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爹地提前离退休

吕碧城虚岁4岁这一年(1886),吕凤岐突然就从山西学政的岗位上退休了,时年50岁。

学政是翰林或者进士出身的部院高官才能外放的职位,简称学政,俗称学台。官品虽在总督、巡抚之下,与布政使(藩使)、按察使(臬使)平行,江湖人称藩台、臬台、学台,但由于是钦命督学,所以政治地位与督、抚平行,见了对方不用行属员之礼;作为学台,一省的文风、士风、学风、教风、考风,主要是考试,都归他管,督抚不得干涉。有关考试,学政主要负责的是:

第一,独立全面负责院试,录取地方府、州、县官学的生员;优秀生员被选拔出来,进入国子监为监生,继续深造。

第二,对地方府、州、县官学生员进行岁考(岁试)和科考(科试),岁考是生员学业考试,按成绩分六等;科考是选拔优秀生员参加乡试,科考一、二等者,才能取得乡试资格。

第三,乡试之年的七月份,还要在省城集中进行一次科考的补考,叫“录遗”。

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但在正式的三级科举之前,还有一个起步不能忽略:参加乡试必得有生员(秀才)名份。这名份可捐,也可利用父辈恩荫获得,但更多苦孩子得考——俗称童生试,也是三级,县试、府试和院试。知县主持的叫县试,知府主持的叫府试,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政所主持的叫院试。参加这种三级考试的统称童生,三级连跳,最后院试被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而吕凤岐负责的是第三级,终审!

不可小瞧这个秀才,凡取得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更重要的是才有机会参加高考——乡试……中国科举小道上,多少人栽到了高中毕业证——秀才这个关口前,一辈子都没有爬过去。

吕凤岐发家也就是短短的山西学政任上。光绪八年(1882)上任,光绪十二年(1886)退居二线。退的原因,他自己解释——他的行年录里留下一串蛛丝马迹:

道光二十三(1843)行年录:

是秋,九霞族叔(名朝瑞,官编修,湖南学政)举乡试,比邻而居,见贺者络绎,即心讶科名之烦人,何若是耶?

族叔乡试中举,大家都去祝贺,这个虚岁7岁的孩子看不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看他这烦,也许就理解他50岁时的激流勇退了!

光绪十年(1884)行年录:

年来校阅烦劳,时欲引退。

这不是诳语。吕凤岐是个负责的学政,上任发现很多问题,特别是光绪三、四年大旱,很多百姓逃荒在外,生员岁试耽误很多,于是他就挨次补考。这一补,几乎一直巡回考试中。

光绪十二年(1886)行年录:

因念家本寒微,一入词垣,骤膺使命,自维寡德,已属非分之邀,倘再历资洊升,益懼弗克负荷;况赋性直傲,耻于苟同于世,亦不相宜,遂决计乞病退休矣。

大白话:咱个穷屌丝,一不小心,竟然底层逆袭,进了翰林院;进翰林院也罢,居然不久就做了山西学政,咱何德何能,摊上这么好的差事?以后说不定还要升官,这可如何是好?何况咱这人还有点小傲骄,不愿跟人同流合污,一肚子不相宜,罢罢罢,就说生病了,申请退休吧。

光绪十六年(1890)行年录前言:

赖累世幽潛之德,叨窃科第,出持使节,逎赋性疏慵,不耐冠带之烦,五十归田,遂其晏逸,负疚家国,为何如耶?乞休多暇,续修支谱之余,回溯半生窘状,心犹惊悸,而君恩祖德,师友之情,尤极不敢忘者也,是不可不述以告后人。庚寅八月,吕凤岐瑞田甫书于皋城寓庐还读我书之室。

这一年,他已退休在家4年,行年录应该是这一年整理出来的。前言中,他除了强调自己德才不配,更强调自己天性不宜,但在家这么安闲,有愧家国,修家谱时,想到自己一路走来,君恩祖德师友之情不敢忘怀,遂有了《石柱山农行年录》。从中也确实可以看出这人真的是读书赋闲的料,不是当官忙碌的角儿。

所以,当几年学政——翰林院是著名的清水衙门,外放学政才是十足肥差——挣到足够的生活费之后就退,对他来讲,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g2jL6FgMmMhG0SC0+tYzR1Tgrt1M7dUURYDJcwgs1m74t5rk7ib+TrBAL3/0+C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