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2348工程”的那些人和事

◎ 周 迅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和茂春先生都在岳化工作、学习,虽然没有在同一个系统和部门,但工作联系、文字往来不少。一晃数十年过去,我们都花白了头发,真正感受到岁月不饶人。

曾经看过茂春先生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散文集《黄盖湖散记》,一本是《燃烧的太阳——当代新编话剧集》,其中剧本《大局》,获岳阳市人民政府第二届岳阳文学艺术奖。现在,他又拿出了一本新书,叫作《远望 那黄茅山峰——2348军工建设纪实》,希望我作一个序言,而在我的心目中,2348工程是宏伟和历史性的。作为晚辈,实在担不起这个重任,推脱无效,只得作一个简要的读书侧记。

这是一部描写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创业者在云溪山沟战天斗地经历的回忆录,作者命名为“长篇报告文学”,准确地讲,是那一段历史的文化记忆。其中的关键词,如“三线建设”、“文革”、军工,3517、6501、2348,长岭、云溪、蒲纺,锦纶、涤纶、腈纶、的确良,是那个年代、那一群人共同记忆的历史符号。

作者述说2348的历史,是很能让与云溪山沟有过关系的人们产生诸多回忆与联想的。

“2348”是简称,全称应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2348工程指挥部”,也即岳化总厂的前身,巴陵石化的前身。

说到“2348工程”,不能不说一下历史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中国与苏联交恶。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路线和策略等问题上出现分歧并逐步激化。1963年6月,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中苏两党会谈。会谈期间,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对中共进行反击。从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中共中央以《人民日报》和《红旗》编辑部的名义,相继发表9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这便是著名的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九评”,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与此同时,苏共发表文章进行还击。由此中苏关系交恶。

第二个背景,是“珍宝岛事件”。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珍宝岛武装冲突。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1967年到1969年初,双方在边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不断发生巡逻队冲突,从对骂到推搡、棍棒武斗等。从1968年开始,中方准备在中苏东部边界进行武装行动。1969年在毛泽东批准之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部署3月在珍宝岛进行“珍宝岛反击战”,为在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定基调。

事件之后,中苏双方试图恢复1964年的边境谈判,但双方积怨太深,谈判难有进展。苏联在报纸上发布准备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的威胁,同年8月,苏军在中苏西部边界铁列克提(今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对中方实行报复性打击,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史称“中苏边界冲突”。

基于当时“准备打仗”的情境,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向当时的中央军委“办事组”打报告,请求在湘北地区云溪山沟组建2348工程指挥部,筹建化工化纤军需企业。军委办事组遂向周恩来总理报告,1969年9月7日,周恩来批示:“同意,即送先念、秋里同志一阅。”这一天,成为后来岳化的厂庆日。

与此同时,1969年9月,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数万名军人、干部、工人、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汇集到湘北云溪山沟,开创了2348工程,揭开了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岳化的历史。

据2348工程指挥部主任马力(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副院长)1999年岳化厂庆30周年时回忆,数万名工程参与者,有南京军区工程兵6538部队和广州军区汽车团,有从各地抽调的现役军人和复员转业军人,有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也有从各军需工厂调进的有经验的工人。1969年国庆前夕,岳阳地区动员五千多民工仅用10天的时间,就将从城陵矶到云溪镇的土路修通。

而2348工程指挥部政委新斧(原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则是组织原化工部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成建制移交2348工程指挥部的主要负责人,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从北京转入云溪山沟,其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按中共中央文件精神“部供省管”移交给湖南省;2348工程指挥部分解成三个独立的部分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其总部(云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化工生产管理局(277部队),改番号为第3102厂至第3109厂系统,成建制组成“岳阳石油化工厂”,移交湖南省管理;油头部分的3101厂(长炼)系统——成建制组成“长岭炼油厂”,移交湖南省管理;纺纱织布部分的3110厂(蒲圻)系统——成建制组成“蒲圻纺织总厂”,移交湖北省管理。

那是“9·13”事件以后的事了。整个国民经济在那场“文革”浩劫中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能够生产的军工企业当然要加大生产力度来支援军地两方面的供给需要。

作者撰写此书时,在深入采访、挖掘史料的同时,还着意就一些重点时间节点进行了考证,比如人们普遍认为的是先有2348工程,再有长炼3101厂;而经茂春先生考证,是先有“石油工业部6501生产队”战备油库工程、临湘町家畈隧洞,长炼在建设过程中,尔后才有2348工程的诞生。长炼称呼为2348工程指挥部3101厂,实是解放军总后勤部运用炼厂气和石油芳烃为原料,发展石油、化工、化纤一体化军工企业整合收编后的称谓,按总后给中央军委的报告称,2348工程指挥部时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此考据究竟是否可以成为“铁证”,我无法作出评价。但至少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提出了新的思路,能够给关心那段历史的人们一些新的思索,这就有了价值。

毫无疑问,作者是带着深厚感情来书写这段历史的,因此书中除了大量史实记录,更多的是对2348工程当中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从中可以读出军工战士丰富的情感,这在那个年代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长篇报告文学也好,回忆录也好,作者记录了一个地区工业史的侧面,展示了一个行业从无到有发展历程中的缩影,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美好精神;当然,作者希望在企业文化研究和本土石油化工文化探索中有所建树,应当说,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

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是需要多种文化元素共同构建的。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当地文化记忆不可或缺的承载物。从这个角度讲,茂春先生的努力是十分有价值的。

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哪里有完美的时候。由于本书是以“军工厂史”为纪实题材的“传记”作品,必定要遵守“史、实、信”的约束,文学手法的海阔天空就不能过于任性,脱离这一原则,就无法讲释“纪实”二字的要义了。虽然茂春先生做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但阅读作品,时现眼花耳热之情,但也有眼语索字之累。纪实文学嘛!报告文学嘛!“史、实、信”是要讲的,寓教于乐也是要讲的,是不是可以在手法上更开放一点,文字上再活泼优美一些,依我看还是有大量拳脚功夫可以施展的。

我辈生也晚,无缘2348工程的开创,但作为后来者,对2348工程充满了敬意,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可敬的人,是有意义的。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岳阳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曾在岳化总厂和后来的巴陵石化公司工作多年。) z401lH+UCVwEwJaNEG8vam3CEu0p1rgUYVH/GuNdNVtmCd0UguTMXaNY8UHYx7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