘。

地处湘楚内陆的巴陵,早期也曾有矿物或天然气化学反应的记载。光绪十七年《巴陵县志·舆地志》六“胜迹”中曰:“火井,县西十五里与壕沟相近,有回祖洲,在洞庭北岸,岷山江南岸,一井大如箕,水常涌沸,土人以火引之,即焰灼弗绝,煎茶炊食皆可;亦蜀中火井之类欤。” 这应是岳州古文献较早记载天然气燃烧的事例。

记得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忘记四个人,搞钢铁不能忘记张之洞,搞化工不能忘记范旭东,搞纺织不能忘记张謇,搞交通不能忘记卢作孚。”毛泽东提到的四位民族工业实业家,近代应数湘阴人范旭东的作为最具化学工业拓荒意义,毛泽东给他的挽词称赞他“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岳阳这块土地上化学工业的诞生,与清末民初岳阳湘阴范姓家族相交集。

追寻中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当年日本帝国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化学株式会社。1947年7月1日,东北大连化学厂、大连钢铁厂迎来了共产党,苏军将两个工厂进行了移交,一批中共党员就成了职业化学工业人才。1949年解放战争夺取最后胜利的春天,贺龙老总来到大连化学厂视察。他说:“人民解放军要过江了,需要你们每月生产20吨炸药,准备过江用……”

从此,大连化学工厂——“大化”的工人,就伴随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以翻身做主人的快乐和豪迈,为解放全中国努力奋斗。

是的,大海作证——大连化学工厂,用东北人的坚韧、勤劳,用“海带、玉米”的营养,用“猪肉炖粉条”式的理想,抚育滋养了一批中国化学工业的雏形。

石油炼化,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工业。

随着石油化工裂解技术的进步、烯烃收率的提高,从裂解物分离、加工有机化工原料实现了技术突破,代表石油化工水平的乙烯产量飞速增长。以它为原料的有机化工、合成树脂、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氨及其产品,开拓了人类石油世界的自由畅想。由于它既是“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又是“生活资料”的轻工业,它成了国防、工业、农业、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此时,中国化学工业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实在太大。

1955年日本每亩播种面积平均使用化肥25千克,中国只有0.075千克;1955年全世界生产合成纤维26.8万吨,日本产量为1.6万吨,而中国是空白。1960年,美国乙烯产量达到247.2万吨,英国30万吨,联邦德国22.8万吨,苏联18.1万吨,日本7.8万吨,而中国1962年才有乙烯的生产能力5000吨。

由此,一个利用炼厂气为原料,通过裂解、分离技术,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及中间体,并以此为原料,生产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其他石油化工产品的期盼,日夜萦绕在中国领导人的梦中。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务院考虑化学工业布局及当时石油探明储量主要在西北的条件,决定将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中的一座化肥厂、一座合成橡胶厂建在兰州的西固城。1957年破土动工,两厂合并成立了兰州化工厂;1960年10月,中央决定在兰州化工厂的基础上扩大编制,成立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下称:兰化)。自然灾害和苏联专家撤走之后,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鼓舞下,以炼厂气为原料的5000吨乙烯装置于1961年底建设成功,1962年元旦试车投产,中国终于产出了合格的乙烯产品。更为可喜的是1962年的5月和8月,聚苯乙烯和丁腈橡胶装置分别生产出了本体法聚苯乙烯和国防战略物资丁腈橡胶。

由此,揭开了中国石油化工生产的帷幕。

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英国引进五套石油化工、化纤装置在兰化建设,以配套成龙加速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这五套装置是:采用釜式聚合法技术,年产低密度乙烯3.45万吨的高压聚乙烯装置;采用溶液聚合技术,年产聚丙烯5000吨的聚丙烯和年产3300吨的聚丙烯纤维(丙纶)装置;采用固定床氨氧化技术,年产丙烯腈10000吨丙烯腈装置;采用硫氢化钠一步法技术,年产腈纶8000吨的丙烯腈纤维(腈纶)装置。这些装置于1966年陆续在兰化成功试车。

至此,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作为中国第一个综合利用石油原料,生产合成材料、化学肥料和有机化工厂产品的石油化工基地全面形成。它的建设、发展过程,在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方面,发挥了不可复制的先导作用,为中国石油化工规模生产的诞生、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be7rS9qy6hQc3somzYRGGQ6eMB/3PMQ3iGKmvToutFPumePerWejVD37j6rnI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