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1856年4月27日),时为懿嫔的杏贞同志生子载淳。
说来也怪,咸丰同志后宫守着一堆女人,却近乎颗粒不收。咸丰五年(1855),丽嫔他他拉氏生个闺女,这是咸丰唯一的女儿,后封荣安固伦公主,这公主于同治十二年(1873)下嫁,同治十三年(1874)就逝世了,满打满算活了20年,可怜见的;咸丰八年(1858),玫贵人徐佳氏生下一个皇子,这孩子更可怜,没等起上名字就死了,后来被追封为悯郡王。这就越发显得载淳的宝贝了。可是该宝贝很不争气,实乃混蛋一个:
(一)不好好学习
咸丰与杏贞为了把儿子培养成理想的接班人,给他配备的师资力量阵容强大。咸丰在位的时候,给儿子配备的是李鸿藻。李博导,咸丰朝进士,名宦世家,学识渊博。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老师后来成为守旧派主要人物之一,并且是李鸿章的死对头。不过,政治立场与学术无关,李鸿藻的学业在当时属凤毛麟角的水平!
咸丰死后,同治登基。杏贞所有的希望都落到了儿子身上,遂扩充儿子的师资队伍。除了前面的李鸿藻外,另加祁寯藻、翁心存、倭仁等。
祁寯藻,嘉庆进士,少年神童,10岁能成文,2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资深教师,之前已经先后做过道光、咸丰的老师;书法极佳,为大清中晚期著名书法家。
翁心存,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他死后,儿子翁同龢子承父业,做了同治帝师。
倭仁,道光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的理学大师,著有倭仁文选十三卷,同治年间顽固派领军人物。
除此之外,慈禧还专门给儿子配备了外文与体育老师:着醇郡王奕譞教习蒙语及骑射;着倭仁的哥哥爱仁教习满文。恭亲王亲任学习总监,后勤供应由惠亲王绵愉负责。
慈禧这些动作,跟现在的某些娘给儿子报补习班、请名师是一个心态。唯一的差别是,慈禧同志不用出学费,啧啧,有权就是好。问题是同治没心学习,既对不起她娘,还对不起这些名师。人常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错矣!
第一,由于同治他娘一心关注政事与后宫的争风吃醋,导致同治从小母爱不够,受太监们的影响,放荡野游,不安生学习,略相当于咱们现在所谓的差生。他根本不把老师们当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就是嬉笑玩乐,甚至与陪读的恭亲王之子、贝勒载澄打打闹闹,一帮子师傅在他面前成了弱势群体,无力管束,无可奈何,气到掉泪。老师掉泪后,同治用手盖住教科书上的“君子不器”之“器”字的下半部,向老师请教“君子不哭”是什么意思。学生如此调戏老师,老师们既不敢罚他站,更不敢打他戒尺,只有抹眼泪的份儿了。相形之下,大明王朝的帝师就比大清王朝的帝师剽悍多了。比如10岁登基的万历皇上的老师张居正,在学生面前就很牛,由不得他的学生调皮捣蛋的。万历偶而想淘气一下,老师就来了:“不要乱扔石头子儿嘛,砸着了小朋友怎么办?即使砸不着小朋友,砸着花花草草也不对嘛。”上课的时候,万历想翘个二郎腿儿,挪挪酸屁股蛋子,老师又来了:“为人君者,可不敬哉?”万历想赏给妃子们一点美容钱,老师还来:“君民鱼水一家亲,为人君者,应该关注百姓们的衣食才对啊。”万历书法练得极好,老师又来了:“陈后主宋徽宗,都是大艺术家啊,谁不知道艺术误国啊。”天上出星变了,老师还来:“天子德政不修,上天才警示的啊,得,赶紧写‘检查’给全国人民请罪吧……”万历他娘,出身山西小农,在望子成龙方面跟咱们一般百姓一样一样的,她甚至动不动让儿子给张老师下跪。同治帝之所以不挺老师,除了大清君主绝对专制下朝风不振、文人士大夫已沦为统治者的伶优玩偶外,慈禧太后的淫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打狗看主人面,打儿子当然也要看娘面了,何况人家慈禧太后还不是一般的娘呢!
第二,同治的学习效果很差。小寡妇给儿子垂帘,用现在的话来讲,那是扶上马送一程。问题是,这儿子有些送不出手。
同治十年(1871),16岁的同治即将大婚亲政了,但考察学业,却差得不如现在的小学生。他说话不太清楚;不会句读,读奏折都读不成句,能不能读明白也值得怀疑;他娘错别字就够多了,他比他娘还多。慈禧原本的理想,是把儿子当顺治、康熙的样子打造的。特别是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亲政后不但一手好文章,政治能耐更是非同一般。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这孩子打的头。皇家下仔,一窝不如一窝,眼看着这儿皇帝与八辈子祖宗差远了,慈禧当然很失望。
不过,儿子没好好学,他娘却学上了。垂帘刚开始时,给事中孙楫就向两宫太后奉上了《帝鉴图说》。这书是明朝内阁大学士、万历朝首辅张居正为10岁登基的万历小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特殊教材,配着插图,将历代帝王正反面案例编成故事,可谓是图文并茂有趣生动,略相当于“妈妈给我讲故事”之类。没想到慈禧拿到这本书后,自己倒先迷上了。她将图书留下,仔细研读,收获颇多。后来,江南道监察御史徐启文又给慈禧上了一道折子,建议将“列圣实录宝训”和汉唐以来母后临朝的事实经验汇编为一册,以供两宫太后参考。慈禧很高兴,让南书房、上书房、翰林院等马上进行编写,写成后慈禧特赐名为《治平宝鉴》,并不时地安排大臣给自己进行讲解。
一句话,慈禧本是陪读的。结果却是陪读的兴趣昂然,被陪的一塌糊涂。常言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寡妇的!
(二)学习不好也就罢了,问题是这小小接班人毛病太多,整日里花天酒地,游荡玩乐,甚至经常玩出人命来。
别看太监们生理有疾,但在他们的带动与影响下,同治的体育却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治最喜欢的事有冶游、踢球、舞剧、掼交等,尤其是后者。掼交,据说是从三黄五帝时代即起源的一种中国式的摔跤活动,有角力、角抵、相扑、善扑、掼交、摔角、博和(蒙古语)、布库(满洲语)等多种叫法。大清王朝设有摔角训练所,称为善扑营。金庸《鹿鼎记》中描写康熙皇帝为铲除权臣鳌拜,命小内监强有力者习布库摔角以为戏,练成后趁其入奏时擒之。电影《火烧圆明园》里,导演居然让僧格林沁与巴夏礼也“博和”上了,三拨拉两拨拉,巴夏礼就被咱的蒙古僧王举过了头顶,然后叭唧扔到了池塘里。好多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看得荡气回肠的,大张我大清志气,大灭那洋鬼子威风。但是在洋鬼子那边的记载里,僧王扣押巴夏礼后,根本没跟人掼交,而是让手下摁住巴夏礼的头,让他磕了一组响头而已。看来导演让僧格林沁与巴夏礼玩掼交,并且把人玩成落汤鸡,其艺术功能,略等于慰安,安慰中华民族那颗受伤的、稚嫩的、脆弱的心!
同治玩的这掼交不是慰安,但很要命。初练时,同治发明了一种新的玩法,他让小太监(这玩艺儿跟体操似的,年龄较大的人就没法练了)横卧在板凳上,然后他用手摁住人家的腹部,一圈一圈的旋转。小太监们哪里受得起这样的胡折腾,所以就不时的闹出人命来。
太监不是东西,可以理解,因为为了给皇家服务,做人的硬件给拆卸掉了,软件也就运行不良,导致整个系统有问题。有些翰林院侍读,居然也不是东西,就不好理解了。有一个叫王庆祺的,提前开发小同治男女方面的情趣,给他提供淫秽画册,小皇帝看得乐此不疲“心神不宁”,并且心中逐渐有了一座“断背山”,据说此后与长得“丰美仪”的王庆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故事。总之,这个学习上的差生又变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少年!看来扫黄打非很有必要,只不过重点应该放在宫里最高领导那一块。
光在宫里低俗,不够过瘾。同治帝就经常微服出游。这方面的导师是恭亲王的儿子载澄。是载澄让同治明白,宫外的生活很精彩。两人喜欢同时穿上黑衣,茶坊酒肆妓院,无所不至,昏天黑地。经常去的地方是八大胡同,与民(女)同乐。据说中共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在北大做教授时,也喜欢去那个地方,充分说明八大胡同景色不错。
恭亲王与慈禧太后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同治与载澄的这些“性趣”。对恭亲王来讲,他没法管束同治,因为他管不住自己的儿子。这是天朝的高干家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因为在家里,高干是儿子的爹,可以有一定的发言权;但在家外,高干儿子又是大部分中小官员的爹。一个孩子,从小就有恁多儿孙,他不学坏都对不起周围一溜的孝子贤孙。而对慈禧太后来讲,姐弄的不是权,是寂寞。儿子不争气,不大喜欢管理朝政,正好给做娘的她提供机会与舞台,所以对儿子闲游放荡、寻花问柳之事睁眼闭眼的,也叫各司其职,母水不犯子水。
(三)有其母必有其子,同治遗传了他娘的某些劣质品性。
慈禧一辈子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由不得别人说她半个不字。个中原因,除了权力的因素外,还有很大的个人因素,也就是个性与品性。而同治很不幸的继承了他娘的毛病。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1873年2月23日),18岁的同治帝在太和殿举行了亲政大典,开始亲政。对比14岁亲政的顺治与康熙,同治这政亲得也够晚了。没办法,一是娘不舍得放权,二是同治不争气。
同治亲政之后,天朝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可以说,从1792年马戛尔尼使华到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再到1861年咸丰咯血而死,外国公使以国际通行的鞠躬礼亲见中国皇帝、亲递国书一直在天朝通不过。太后垂帘时,还好意思跟人推说,女人家家的,没脸见野男人。现在同治亲政了,找不出借口了,在外国公使一再的强烈要求下,同治十二年六月初五(1873年6月29日),日本大使以作揖礼、西方各国公使以鞠躬礼在紫光阁觐见了同治。事后,不管是外国报纸还是各国公使,都把这当成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经过一个世纪的摩擦,外国终于与清国平起平坐了。但是事隔不久,他们又大呼上当。英国公使率先提出紫光阁乃清廷接见宴筵藩属国君主或使臣之地,大家一听,群急:卖瓜的,又让大清玩了我们一把!这还不算,清国方面的记载才叫意淫呢。京报载:“英国公使先诵国书,约二三语,五体战栗。帝曰:‘尔大皇帝健康?’英公使不能答。皇帝又曰:‘汝等屡欲谒朕,其意安在,其速直陈。’仍不能答。各公使皆次第捧呈国书,有国书失手落地者,有皇帝问而不能答者。”出殿后,“恐惧之余,双足不能动。及至休息寓所,汗流浃背,以致总暑赐宴,皆不能赴。其后恭亲王语各公使曰:‘吾曾语尔等,谒见皇帝,非可以儿戏视之,尔等不信,今果如何?吾中国人岂尔外国人之轻若鸡羽耶?’”之后,时人平步青又把这番情景夸张了一番,说什么外国使者吓得话说不出,步迈不得,“经恭亲王当众嘲笑‘草鸡毛’,令掖之下阶,不能动步,坐地汗喘”。
同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就是个语不成句、智不够数的皇家小嫖客,外国公使致于吓成这样,需要清方拎小鸡似的给拎出来么?中国皇帝有这神功,还让军队打什么仗,自己往阵前一站,外国军队不就自动崩溃了吗?中国皇帝周游世界一周,地球就哆嗦着毁灭了!中国人其它功夫不行,但自慰功夫着实一流。“被接见”在我们的语境里本是一种屈辱,但语言稍一拨弄,就颠倒乾坤,变成大灭洋鬼子威风大长我中华志气的励志镜头了!不服还真不行。
如果说公使觐见乃同治亲政后的外事风波的话,那么同治亲政后还闹了一场内事风波,这风波动静更大,是谓修复圆明园之争。
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八(1873年11月19日),同治帝发布上谕,决定重修圆明园。谕旨一出,臣僚大哗!众所周知,圆明园,爱新觉罗家的皇家园林,素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它是在明代园林的基础上,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等朝一百五十多年的不断增修扩建而成的。问题是,英法联军进中国,为了惩罚咸丰的失信,把它火烧了。现在要重修它,可不是个小工程,需要哗哗的白银。
现在说不准,同治是孝顺他娘呢,还是希望把他娘踢到园子里让她游山玩水乐不思政,以减少她对朝政干预的兴趣,或者是为了自己享受,或者兼而有之。总之,他拿定主意要重修圆明园了。国库没钱,同治也不怕,他别出心裁,希望羊毛出在驴身上,让官员们捐款。驴们当然也不傻,自然捐不出多少钱来,奕訢捐了2万两,算是带个头,内务府堂郎中贵宝紧随其后,捐了1.5万两,汉族官员们好像不知道这个事似的,没几个人响应,满族官员捐得也不踊跃。至同治十三年(1874),各地官员的捐款加到一起才30万两左右,不够皇家盖几平米的。于是同治又指令户部拨银,朝廷震动。御史沈淮上奏请求缓修,说:别说咱没钱了,就是有钱,现在也不能修。国事艰难,仇人在国,修什么园子嘛!同治把他叫过来,当面斥责一顿:俺孝顺娘呢,你咋好意思拦呢?御史游百川再上奏谏阻,同治无心跟他废话了,干脆将其革职。这我行我素的威风,一点不比他娘差,吓得其他御史都闭上了鸟嘴。
圆明园重修工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初开工,首先开工的是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处)等处。
大臣们发现,这工程一开工,同治皇帝就撒上欢儿了。他每个月都到工地视察。虽然他不能像现在的领导那样频频出镜,到工地视察,又是指导工作,又是亲切慰问民工的,后面打伞的打伞,摄影的摄影,有领导自天上来,不亦悦乎!但是就这视察也让臣僚看不惯。皇帝这是借机出外游玩嘛,游玩不说,还时常夜不归宿,这还了得?深居后宫的慈禧并不知情,大臣们干着急没办法。向他娘告状吧,还不能说得太直白;说得隐讳点吧,他娘又不在意;向皇帝面谏吧,这皇帝资质低,品性更低,别说听不明白,就是听明白了也置若罔闻!
大臣们干着急没办法的当口,借口终于来了:李光昭案发生!
李光昭,广东籍木材商人,与内务府官员们熟识,由此被任命为圆明园工程监督,前往各省“采办木植”。但这家伙心忒黑,购自英法商人的木材,原议定价为洋银五万四千余元,而李光昭在向内务府呈报费用时,却谎称值白银三十万两之多。事发后,李光昭又面求美领事代瞒价格。人家外国人哪兴玩这个啊,可以说,至少从大清朝开始,人家洋人就替咱反上腐败了,不好意思呵!这里举一例,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乃英国人李泰国,当时中国的上海道台屡次想拉他下水,比如两条商船一起到达口岸时,上海道台就建议李泰国,咱们一人一条船私吞其关税,李泰国当然不干,气死中国方面的官员了。以后另一个英国人赫德代替了李泰国,更是在整个中国的官衙系统建立了一个唯一的清廉机关。咱们当代史学家中有人特别喜欢骂赫德,借民族主义与爱国的名义骂得脸红脖子粗的,我都怀疑他们是上海道台的后代或者亲友团!
正话少说,言归本传。李光昭案传出后,大臣们可逮着借口了,纷纷上奏,要求立即停止修复圆明园工程。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1874年8月27日),奕訢、奕譞等十大臣联衔递折,从八辈子祖宗打江山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开始说起,一直说到近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胜利成果。他们认为,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修圆明园扰民,更不是时候。为此他们向皇帝提出六条建议:畏天命、遵祖制、慎言动、纳谏章、勤学问、重库款。
折子递上之后,一怕侄儿根本不看奏折,二怕侄儿看也看不懂,奕訢随后请求皇上召见。皇上拒不召见,奕訢再请。实在躲不过了,三天后,同治接见了他们一行人等。召见时,奕訢发现,奏折果然没有拆封,便要求侄儿当场阅读,一是读不懂,二是没那耐心,所以侄儿读了数行便赌气对叔父说:我停工不就得了,你们还饶什么舌?叔叔说:除了停修圆明园一事,还有好多事呢,容臣当场给你诵读一下。
当年父皇择定接班人的时候,老六因缺少影帝潜质不会哭鼻子而痛失皇位;如今在侄儿面前更是发挥了最佳辩手风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话都不甚清楚的侄儿对滔滔不绝的叔叔烦死了,说:我这个位置让给你如何?
一句话堵得他叔叔差点噎死,水龙头一下子被拧上,再没有了置嘴的余地;奕訢的铁杆伙计、军机大臣文祥伏地痛哭,几近气绝,被人扶了下去。
剩下的扫尾工作由醇亲王奕譞来完成。同治的这个七叔兼姨父边哭边谏,一不小心就说出了同治出去野游的事儿。同治先是不承认,后是无话可说,就岔开话题,搬出了他娘:诸臣所言各条朕愿接纳,惟园工一事不能马上停止,为讨太后欢心而修,故不能擅自做主,容朕转奏太后之后再行决定。
大家一听,也无话可说了。谁都知道,重修圆明园确是老太后心愿,老太后都亲自参与设计工程图样呢;同治重修圆明园,又打着孝顺娘的旗号。更何况,这个资深寡妇谁都惹不起呢?于是君臣会不了了之,同治依然大模大样地去工地进行考察,与民工们亲切见面。考察之余,依然与民妓们切磋技艺,友好往来!
这个时候,帝师李鸿藻同志出场了,他上折两宫太后,说:“臣等以为与其徒敛众怨,徒伤国体,于事万难有成,不如及早停工,以安天下之心乎?伏愿皇太后明降懿旨,停止园工,则皇太后之威德,皇上之孝思,均超越千古矣。” 这是关于停止修园一事两宫太后收到的唯一的一份奏折。慈禧太后没有表示,她在静观事态发展。
七月二十七(9月7日),同治召见军机,议及李光昭案处置事项。之后,同治单独召见奕訢,询问出宫野游一事到底是谁说的,奕訢以“臣子载澄”做答,同治听了很不高兴:载澄同志这不泄露国家机密吗?如此不忠,叫朕被动!
七月二十九(9月9日),同治召见王大臣等,商议修园一事。一看停工已是大势所趋,不停不行,所以他问王大臣等:待十年或二十年后,四海平定,库项充裕,园工是否可以再开?大臣们赶紧叩头如捣蒜,说:托皇上的福,真那样的话,一定修!
但同治并不想完全退步,他有条件,圆明园工程可以暂停,但西苑的北、中、南三海要修,大臣们同意了,退出大殿去吃午饭,军机大臣们则回到军机处拟旨。然而谕稿呈上之后,同治并未马上批答,而是发给大家一道事先写好的朱谕:尽革恭亲王所兼军机大臣及一切差使,由亲王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交宗人府严议。
前面讲过,不入八分辅国公属于宗室十二等爵位中的第八等。十二等中,前六等可统称“入八分公”,后六等统称“不入八分公”。所谓的“八分”,乃贵族特权的标志。其一,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八位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八贝勒各置官属,凡朝会、宴飨、赏赐必均及,是为八分。这种身份及待遇后来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等级的象征。其二,入八分的公爵可以与诸王、贝勒、贝子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上朝议事,而不入八分者只能随旗行走。入八分都在京当差,不入八分不必在京。其三,入八分也是八种标帜,用以彰显其尊贵身份,这八种标帜是:朱轮(红车轮)、紫缰(乘马用紫色缰绳)、宝石顶(一品大员用珊瑚顶,宝石在珊瑚之上)、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盛热水的壶)、马坐褥和门钉(府门上的铜钉)等。
侄儿就这样将叔叔奕訢由第一等一下子降至了第八等,连入八分的待遇都没了,想羞煞他叔呢。可见这儿子跟他娘一个德性: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
文祥等人拒不奉旨,并请求皇帝召见,同治一概拒绝。但是第二天,七月三十(9月10日),同治帝发下一份更改的朱谕,称自亲政以来,恭王每逢召对时,“语言之间,诸多失仪。著加恩改为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载澄革去贝勒郡王衔,以示惩儆。” 看来,除了对叔父动手,他对载澄这位出卖同志的嫖友也动手了。
八月初一(9月11日),同治又以“朋比为奸,谋为不轨”的罪名拟了一道圣谕,革去恭王、惇王、醇王、伯彦讷谟祜、景寿、奕劻、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等十位重臣的职务。十位重臣重到什么状态呢?前三个是道光三个儿子,三王,自不待言。四五六是三位御前大臣,其中伯彦讷谟祜是僧格林沁之子,景寿是道光帝的附马爷、咸丰爷的姐夫。七八九是三位军机大臣。最后一个是帝师。同治皇帝这么胡乱打黑,隐藏幕后的慈禧不亲自出面不行了,得维稳啊。于是两个寡娘跑到弘德殿进行现场调解。调解的场景是这样的:同治皇帝在下面跪着听训,两个寡娘在上面哭着鼻子忆苦思甜,吃水不忘挖井人,六叔的恩情比海深,十年以来,没有六叔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忆苦思甜的结果是:革十大臣职的上谕留中不发,十大臣官位照旧,处分撤消;重修圆明园依然是重点修葺西苑三海。
“七四风波”表明,同治资质明显不够,徒有他娘的某些劣质品性却没有他娘的政治智慧。
(四)不亲亲娘,老是跟亲娘作对。
母以子贵,慈禧当然知道自己现在所得,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儿子这个道具。但是儿子并不亲她,甚至专跟当娘的作对。
第一例: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初死,肃顺等八大臣在庭上与两寡娘辩论争权,肃顺声震屋宇,吓得6岁的小同治尿湿了裤子,钻到皇额娘怀里大哭。注意同治所钻的娘可不是他亲娘,而是东太后慈安这个娘。孩子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充分说明,在同治那里,东太后比亲娘还亲。事实上,当孩子刚一出生,亲娘大部分身心都贯注到政事与醋事之中的时候,头脑简单、对政事醋事皆没有兴趣的东太后则利用她的皇后地位,给予同治充分的母爱。长大之后,同治依恋的依然是东太后而不是自己的亲娘。这当然会让西太后大大的不高兴,自己亲自生的孩子,居然不亲自己,白眼狼!
第二例:与东太后、奕訢等合作,杀掉了西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直隶南皮县人。少年志气大,自残入宫做太监,人称小安子。小安子很聪明,善于察言观色,并且知书能文。咸丰北上抗夷时,他随咸丰到了热河行宫。辛酉政变中,他在叔嫂之间穿针引线往来奔走,得到了慈禧的信任。同治初年(1862),当上了总管太监,成为慈禧非常器重的心腹。由于有慈禧的宠信,他压制群僚,干预国政,为所欲为,甚至不把慈安、奕訢放在眼里。
同治帝打小就不喜欢安德海,稍大的时候,对小安子的横行霸道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有时候会借故斥责他一下。结果小安子就会跑到太后那里说同治的坏话,导致同治反过来被太后一顿数落。同治恨小安子,又没法下手,于是命人做了一些小泥人,自己用刀再砍掉他们的头。身边太监问及,小皇帝就回曰:杀小安子!
小安子终于给了小皇帝机会。同治八年(1869),小皇帝14岁,安德海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借皇上大婚、采办龙袍的名义,乘楼船沿运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家法,太监不准出京。但小安子是慈禧的红人,也没有看过《疯狂的石头》,不知道走江湖要“低调”。虽然太监出京直接违背祖制,但是他一出京就张扬起来了,唯恐别人不知道太后的红人要南巡!没成想,半路上遭遇了丁宝桢。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人,咸丰朝进士,时为山东巡抚。同治二年(1863)任山东按察使时,僧格林沁正在山东剿杀捻军。僧王为人十分傲慢,会见司道官员从不设座。丁宝桢前来投谒时,让门人转告僧王:坐则见,否则罢。僧王一听大惊,马上改容优礼予以接见。山东巡抚阎敬铭闻之,大大的佩服,亲自出郊迎接,并且在退休时推荐丁宝桢出任山东巡抚。此番安德海南下,恰恰经过丁宝桢的地盘,不倒霉才怪呢!
安德海首先经过的是直隶地界,当时的直隶总督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曾氏正患眼疾呢,而且心里头盘算的是《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云云,所以安德海从他的地盘扬长而过,但一进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地盘,小安子就完了:直接逮问!
丁宝桢不愧是丁宝桢,对慈禧太后的大红人,用的却是先斩后奏。他逮住小安子一行,审问过后,直接就杀了,其余20余随从一个不留。完事后他才上了奏疏。恭亲王接到奏疏后,马上率军机大臣入宫,请示同治皇帝与两宫太后。慈安太后非常重视此事,与恭亲王奕訢和内务府大臣明善及其他有关大臣商议,一致认为,安德海违反祖制家法,杀无赦,宜立即就地正法!同治也表态说:“此曹如此,该杀之至。” 慈禧自知理亏,安德海违反的是祖制,大家又都同仇敌忾的,没法再替他转圆,也就不情不愿地同意了。会后,恭亲王立马儿赶到军机处拟旨给丁宝桢!
丁宝桢这边,虽然先斩后奏了,但却来了聪明的一手,故意晾小安子尸体三天,方便百姓看清楚安德海的真身,以平息臣民中间关于安德海与慈禧关系暧昧的传言与猜测。坊间野史传说,安德海身子并不净,丁宝桢提前割净他的下根才晾其尸的,并且在密折中告知了慈禧。看来,民间百姓对太后床单不皱的事也挺体贴的,总想给她制造个代用男人。只不过这个传说反污了丁宝桢的一世清名。第一,好好的一个丁宝桢,被描绘成了拍慈禧马屁的臜脏小人;第二,即使拍马屁也没有这样拍的,资深寡妇会恼羞成怒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传说,可能跟慈禧过后并没报复丁宝桢有关。我觉得慈禧太后并没有报复丁宝桢,原因可能很简单:安德海毕竟只是一个奴才,后宫奴才有的是,慈禧犯不着为他折掉一个良官能臣!再说了,慈禧当时的政敌仅是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甚至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一个清正刚烈的封疆大吏!
慈禧太后虽然事后没有报复丁宝桢,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会生气。大丢颜面、有苦难言的她没法同慈安与奕訢公开叫板,只好把同治叫到身边大发脾气。没想到小皇帝满不在乎地说:“杀一个小太监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惹得他娘更加气愤了,对着儿子一顿臭骂!不过,一个小太监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受慈禧宠爱,也就是一个阿猫阿狗的待遇,死了就算了,慈禧不高兴两天就过去了。
第三例:同治八年(1869),同治14岁,按照八辈子祖宗顺治与康熙的先例,该大婚了,大婚之后就要亲政。西太后不愿意归政,就给儿子拖婚事,一直拖到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17岁,没法再拖了,这才给同治议婚。九月十五(10月16日),同治举行了大婚典礼。在大清历史上,这就叫晚婚了!
同治选择皇后时,两个娘是有分歧的: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据说阿鲁特氏的特色是端庄静默;富察氏的特色是貌美聪慧。由此可见两个娘给儿子选后,都是以自己为样本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不同嘛,很正常。问题是两个娘意见不一,却把球踢给了同治,要他自选。同治按东太后的偏好,选定了阿鲁特氏,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儿子封富察氏为慧妃。但儿子专门跟亲娘作对,不选亲娘喜欢的女人,却选东宫喜欢的女人,让慈禧耿耿于怀!
阿鲁特氏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为官,声名赫赫;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咸丰给儿子同治任命的赞襄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变中被赐自尽;皇后的父亲崇绮,有清一代唯一的“蒙古状元”,既能做状元,说明汉化很严重。而且这老丈人后来在庚子之乱中表现得很不好,像个脑残志短的老愤青,既教唆义和团作乱,还对保持清醒的帝国官员落井下石,起码的人品与学品都没有,容后再讲。按一般的看法,皇后出身于这样的官宦名门、诗书大家,教养那是非同一般,据说同治很喜欢她。有些记载强调,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原因之一就是新婚当晚,同治给皇后提问唐诗来着,新娘子背得一字不差,同治愈发喜欢了云云。可笑之至。试想书香门第、大家闺秀出身的皇后应付一个说话不甚利索、读折不会句读、写文错字连篇的同治,那也太儿科了;同治新婚当晚,拿己之短去考皇后之长,胃口也太好了些!只是不知考试的时候这考官是如何对照答案的?
按我分析,同治也不见得多喜欢阿鲁特氏,小伙子就是专门给他亲娘添堵罢了。史载,慈禧不许同治与皇后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多多眷遇,具体是这么说的:“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可怜的同治,跟谁睡觉都有娘在上头指示。他娘怕儿子不挺,甚至派人监视。据说同治帝不敢违抗,又不喜欢慧妃,于是赌气独宿,以示抗议。这些记载虽然很合慈禧太后的作派,但也有让人不解的地方,同治既然敢跟娘赌气独宿,为什么就不敢赌气与皇后合宿?同治既然敢选择娘不喜欢的人做皇后,为什么就不敢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同房?同治在立谁为后的大事上反娘反得够剽悍了,为什么在与谁同房的小事上反而忍让后退?说来说去,同治就是专门跟他娘作对罢了!如果他娘反对他对富察氏好,他说不定更喜欢富察氏呢。心理学怎么说来着?促使一对男女尽快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双方的父母都反对。同治年龄渐长,跟他娘一个禀性,所以对他娘就有些“凡是娘支持的,他就反对;凡是娘反对的,他就拥护”的邪劲儿,何况成婚时小伙子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呢?
他娘呢,心里别提多窝火。儿子跟自己添堵也就罢了,偏偏这皇后跟儿子一个德性,也跟自己添堵。
慈禧爱看戏,阿鲁特氏陪侍左右,戏台上一出现三俗剧情,这儿媳就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你看看,寡妇婆婆瞧些带色的戏,过过精神上的瘾,这儿媳都不体贴,还装13,衬得婆婆跟个老流氓似的,天底下哪有这样做儿媳的?闲暇时刻应该给婆婆讲些黄段子才对哦,现在的官员伺候上级领导,哪个能少了这一手?小媳妇严重缺少常识,还不够人性化。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同慈禧搞好关系,否则于己不利。没想到这小媳妇儿回答说:“敬则可,昵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小娘们,天地间浩然一女丈夫也,也不想想这话多伤婆婆的心。清制,皇后大婚由大清门进入,经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内左门、乾清门,一路正门,在乾清宫前落轿。至于嫔妃,则由神武门迎接入宫。偏房只能走偏门,而大清门乃清宫大内第一正门(大概是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也不知毛主席尸体横到人家这里是什么意思),除皇帝与太后之外,只有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之人可以从那儿拽一次。一是传胪之后的新科状元(专胪是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的新科进士唱名及揭榜仪式,完毕后,顺天府须备仪仗送新科状元经大清门回家);二是皇帝大婚之日所迎娶的皇后。俗说话,树怕揭皮,人怕揭短,难道不知道婆婆是偏房出身,不是由大清门迎入的?这么恶心婆婆,婆婆能忍吗?虽然她不能像一般的婆婆,比如焦仲卿、陆游等人的娘那样,按中国传统礼制,子甚宜其妻,母不悦,去之。也就是说,儿子再喜欢自己的妻子,与妻子再般配,但是婆婆不喜欢,那么就可以休掉她!但是给媳妇儿添堵还是可以的。同治帝有病,皇后不敢去侍奉,慈禧就大骂她“妖婢无夫妇情”。同治帝弥留之际,皇后哭着前往探视,并且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大骂:“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 总之,阿鲁特氏左右皆不是。还有一次,皇后去养心殿探视病重的同治,二人说了些悄悄话,阿鲁特氏说自己过得太苦了,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不想传到了慈禧太后那里,这婆婆当场赶来,闯进去大骂。小皇后情急之下顶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 一下子又戳住了婆婆大人的心病:妖婢,为什么动不动提大清门呢?你从大清门进的又咋地了?还不照样挨我的虐待?她牵着皇后的头发把她拖出来,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可怜的同治又急又气又怕,竟然晕了过去。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据胡思敬的《国闻备陈》,则是小皇后前往探视病重中的皇帝,没跟婆婆汇报,婆婆就去吵了。吵急了,小皇后回了一句:“妾乘风辇从大清门入,天下皆知,今入宫问皇帝疾,有何罪名而劳太后诘问?”太后回的是:“婢子,汝以我为未尝入大清门乎?汝由我而入,安知不由我而出?”
总之,这对婆媳确实没缘份,都吵到这个份儿上了。据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慈禧曾想废掉阿鲁特氏来着,并将担任宗人府宗令的老五惇亲王奕誴召来商议。惇王说:“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 又是大清门,等级制度真是害死人,慈禧更恨儿媳了,废不掉你,我虐待你总行吧?
同治摊上这种娘真是倒霉。但是更倒霉的是阿鲁特氏,贵为皇后,却成为人家娘两个互相赌气的牺牲品!历史上还真不乏这样的可怜女人,比如朱安女士。鲁迅的娘就喜欢朱安,鲁迅就不喜欢朱安;鲁迅的娘自作主张把朱安娶进了家,鲁迅就不进朱安的房、不上朱安的床、连房都不给你圆,气死你!被气死还没有资格葬老公身旁,气活你!怎么说呢,中国女人地位低,但是一当婆婆就猛地见高。一高,就掌握不好平衡了,比自己的婆婆还婆婆。这一点倒跟中国的开国帝王似的,造反时像个小媳妇儿,又是亲民又是爱护知识分子的,造反一成功,就熬成婆了,比上个朝代的帝王更专制更歹毒,看广大人民不顺眼,看一撮知识分子不顺眼,看看身旁的赫鲁晓夫,啧,更不顺眼了。
(五)龙墩来之不易,他却做了短命君主,还死得不明不白。
八辈子祖宗如何打下来的大清江山就不说了,单说这同治坐稳龙墩就大大的不易。
咸丰临终时,朝廷的政治势力分作两大股:一股在承德,核心力量就是咸丰临终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他们以肃顺为首,可称作“承德集团”。另一股在北京,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其背后的力量有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奕訢老丈人、大学士桂良;内务府大臣宝鋆;户部尚书周祖培等。除此之外,还有自家兄弟一大堆——老五惇亲王奕誴、老七醇郡王奕譞、老八钟郡王奕詥、老九孚郡王奕譓等,可称“北京集团”。
咸丰临终前做了三件事:第一件,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第二件,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三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掌)。顾命大臣拟旨后要上盖“御赏”印章,下盖“同道堂”印章。这也算大清版的三权分立吧,顾命八大臣、钮祜禄氏、小皇帝,各占一权,却没有“北京集团”的戏。
大清版的三权分立并不均衡,因为它事实上就是两极:八大臣一极,孤儿寡母们一极。所以八大臣同两宫太后之间很快发生了矛盾。矛盾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权!当然从个人好恶方面来讲,慈禧与肃顺之间早就互相看不惯了:一是当年咸丰欲对懿贵妃行钩弋故事时,肃顺没有帮着说话,而且说不定这灵感就是他提供给咸丰的;二是当年跟着老公巡幸木兰时,懿贵妃坐的那破车忒难受,娇娇媚媚地跟肃六爷要求好一些的车辆时,这六爷居然直愣愣地说,兵慌马乱的,我哪顾得上这些事啊;三是咸丰刚死,这肃老六就不把贵妃同志放在眼里了,而且在东西两太后之间抬高东风贬低西风。是可忍孰不可忍?总之这一切给了“北京集团”第三者插足的机会。
咸丰临死前,恭亲王想去热河看看四哥,但四哥与肃顺等人都防着他,坚决不批准。肃顺作为承德集团的灵魂人物,当然要防北京集团的灵魂人物前来与最高权力者接触,万一兄弟两个放弃前嫌精诚合作,自己不就没戏了吗?咸丰作为北上抗夷的一国之君,既怀疑老六这个曾经的帝位候选人对于落选一事耿耿于怀不已,更对英法联军欲另立恭亲王为帝的传言有所猜忌,当然也不愿意他前来热河了。现在,咸丰死了,恭亲王想去给四哥吊个孝,承德集团都不批准,一气之下,他化妆成萨满一路潜伏过去了,八大臣见人也来了,量他也翻不了棺材盖,就同意了。老六见了四哥的棺材,泪落如雨,哭声震天,内心里咋想的,是否有借别人坟头哭自己心曲儿的嫌疑,是否联想到了哥俩的皇位之争,是否联想到了四哥做皇帝后对自己的猜忌与冷落,是否联想到了自己留守北京所受的委屈,是否联想到了自家后花园圆明园被烧杀劫掠的遭遇,这一切我们都无从知道,只知道八大臣在一旁听着都变了颜色,自从咸丰死后还没听到过这么痛快淋漓发自肺腑的哭声。哭了棺材,老六表示要接受两位寡嫂的接见,并邀请八大臣中有人陪着。八大臣不好意思了,你们叔嫂见面,我们掺乎个啥啊,你们自己见吧。这一见就坏事了,叔嫂联手,一举粉碎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人帮。据时人笔记,那也叫大快人心呵:“都人市闻将杀肃顺,交口称快,其怨家皆驾车载酒,驰赴西市观之。肃顺身肥面白,以大丧故,白袍布靴,反接置牛车上。过骡马市大街,儿童呼曰:肃顺也有今日乎?或拾瓦砾泥土掷之,顷之面目遂不可辨云。”就这么着被一个小寡妇玩了,肃顺心有不甘啊:“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 不用说他是骂西太后,但刽子手有能耐,愣是把他小腿敲断,叫你再能!
儒家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叔嫂不通问!这规定导致某些富有想像力的国人傻傻地追着孟子问:嫂子要是掉进河里呢?小叔子也不援手相救吗?
没想到大清还真发生了嫂子掉河里的故事:两宫太后同时掉进了河里,小叔子奕訢出手相救,这一幕叔嫂联手,玩得很漂亮。于是天朝政局发生了变化:肃顺那支股东退出了董事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立——以同治为中心,恭亲王议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为两个基本点!
皇家董事会闹矛盾,我们也不能搞道德评价,说这个好那个坏,本质上是一路东西。只能说,这个当家那个不当家,而且谁当家都一样。不得不承认,面对历史的三岔口,中国人的心态竟然是:吃到的葡萄都是酸的!总认为,慈禧若不专权,大清应该更好呢。其实历史的逻辑并不是这样来的,也许,慈禧若不专权,大清更短命呢。中国历史的车轮也够邪门,总是要轧碎我们想像中的葡萄,或者说,不管车轮如何走,我们总是希冀路辙之外的葡萄。比如历史选择了咸丰,我们就把多情的目光投向恭亲王;历史选择了慈禧太后,我们就对着光绪一再驻足;历史选择了袁世凯,我们就眼巴眼看地寄希望于孙中山。现在,中国历史选择的是慈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谁当政,国家利益与其个人利益有冲突之处,也有重叠之处。岳飞不明白这一点,所以死得很难看。秦桧明白这一点,所以玩得很灿烂。对于慈禧来讲,不妨碍其个人权势的情况下,还是希望国家强大的,她又不傻。所以慈禧当家后,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开始了改革开放,既重用汉人(这正是肃顺的政策),还学习西方(这是肃顺没有的政策),大清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史称同治中兴:
1861年,中国第一座军火工厂安庆军械所成立!
1862年,中国第一支近代陆军在天津编练!中国第一所翻译学校北京同文馆设立!
1865年,中国第一座大型综合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866年,中国第一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创办!以斌椿为首的中国第一个公费出国考察团游历欧洲十余国!
1867年,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成立!
1870年,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开始筹建!
1872年,中国第一批官派公费留学生奔赴美国!
……
美国女学者芮玛丽对此评价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逃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 芮玛丽所谓的杰出人物,不外是洋务派们,但他们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慈禧太后的领导与支持。所以,把西太后称作大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点也不为过。问题是,历史老人喜欢捉弄咱的寡妇,捎带着也是捉弄中国:大清正在崛起的当口,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同治帝命数已尽了。
具体来讲,就是在重修圆明园风波之后,同治就病倒了,时间是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1874年11月28日)。次日,同治帝开始明显地表现出出疹症状,御医判断,同治帝感染了天花。十天后,同治帝病情突然加重,身上开始出现毒疮,而且毒疮在腰部溃烂如洞,流脓不断,疼痛不止,面颊肿硬,口喷臭气。之后,项脖臂膝皆现溃烂。之后,脉息皆弱而无力。之后,腰间肿处每日流脓至一茶盅有余。在党委领导下与疾病斗争四十多天后,同治死去。时间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按中国农历计岁的传统,享年19岁;在位13年;亲政2年!
江河乌咽,大地同悲,中国又失去了一位最高领导。当然,最悲的莫过于慈禧太后,辛辛苦苦19年,活蹦乱跳的儿子说没就没了,死得又快又难看,苍天哪,大地哪!
关于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说。
我倾向于梅毒一说。因为同治染上性病的概率太大了。小皇帝虽然资质不高,但他娘这种寡娘太强悍,无视儿子的幸福与偏好,儿子挑个皇后她干涉,儿子跟谁睡觉她干涉。同治帝左右不是,就经常独宿乾清宫。日子一长,便只有外出寻欢一途了。问题是大清的规矩,皇帝只能在宫里嫖,不能出宫嫖的,出宫嫖,也不能进北京外城的高级妓院,被手下大小干部们撞见,发现君臣战斗在同一个战壕,多不好意思呵!于是他只好在内城的私娼小妓中偷乐。中国那时候的妓院,都不搞卫生执照,政府也不扫黄打非,小皇帝不染性病才怪呢。
小皇帝染上性病的另一个旁证是,他的嫖友载澄也没落着什么好。据说也是性病,仅比同治多活了10年。
染上性病就染上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问题是,对中国皇帝来讲,理论上他是不能得这种病的。得了,实践上有诸多障碍:
第一障碍:太医不能公布病症实情,更不敢告之太后。
第二障碍:一些大臣向慈禧暗示,同治的病可能跟他外出寻欢有关,慈禧一听就生气了。生性低俗的老五惇亲王奕誴倒是敢于实话实说,但他说得太直白,惹得慈禧大怒,王公大臣们只得叩头请饶,从此大家再也不敢暗示人家儿子得花病了!
第三障碍:由于慈禧讳疾忌医,更由于龙体不能得性病,所以对外只宣称皇帝是逢“天花之喜”;开药时,也只好按天花下药,结果药不对症,甚至起反作用,疾病就越来越严重。
第四障碍:就是对中医来讲,梅毒也不是不可治的。对西医来讲,梅毒更可冶了。但是让西医走进中国皇宫,不说文化上的偏见与别扭、政治上的忌讳与阻滞了,就西医那些刀刀剪剪就可以定西医十次谋不轨了!
总之,同治是不能得性病的,得了性病也不能按性病治。中医无奈,西医更进不得。于是乎,可怜的同治就死了,资深寡妇最后的幸福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