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儿童器官移植及移植护理学现状和发展

器官移植、微创手术、基因治疗被认为是 20 世纪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为无数患儿带来了“第二次生命”,推动人类医学发展,被誉为“医学之巅”。人体器官移植是指摘取人体器官捐献人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或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将其植入接受人身体,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过程。器官移植是多种器官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近远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儿童器官移植是当前医疗实践中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我国儿童器官移植起步较晚,移植数量较少,但随着移植技术的逐步成熟,我国儿童器官移植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0)》显示,全球每年大概有 200 万人需要器官移植,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为 1 ∶ 20~1 ∶ 30。其中,中国每年约有 1 500 名青少年、儿童接受器官移植手术而重获新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亲属活体供肝移植技术的开展,特别是儿童逝世后捐献器官数量逐渐增加,我国儿童器官移植取得快速发展。我国每年实施儿童肝移植逾千例,居全球首位;每年实施儿童肾移植近 400例,位居全球第二;儿童心脏移植和肺移植也取得显著进步。

我国开展的儿童器官移植主要为肝脏、肾脏和心脏移植,随着移植技术的逐步成熟,能够规范化开展儿童器官移植的移植中心数量逐年增加,术后的存活率也不断提高。然而,目前供体器官的短缺仍然是影响儿童器官移植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每年因无法等到合适供体器官而死亡的儿童超过 30%,远远高于成年患者。因此,儿童器官捐献协调、科学获取以及器官分配政策有效合理地实施,对挽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儿童的生命尤为重要。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项目,儿童供体器官优先分配给儿童的国家政策的执行,以及“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的启动,已逐步帮助患儿在器官分配中获得更多益处。

另外,儿童器官移植伦理审核的不断规范,人们对器官移植伦理的认知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患儿家庭对儿童器官移植治疗手段的认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成熟也使更多的患儿有机会接受器官移植治疗,儿童器官移植事业将迎来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临床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变化,移植护理学得到相应快速的发展。移植护理学是临床器官移植与护理学专业结合的学科,是移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移植的护理质量关系到移植手术的成败,与移植患儿术后的恢复、并发症、生存质量、生存时间等密切相关。器官移植护理学将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程序贯穿整个移植过程。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医疗卫生工作从原来的生物医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医学和心理医学的广阔领域。护理工作也从原来的以疾病护理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发展到以整体的人的健康照顾为中心的现代护理。同时,临床器官移植的复杂性也要求临床护理实践按照整体护理观,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给予护理干预。

移植护理工作需要移植护士和移植协调员参与。移植护士不仅需要具备贯穿护理程序(评估、诊断、预期目标、计划、实施、评价)的评判性思维,而且要求在护理质量、继续教育、技术指导、护患沟通、职业道德、科研成果运用等方面具有更高、更强的专业能力。由于移植技术和管理的复杂性,移植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移植团队与移植团队之间、移植团队与其他领域专家之间的协调工作由新兴部门——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OPO)统一管理。我国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处于探索阶段,临床护理协调员主要指担任或者兼任移植协调工作的移植专科的注册护士。

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整体护理观的形成,促使移植护理学的发展将循证护理融入现代护理发展趋势,使传统的经验主义护理模式向以循证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循证护理要求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技能,还促进护士将科学的证据和临床经验、患儿需求相结合,保证护理工作在严谨、科学的轨道上运转。器官移植技术虽然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是在整个移植过程的护理工作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亟需提升护理人员的专科素养和循证思维能力,以实现器官移植的精准化和个性化护理。

(蔡 莹 崔 璀) dIYKFag/JBMPF89DdADk4cSQQUb6bNXwb4MN2vzGnIvOJjhiRi0+sXD6KIayMZ7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