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身体,哪一个与你更亲近?身体和财货,哪一个对你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一个让你更困扰?过分地喜爱,必然会遭到重大的耗费;过多地收藏,必然会受到重大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也就不会受到折辱;知道停止,也就不会遭遇危难。这样才能长远恒久。

“名与身”句:名,泛指外来的称号,如名号、名誉、名声等。身,本义指身体,引申指自己的生命。亲,亲近,关系密切。

多:本义指数量大、众多。这里指深厚、厚重。众多是经过重复积累得来的,重复既可以达成数量上的“众多”,也可以达成程度上的“深重”。

得与亡:得到与失去,指两种状态。

病:本义指困厄、困扰,由困而生苦。

甚爱:过分喜爱。爱,喜爱、爱好,指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而为之奔波辛劳。 北大本、通行本在“甚爱”上有“是故”二字

费:耗费,损耗。

辱:侮辱,羞辱。这里指因过错而遭受折辱。

殆:危险,陷入困境。

本章讲的仍然是关于“无”的延展。并指出,过多的“有”并不是好事,告诫我们要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

名声和财货都是“有”,现实生活中,为财货和名声而丧命的人,从古至今都源源不断。

我们应如何看待得失呢?有很多东西我们可能一生都不会得到,因为没有得到,并不会为之忧心。但得到又失去,就足以让我们痛彻心扉。这是因为认定其属于自己,投注了感情在其中,有了喜爱与珍视之心。

我们其实并不能真正拥有任何东西,都只是短暂地保管而已,所以收藏得越多,可失去的也就越多;喜爱的程度越深,失去的时候就会越痛苦。所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如果一个人自己不知道满足,那么欲望就会无休止地出现,必然有满足不了的时候,有不能达成的状态,这时就会遭到折辱。

一、不以外物而累身

柔弱故而无阻,不言故而通达,无为故而无败,这是因为去除了外在的制约。所以身若被名声所累,便不得自在;体若被财货所拘,便不能长久。

先秦道家有一个杨朱学派,其理论核心是“重生贵己”,摒弃一切外物的负累,不因外物而戕害自己的生命。在杨朱眼里,外物只是服务于生命的,而不是反过来用生命去服务外物。天下就是最大的身外之物,杨朱表示:哪怕让我拔一根毛出来说有利于天下,我都坚决不干。这便是“一毛不拔”的来历。

而提倡“以身奉天下”的墨家对此却不以为然,据《列子》记载,墨子大弟子禽滑釐与杨朱弟子孟孙阳有这样一番对话。

孟孙阳说:“有人伤害你的肌肤给你万斤黄金,你愿意干吗?”禽滑釐回答:“愿意干。”孟孙阳又问:“有人砍断你的肢体给你一个国家,你愿意干吗?”禽滑釐一言不发。孟孙阳接着说:“一根毫毛轻于肌肤,肌肤又轻于肢体,这是很明显的。但肌肤是由毫毛构成的,肢体又是由肌肤构成的,一根毫毛固然只是身体的万分之一,难道就可以轻视它吗?”

正因杨朱不以外物而累身,所以也不会消耗生命去积敛财货,他说:“就算把普天下的财货都拿来奉养我一个人,我也坚决不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我这样,不因外物损害自身一根毫毛,也不想着要为天下做点什么(不干涉自然),那么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

二、知足的重要性

当我们认为自己“得到”了什么,就会受到“失去”的困扰;当我们对外物投入了过多的喜爱,最终失去时就必然会承担更多的痛苦。而积敛的外物越多,可失去的也就越多。所以知足而不要过多索取,知止而不要过分追求,生命才可以长久。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文臣武将都封了侯。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心腹谋臣,刘邦赞誉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了奖赏他,刘邦让他自选齐地三万户,以作为封邑。但张良听了,却拒绝说:“我从下邳起事,在留县见到主上,这是天意让我归属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所幸时常有效,我只愿分封到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分封。”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张良面对如此荣华富贵坚辞不受,对此很多人感到不理解,但张良却说:“我祖上世代为韩相,直到韩国灭亡。如今以布衣之身,凭三寸之舌为帝王军师,封万户侯,我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丢却人世间的事情,打算随仙人遨游。”于是张良行辟谷之术,学导引轻身之道,常年闭门不出。张良认为,天下太平,谋略也就是无用之物了,知进退才是智者。正因为知进退,张良没有遭受韩信被杀的屈辱,吕氏专权时,也对他宠信有加。 SevEc7shNtH7dZm3BL4HSzmwKA8Hw0EyefQu6lG4KH3AFig2+bkrc7FmpKTpV1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