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不少孩子厌学,对所学的学科兴趣也不大,只是为了完成学业,为了考试分数,为了能够考进好的学校。教育的功利化让教育变了味,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总能感觉到在压力下的一种无奈。一些孩子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热爱学习,能感受到他们在分数的驱使下的一种挣扎。患抑郁症的孩子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看了真让人心疼,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其实孔老夫子讲得很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本身虽然比较辛苦,但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孩子们在学习中应该有的这种精神上的愉悦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究竟是为了分数和升学,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成人?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分数和升学,那就有数不清的卷子和考试;如果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成人,那就应该有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说:“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让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于老师也说,“教育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完成’。这不仅是生理上的完成,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精神上的完成。”无论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还是人民教育家,无不把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康成熟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初心,如果我们淡忘了教育的初心,教育一定会跑偏。
我教语文,希望学生语文学得好,但从不追求孩子的分数考多高,我关心的是学生是不是喜欢语文,是不是喜欢看书,是不是愿意写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是不是在看书听课学习中得到思想的领悟和人生的启迪。只要我们引导孩子喜欢语文课,喜欢看书,喜欢讨论,喜欢写作,他们一定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定会学得不错;而且,我认为分数高低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成长,有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有进步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都是优秀的学生。
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语文课呢?有时候这并不是靠过多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走进作品,让他们与作品里的人物、事件声息相通,在对作品的文字欣赏和揣摩中,在对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的分析中感悟社会生活,领悟人生哲理。这样的语文教学没有学生不喜欢的。
我在教学中就非常喜欢让学生来排练一些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体验,有感悟,这个比教师讲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要有意思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记得有一次教《茶馆》,我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很愿意尝试演秦二爷、常四爷和王利发,对其他角色也愿意来参与,角色分配到最后,就是那个原先在宫里做太监的庞老爷没有学生愿意演。怎么办呢?
其实无论演什么角色,都是为学习,为表演,为艺术,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忌讳演太监。这个很好理解,本来就是个反面角色,孩子们不喜欢演,更何况是个太监,那个嗓音,那个阴阳怪气的声调是不太好演的。要打破学生这种思想上的顾虑,靠启发是不够的,要靠教师自己身先士卒,做表率做榜样了。于是我和学生们讲:“其他角色你们演,许老师来演太监。”学生们不可置信地看着我,估计他们想不到,我还是敢演太监的!
第一遍分角色朗读完成以后,学生们都激动地鼓掌,我知道这个掌声多半是给我的,因为我模仿《茶馆》电影里那个太监的声音模仿得很像。他们一方面是佩服许老师的勇气,也是赞赏我的演技了。
“别忙着鼓掌,我们第一遍都演得很好,我们换一批同学再来演第二遍,希望这一遍,太监由某个同学来演,而不是许老师。”我抓紧机会激发学生的勇气。
同学们面面相觑。我也看着全班,耐心地等待着这位勇敢的学生。不一会儿,终于有个男同学举手了,“许老师,太监我来演吧!”
我们师范学校班级里大多数是女同学,男同学本来就少。愿意来演太监,这个男同学是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的,是不容易的,首先,这份勇气就非常值得赞赏!
“好,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给他鼓励,希望他能演好!”我带头热烈鼓掌,全班也跟着为他鼓掌。
有了第一遍打基础,第二遍分角色朗读,学生们更放得开,敢于表演了,所以比第一遍更加成功。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演太监的同学,演得比我还好,那两句“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真是演得惟妙惟肖,简直和电影里的演员演得一模一样了。可见这位同学在我们第一遍演的时候,是非常细心地揣摩过这个角色的。他也有点表演的小天赋。当我们第二遍分角色朗读演完以后,班级里的掌声更响了,学生们都非常兴奋,非常激动,都想象不到这个男同学竟然表演得这么好。
我表扬了第二组的同学,尤其赞扬了这个演太监庞老爷的男同学,赞赏他勇气可嘉,也赞赏他演得用心。
这堂课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当天的学习当中,通过表演更好地理解了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