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40-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事物呈现出“反”的形态,是道在运作发动;事物呈现出“弱”的形态,是道在发挥功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有质,有形有质生于无形无质。

反:相反、对立,这里作动词用,指反转,使达到相反的状态。一说“反”同“返”,回返、回归之义。

动:发动,发作。

弱:柔弱,这里作动词用,使达到柔弱的状态。

用:发挥功能,产生作用。

天下之物:天下的事物。通行本作“天下万物”。

有:具有实质的事物,一般指物质性的存在,无论是有形(看得见),有质(触得着),还是有声的事物(听得到),均属于“有”。

无:没有实质的事物,一般指精神性的存在,既无形,又无质,又无声的事物,均属于“无”。

本章指出了与“道”相关的三个重要概念——反、弱、无。

和我们通俗中的概念不同,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这三者完全都是正向的。比如反,代表着突破(而非循环、起伏),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和我们概念中的“物极必反”也并不相同;弱则代表着生机,万事万物初始的状态;无,则是宇宙的母体,创造了“有”。

一、通过“反”打破自身局限

当我们听闻与自己认知完全相反的言论时,不要忙于否定排斥,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打破自身局限的契机。小的方面,有“闻过则喜”,通过别人指出过错,从而完善自身。大的方面,有“反思则悟”,通过主动转换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从而提升自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对群臣道:“现在朕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这便是“闻过则喜”,因为又找到了进步提升的空间。

《说苑》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高缭的人,在齐国的宰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官,从未出什么差错,却被晏子辞退。随从劝谏晏子说:“高缭跟随您三年,您不但没给他职位,还要辞退他,似乎不合道义。”晏子解释说:“我是一个才识浅薄的人,要靠众人监督提醒才能立足。高缭跟随了我三年,却从未指出过我的缺点错误,所以我将他辞去。”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不同,因为具备不同的世界观。当我们的认知发生重大改变时,眼中的世界也会随之而变,就像世间万物遵从的规则发生了突变。规则发生变化的时候,“道”的运作才会被我们所把握,否则我们只能“日用而不知”。

人也是一样,当自身得到突破之后,就会到达另一种全新的状态,在状态的改变之中,就能直观感受到道的运作。所谓修行,便是不断在这个过程中,捉摸到道。人为何往往在经历人生巨变后才能大彻大悟,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突破主观自见的限制,多了解不同的视角,有助于捕捉道的端倪。而了解其他视角必备的一个前提,便是愿意放下自己的立场,削弱自己的主观,即持守“柔弱”,老子所谓“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无心”,方能与人和同,进而取人为用。

二、有生于无

“有心”与“有心”之间,永远都存在隔阂而不能相融。唯有“无心”,可接纳“有心”,可制服“有心”。

《庄子》讲了一个著名的“空船理论”,说:“乘船渡河,突然有条空船碰撞过来,即使心地最狭隘、性子最暴躁的人也不会发怒;倘若有人在那条船上,就会人人大呼:‘撑开,后退!’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第二次也没有回应,喊第三次必定会骂声不绝。刚才不发脾气而现在发怒,是因为刚才船是空的而今却有人在船上。”

“有心”只有遇到“无心”,才能被其容纳,才愿意归顺于他,故而可以驾驭万千“有心”的,只能是“无心”。“无”生“有”,“有”生万物,万物统归摄于“无”。 MQIcXKMzZLMKTBlc4+FbRjukh27f5mizVlovO/+owm2QXeiOH+SE9O4PRJ6UgG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