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
1.领会并能口头表述心理健康的内涵、属性、水平。
2.理解并会运用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3.从整体健康视角说明心理健康与健康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
1.具有对自己或他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
2.具有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促进自身心理持续向好、积极发展的能力。
思政目标
1.对自身心理健康及其对个人美好人生重要性有一种积极的认识态度。
2.具有对自身心理健康成长负责和呵护他人心理健康的积极态度与意识。
新时代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追求幸福美好人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都需要以心理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习生活过程中知识量的积累、身体的发育生长、专业技术技能本领的提升,还包括心理的成长发展。人不同,成长轨迹不同,受自身、环境及教育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心理的发展状况不同,有的发展水平高,处于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的发展水平可能相对偏低甚至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或异常状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新的发展征程上要大有作为,必须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全面提升自己,把心理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上议事日程,自觉成为自己心理健康成长的主人。当好自身心理健康成长的主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判。
某重点大学“高材生”吴某宇弑母一案,法院一审宣判其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其父病故后,他悲观厌世,曾产生自杀念头,认为其母谢某琴生活也无意义,产生杀害母亲的念头以“让她解脱”,并网购作案工具。2015年7月,他趁母亲回家换鞋之际,持哑铃杠连续猛击其母头面部,致母死亡,并在尸体上放置床单、塑料膜等75层覆盖物及活性炭包、冰箱除味剂。之后,吴某宇向亲友隐瞒母亲已被其杀害的真相,虚构其母要陪同他出国交流学习,以需要生活费、学费、财力证明等理由骗取亲友一百多万元予以挥霍。为逃避侦查,吴某宇购买了数张身份证件,用于隐匿身份。
* 你从本案例中得到什么警醒?
* 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专业技术行不行?为什么?
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真正的健康,也就没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作者
下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题目是对一些想法的描述。请你将自身实际情况和感受与量表中各项具体描述进行对照,并根据你的真实情况,在“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这五个选项中选一个。回答无好坏、对错之分,回答时无须过多考虑,也不要受其他人的影响。
续表
【评价方法】
采用5点评分法,即完全不符合记1分,基本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基本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
其中反向计分题为2、3、4、8、9、10、11、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结果解释】
根据评价方法,总分越高,表明你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评估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共同反映人的整体健康。有时,人们将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归为心理健康中,因此心理健康至少是健康的一半,对人的整体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成为新时代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大学生首先需要科学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
(1)国外有关方面对心理健康的解读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心理学家英格利希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情况,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具有生命的活力,能作出良好适应,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2)国内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概念内涵的理解
国内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展开大量研究,产生了许多本土化的成果。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能与环境中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能进行自我保健,还能在与社会环境和谐融洽中发挥最佳心理效能。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张大均专家团队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发现心理健康主要经历了消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和完全心理健康三个取向阶段。消极心理健康取向阶段,即病理学取向阶段,研究者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心理疾病的消除,即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健康,它是一个单维结构,涉及内化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和外化性精神障碍(如行为障碍)两方面。积极心理健康阶段,也称有益健康取向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更多关注心理健康的积极面,自从研究者Jahoda率先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概念,即认为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将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健康的指标,Keyes等研究者直接将心理健康操作性定义为幸福感(包括情感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完全心理健康阶段,也称完全取向阶段,这是对前两个阶段片面强调单维结构的超越,认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理疾病的缺失,也不仅仅是拥有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而是一种两者结合的完全状态,包括心理疾病的缺失和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的存在。张大均带领团队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关系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两个层面中与内源性基质人格层面相对的功能性层面(心理健康层面)表达,体现出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中达到和谐的行为习惯和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
陈坚、连榕在对大量心理健康系列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心理健康必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主观上感受到积极、快乐、安宁,心理机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客观上与外界适应;三是主客观相互统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心安定平和、其心理倾向和行为反应与客观现实环境和谐协调、能力所能及地开发自身潜能以实现自我的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发展状态。
(3)对心理健康概念内含的共识
不同时代、文化、视野下,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内涵的理解或表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以下方面已经总体形成了共识:
心理健康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心理状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就容易随着个体自身情况和外在环境作用情况而发生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心理健康是不能通过直接教授来提高其水平的,必须通过干预品质来提高其水平。
心理健康的人是内心有安定感的人。内心没有安定感、安全感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状态不良的体现,同时这种情况也会加速对个体自身心理状态的负面影响,阻碍心理健康的成长。相反,安定平和的内在心理状态不仅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而且也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成长。
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在与环境互动或面对变化的环境时能够作出适当的反应,这种适当的反应是适应环境的体现。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异常的人作出的反应更多的是不适当或失当,甚至可能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
心理健康是分层级水平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分布带,可认为有绝对健康端和不健康端,在二者之间有着无穷的渐进分布点,越靠近“绝对”健康端,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高水平的心理健康个体其心理潜能能得到更好开发,展现出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个体,更多地呈现出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心理状态,正如张大均教授对心理健康结构内涵分析中三种取向中的消极心理健康。介于高水平和低水平之间的心理健康层次水平一般认为就是中等层次的心理健康,其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能够作出适度得当的反应,保持与环境和谐融洽相适应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结构内涵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研究者对其结构内涵分析,也发现心理健康概念有其自身的一些属性:
(1)相对性
心理健康是相对的,有着相对性。个体的心理健康是相对于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所谓“绝对”心理健康或“完全”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状态,而“绝对”或“完全”的心理不健康也是一种“理想”状态,人们处于完全健康和完全不健康这“理想”的两极之间,这两者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分布带。随着相对时间的流逝,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会停留在同一个状态,会朝着完全健康那极逼近或朝着完全不健康甚至是疾病边缘滑落。在现实中,具体朝哪个方向相对变化,主动权掌握在个体手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有责任努力让自己朝着完全健康端不断缩短距离,成为水平不断提高、心理越来越健康的大学生。相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甚至是同一时期不同群体与个体,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有差异的。
(2)渐进性
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蕴含着变化性,这种变化不是突变,而是渐变,体现出渐进性。处于某一层级水平心理健康的个体,有两种可能,要么朝着“完全”健康的方向变化,要么朝着“完全”不健康(或疾病)的方向变化。不管朝哪个方向变化,都不可能突变,一天就变得很健康、一天就变得不健康或疾病了,这都是不现实的,变好变坏都有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尽管如此,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如果对自己心理健康成长不引起高度重视,这种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会发生质变,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运用心理健康的渐进性规律,时刻鞭策自己朝着“完全”健康的方向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客观性
尽管人的心理健康是动态可变的心理状态,不易固化或量化,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虚无缥缈、超现实的东西。不同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相对典型的反映其心理状态的“特征”或标志,通常内隐着相应的作为品质系统的心理素质。同时,心理健康也与大脑神经生理物质基础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通常有良好的认知品质,其大脑神经系统处于良好功能状态,面对客观环境刺激作用能作出理性的心理反映,其脑电波形图与相同情境下心理不健康的人相比存在差异。
当然,不断探索人们对心理健康及其属性的认识会越来越全面,例如,研究者们在不断揭示心理健康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发现它具有主客观同一性,即主客观相统一。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应该与被反映的事物是同一的,而不是“指鹿为马”。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认识体系建立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领域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展开了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讨论。连榕、陈坚对心理健康及其标准方面系列文献研究发现,以往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确立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心理健康概念界定中有关“适应”和“社会价值观”两个概念理解的分歧上。他们通过系统研究对这两个概念的“本真”内涵予以了澄清:心理学上理解的适应有生理适应、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它源于生物学的术语,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及行为方面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心理适应有三大特性,它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其内部机制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
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之争论,陈坚、连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出发,认为心理健康并不必然涉及社会价值问题。根据该理论,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状况和层次。人对需要满足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的层次,需求层次越低越“自我中心”,其心理健康层次相对越低,自然与价值判断关系不大。反之,需求层次越高的人,自我实现愿望越强烈,随着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增强,越体现其社会价值,因为越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与社会价值关联越大。比如,努力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心理健康问题就可能涉及社会公众利益问题,而知足常乐河边垂钓的渔夫也完全可能心理健康,但其心理健康就可能较少涉及社会价值判断。
陈坚、连榕在梳理澄清学界对心理健康概念的争论焦点的同时也强调,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不能忽视个体的主观感受,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个体内心感到安宁、快乐、积极和幸福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必要条件。当然,主观感受并不是判断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必须与“社会适应力”相结合,才能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判断。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确立,在对心理健康概念内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要遵循的原则。
相对性原则: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属于“理想”的状态,在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分布带,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都处于二者之间。
动态性原则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变化有两种可能,朝着完全健康的“理想”端方向变化或完全不健康的“理想”端方向变化。当然,这种动态变化也蕴含着心理健康相对性的成分。青年大学生可塑性强,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是发展中问题,随着时间流逝,在自身及环境因素影响下,带来心理机能的自动恢复和心理素质的健全,其心理健康完全可恢复正常。
层次性原则 :心理健康是有层次之分的,个体随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不同程度积极愉悦的主观感受,其心理健康状态(水平)随之发生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有五大基本层次。最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相对于每一层次的需求,都可能存在心理健康的个体和心理不健康的个体。
主观性原则 :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离开个体本身,正如江光荣教授所说,要从个人内在的角度来看问题,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仅仅从外部环境的适应来判断心理健康。否则,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误认为看见的就是心理不健康。
具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群体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因此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标准,不能过于泛泛而谈,应该进行分门别类的制订。
内外统一性原则 :即是说主观感受与外部适应必须相统一,两者缺一不可。任何只考虑主观感受或只注重环境适应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稳定、动态发展的。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适用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有所差异。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不同的适用对象,了解不同种类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概念的内涵、多视角地把握心理健康标准,以及用合适的心理健康标准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标准一:一个条目
该标准指的是心理功能正常。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的人有着“最佳”但不是“十全十美”的心理功能状态。因此,可以认为心理功能正常就是心理健康。要评价一个人心理功能是否正常,主要看其是否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反映和被反映遵循同一的原则,即同一性原则 。当人认识客观事物时,其反映得到的东西必须与被反映的客体本身相同。例如,当手中的钢笔成为认知对象时,大脑中反映得到的东西必须是眼前的这支笔,而不是其他笔或别的东西。如果违反了同一性原则,生活中就可能会出现“指鹿为马”的现象。如果当事者的认知违反了同一性原则,可以初步判断其认知功能出现了问题,如果进一步考查发现经常违反同一性原则,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其心理功能偏离正常,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
知情意协调一致原则,即一致性原则 。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即知情意。心理功能正常的人其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过程(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一个人喜欢一个人、憎恶一个人属于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情感阶段的心理过程,它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只有在对一个人或别的对象有了一定认知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之喜欢或憎恶,即产生正常的情绪情感,否则就可能是不正常表现,违背了知情意协调一致的原则,其心理功能有问题或有问题之嫌。一个人执着于工作或事业,体现强烈的意志力,常常是对其工作活动或事业本身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之所以有积极情感,很大程度上跟其对工作或事业之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认识是理性的、深刻而彻底的,体现出知情意的协调一致。
个性相对稳定原则 。心理功能正常的人,其个性是相对稳定的。比方说,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如果发现其逢人便有说不完的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反常态,与其平时特质性的表现相违背甚至大相径庭,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并用有效方式帮助他。因为其表现跟自身性格(或个性)之间的这种反差说明其心理功能可能破裂或受到影响,需要同学、教师及有关方面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从心理健康评价的方法来看,可以根据以上三个原则作为标准或尺度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三个原则总体上得到满足,则可以初步判断当事人的心理功能正常,心理状况健康。
(2)标准二:二个条目
该标准包括两个条目:个体内心有安定(安全)平和愉悦的主观感受,对外部环境能够适应,即主观感受与外部环境适应相统一。心理健康的人内心安定平和、愉悦畅快,有着这样的主观感受。同时,心理健康的人对所处外部环境是适应的,能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作出合理的反应,即适应环境。内外两个方面都符合,才谈得上心理健康,仅仅自我感觉良好而外部环境不适应,或仅仅外部环境能适应而内心世界却痛苦难受,随时波涛翻滚,都算不上心理健康,必须要两个方面兼备统一。
因此,从方法上来说,要粗略评价一个人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如果绝大多数时候这两个方面都得到满足,就可以判定其心理健康。
(3)标准三:三个条目
该标准包括三个条目,即内心有安定平和愉悦的主观感受,对所处环境能适应,以及能力所能及地开发潜能、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是内心有着安定(安全)愉悦的主观感受,对所处外部环境能够适应,同时还能力所能及地开发自身心理潜能、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按照这种标准,要评估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就需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如果这三个方面总体上得到满足,那么就是心理健康的,当然,这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否则,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
(4)标准四:四个条目
该标准的四个条目是:智力(IQ)正常、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对自己能作出恰当的评价、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北京林业大学韩旭与刘强合著的论文《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中,我国学者季浏研究认为心理健康至少包含以上四个方面。因此,从该标准来讲,评价个体心理健康与否应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估。若四个方面条件都总体满足,说明被考察对象是心理健康的;否则可能存在心理不健康或更严重的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考察与诊断。
要能较为准确地对自己或他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需要对本标准的四个条件有正确的理解。不同个体其智商可能存在差异,智商在90~129之间为智力正常,70以下为智力落后,130以上为智力超常。每个个体的情绪都不可能绝对稳定或处于积极良好状态,但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具有适应的情绪调节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恰当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心理健康的人能处理好跟自己之间的关系,也能处理好跟他人之间的关系,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5)标准五:五个条目
该标准一共有5个条目,15个评价要素。认识自我、感受安全(自我意识),含3个评价要素:自我认知(能恰当评价自己,有一定自尊心和自信心);自我接纳(能体验到自我存在价值,接受自己);安全感(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等有基本的安全感)。自我学习、生活自立(基本能力),含3个评价要素:学习能力(具有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生活能力(能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获得的知识、能力或技能解决常见的问题)。情绪稳定、反应适度(情绪健康),含3个评价要素:情绪稳定(能保持情绪基本稳定);情绪积极(能保持以积极情绪为主导的情绪状态);情绪控制(能调控自己情绪的变化)。人际和谐、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含3个评价要素: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处理并保持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人际满足(能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正常的情绪情感,获得满足感);接纳他人(能接纳他人及交往中的问题)。适应环境、应对挫折(环境适应),含3个评价要素:保持与现实环境接触;面对、接受并积极应对现实;正确面对与克服困难、挫折。
蔡焯基、马辛等专家研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是综合考虑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建立的,从“和谐”的视角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前三条归为自我和谐,第四条为人际和谐,第五条为社会心理和谐。
(6)标准六:六个条目
本标准主要针对我国大学生,包括六个条目:有幸福体验的主观感受(少痛苦多,乐观面对现实,正确看待环境多体验幸福快乐)、人际关系和谐(有建设性的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乐学(自觉主动学习,不视学习为负担)、能调控情绪(自觉主动调控情绪,让情绪稳定)、有合理的人生发展目标(找准人生方向、做好人生规划、把握人生)、勇于挑战困难(勇于接受学习生活挑战,面对打击能冷静处理,积极应对)。这一标准是程科、黄希庭在健全人格取向下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予以探索得出的。根据本标准的六个条件,要初步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若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个体总体符合这六个维度(条件),就可初步判定其心理健康;否则,心理健康不良或存在问题,需进一步考察。
(7)标准七:七个条目
本标准七个条目是指: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其适用对象主要是我国大学生,它是由樊富珉教授主持研究得出的。
按照本标准七个维度指标,在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如果被评价对象在七个方面都总体符合,就可初步判定其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朋友自己来讲,对照本标准若发现自己在七个方面都符合,就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
(8)标准八:八个条目
本标准的八个条目具体内容包括: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能正确反映事物;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相适应;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不背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要求得到满足;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本标准由王效道(1990年)提出,他经研究认为正常心理应符合以上八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他还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道德愉快甚至道德痛苦七个方面加以评量。若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体符合以上八个方面标准条件,即可判定其心理健康。
(9)标准九:九个条目
本标准由姚本先提出,他经系统研究认为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智力水平正常 :它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智商在90至129之间为智力正常。
自我意识正确 :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
人际关系和谐 :它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相互接纳、尊重,对人情感真诚、善良,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集体,乐于奉献。
生活平衡积极 :心理健康的人既努力工作,也懂得享受生活,能保持工作、学习与休闲生活之间的平衡,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信念与行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协调一致。
情绪乐观向上 :心理健康的人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更多保持满意的良好心境,其积极的情绪状态占优势。
意志行为健全 :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一个人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人格统一完整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要素是具有一定联系和关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否则,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心身特征一致 :一个人在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会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即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其心理特点符合其年龄特征,就是其身心特征一致的表现。这是评价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要考察的一个条件。
(10)标准十:十个条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研究提出了有别于其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它涵盖十个维度(条件):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价自己的能力;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集体要求或允许的前提下,能做较好而有限的个性发挥。个体在用这一标准进行心理健康评价时,就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这十个维度一条一条地进行比对,如果总体满足可初步判定心理健康;否则,需要进一步诊断评估。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从以下八个维度(条目)来考量评价: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新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当掌握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以之为镜映照自己,以之为尺丈量自己,以便自己在符合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打牢民族复兴大业之健康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仅凭感觉。应该根据(被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借助合适的工具,采用相应的方法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察或测量,经过分析后,才能得出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结论。这里所说的工具其实就是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化,当然,与物理学领域测量有形物体的工具不同,心理学领域的测评工具更多是间接反映心理健康状态的。由于其测量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常常是对心理健康标准各个维度(条件)的具体化,根据各维度的内涵特质设计相应的题目组成一组题目,再经过一系列环节程序的标准化,就可得出相应的测量工具,这样的工具被称作量表。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自评法与他评法
按照测评主体来分,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可分为自评法和他评法,对于前者,其测评的对象又是测评的主体,就是自己遵照一定的原则,依据心理健康标准或量表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评价;对于后者,即具备相应条件的施测者(测量主体)采用合适的心理健康标准或测量工具对他人(测评对象、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评价。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将结论向被试合理反馈。
(2)定性评价法与定量评价法
如果以是否使用量表来区分,可分为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前面在介绍心理健康的十种标准的过程中,伴随介绍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情况,针对具体的某一种心理健康标准所涵盖的维度(应满足的条件),结合需测评的对象或我们自己的自身实际一条一条进行比对,如果总体满足或符合,就认为心理是健康的,如果不符合视其具体情绪进一步诊断或作出初步的判定。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定性法,主观成分相对较多,“误差”相对较大。如果用量表测量后进行评价,“精准”度相对较高,“误差”相对较小,比如本节“自我评价”板块中所用的心理健康量表,通过对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每个题目选项或答案数量化计分,最终加出总分,将总分跟相应常模作比对,就能得出相对准确的心理健康评价结论。当然,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
新时代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要成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和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有所“知”,还必须有所“行”,在与客观现实环境交互作用、助人以及专门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适应环境,健全人格,涵养心理品质,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
不管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还是中低水平的心理健康,都需要自信、自我肯定,接纳自己,悦纳自己,处理好跟自己之间的关系。自信就是自己要相信自己,有一种有能力有机会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发展壮大的信念。大学生要在自我肯定中增强自信心,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与思辨层面,还必须由知向行转化过渡,通过行动训练让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说一说】“推销”自己增强自信
一个人要心理健康成长,不仅要处理好跟自己之间的关系,还必须跟他人建立联结。既要不忘老朋友,还要结识新朋友,融入集体与社会,与他人、集体与社会和谐融洽,共同成长发展。人在旅途中,社会性联结要不断扩大,因此免不了要在新的境遇中“推销”自己,在方便他人认识自己的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联结,增强自信。
操作步骤:
(1)组队,二人一组,可随机组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作伙伴。
(2)从座位上起身,相向站立,一人主动说“您好”,同时伸出右手与对方握手,面带微笑,目光注视对方30~50秒钟(不准笑)。
(3)诚恳向对方介绍自己:“我叫_________,我对___________最有把握,我很自信,请支持我”(声音洪亮、目光亲切有神、面带微笑)。
(4)然后交换角色,另一位同学又来“推销”自己。
(5)最后交流并分享感受。
活动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有同学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胆展示自己的时候,其他同学会投去羡慕的目光,并在心中叹息:自己也能这样该多好;每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同学们主动上台回答的时候,许多同学心中都有上台展示的冲动,但是真正能将这种冲动变为现实的只是少数。自信心的养成仅仅停留在想一想或冲动的层面是不够的,必须将自己内心这种正确的冲动与想法转变为行动,挑战自己,克服困难,大胆尝试。
【扫一扫】扫清自信心养成道路上的障碍
有的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给自己留下不少遗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过分考虑参与行动的结果,担忧结果不好“丢人”。这种顾虑是让参与冲动消减的一大障碍。二是对曾经有过的参与行动未仔细反思、体验和感悟。其实,就拿课堂上上台展示自我或众目睽睽下公开发言这样的事,最初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挑战中一定有收获,一定有成长,只是有的人没有去觉察。只要去觉察与坚持这种成长就会越来越明显,这过程中自信心自然得以增强。三是在成长的道路上较少得到外界的肯定、鼓励或更多得到的是批评和否定。我们要改变外界有时很难,很多时候无法保证他人一定肯定、支持并鼓励自己。那怎么办?不能“支配”他人,但我们可以支配自己,自己肯定自己、鼓励自己。
操作步骤:
(1)清理出自己没有将“心动”变为“行动”,信心不足失去锻炼展示机会的“拦路虎”: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呼吸放松法清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我对质法清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我暗示法清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健康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使你感到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亚当斯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无疑面临着学业、择业、事业等多方面压力的挑战。在新的挑战面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认为自己身体“棒棒”的,又没有心理“毛病”,没必要学习心理健康课程。这种现象是极端有害的,因为它反映出有的大学生对健康概念并未真正理解。
健康是一个复合概念,它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其他三个方面。只有既身体健康,又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因此仅仅身体没病、自我感觉身体“棒”的人,不能说就一定是健康的人,因为这最多代表身体健康,不能代表在心理、道德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一定健康。当然,有时人们常常又把健康说成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把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两个方面归到心理健康门下去了。新时代大学生要革新健康理念,走出以往身体健康即整体健康的片面观念,自觉确立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健康和谐统一的整体健康观。
【练一练】身体需要常锻炼
尽管身体健康不能代表整体健康,但是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整体健康。因为人的身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身体健康的人其身体器官组织、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良好,这是人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生理物质基础,否则,将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状态,影响整体健康质量。因此要成为真正健康的有用人才,拥有整体健康的资本,锻炼好身体,让自己身体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操作步骤:
(1)运动锻炼审视:自进入高一级学校以来,平均每天的身体锻炼时间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动锻炼约定:将身体锻炼纳入学习生活整体安排,编制身体锻炼周计划卡,与自己或同学达成一定约定。
说明:执行效果自评满分为10分,意味着约定的运动计划落实执行良好,运动方法科学,感受良好。
(1)临近毕业的小单(化名)执意离校回家并放弃学业,请你结合小单的实际从心理健康成长的视角帮助他。
小单,某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前3个月发生了一件事。一天,在学生公寓楼层走道上行进时,他向后转身击打了身后的同学(该楼层楼长),身后的同学也迅速做出了反应,矛盾升级。很快该校保卫科科长介入了调查。下面是科长向小单调查了解情况的对话:
科长:你为什么打人?
小单:他(楼长)偷袭我。
科长:他有没有侵犯你?怎么说他偷袭了你呢?
小单:我是说他要偷袭我?
扫一扫
练习巩固
科长:你又怎么知道他要偷袭你呢?
小单:我在公寓楼道往前走,他尾随在后面。
科长:你怎么知道他尾随在后面呢?
小单:我听见了他尾随跟踪我的脚步声。
科长:即便他尾随在你后面,就一定要偷袭你、加害你吗?
小单:他分明就是想偷袭我,我打他是为了保护自己。
科长:……(后面对话省略)
之后,心理咨询师也主动走近小单,力图帮助他,但小单“阻抗”很强。心理咨询师初步了解到小单内心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小单不听人们的劝导,执意放弃学业,将所有生活学习用品用黑色塑料口袋装好后戴着深色墨镜离校回家了。半年后又给辅导员来电询问能不能毕业……很是后悔!
(2)小妒(化名)是一名某高等职业学校的女生,她想要从室友小勤的助学金中分一杯“羹”,这引起了室友之间的不和谐。请你对小妒提供帮助,以便其心理健康成长。
小妒聪明机智,家庭条件较好,但学习不够用心;而她的室友小勤家庭经济条件很困难,但学习很努力,期末时按助学金评比条件成功获得了助学金。小妒自从小勤获得了助学金后,心里感觉不是滋味,于是在其他室友面前开始表达不满和抱怨,并且还在晚上睡觉前故意挑起“助学金”这一敏感话题,试图让室友们纷纷把矛头指向小勤,最后小妒提议:在学校兑现了小勤的助学金后,室友们每个人都应该分享一份。小勤对小妒和室友们的做法感到非常困惑和不解,她本来应该得到鼓励和祝贺,却遭到了冷嘲热讽。更为糟糕的是,她还要被迫容忍室友们强行分粥的行为,这让她感到心烦意乱。
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层级水平,心理潜能的开发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体现。请阅读并领悟侯晶晶博士的感人事迹材料,从其潜能开发和成功人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视角去审视,能得到什么样的心灵感悟?
1.心灵碰撞:交流分享对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等内容的学习成果。2.知行合一:编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行动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