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懒残和尚
在烟霞峰上放歌

◎ 廖和平

一位充满传奇的僧人

“登临许作烟霞伴,高在方袍间幅巾。”唐代皎然曾这样说道。

《湖南通志》云:“烟霞远望,浮动可爱。”南岳烟霞峰位于南天门西,海拔1184米。于众峰中突起耸立,即使是晴天,峰上也会烟霞云雾缭绕,故名烟霞峰。峰南属南岳镇,是衡山核心景区,文化灿烂,人声鼎沸,记述颇多;峰北属寿岳乡,基本处于原生态,人迹罕至,山花娇艳。

烟霞峰(图中①为懒残岩,②为唐代大明寺遗址)

唐天宝年间(742—756),一位禅僧从中岳嵩山来到南岳衡山。他是门徒万人之多的普寂禅师24位法嗣弟子之一,法号叫明瓒,绰号叫“懒残”或“懒瓒”。《宋高僧传》《佛祖统记》和《南岳总胜集》都载有他的事迹。

《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南岳山明瓒传》记载:

释明瓒者,未知氏族生缘。初游方诣嵩山,普寂盛行禅法,瓒往从焉。然则默证寂之心契,人罕推重。寻于衡岩闲居,众僧营作,我则晏如,纵被诋诃,殊无愧耻,时目之“懒瓒”也。一说伊僧差越等夷,或随众斋飡,或以瓦釜煮土而食,云是弥陀佛应身,未知何证验之?一云好食僧之残食,故残也。

《祖堂集》卷三载:“五祖忍大师下傍出一枝:神秀和尚、老安和尚、道明和尚。神秀下普寂,神秀下懒瓒和尚,在南岳。”

《甘泽谣》“懒残”条载:“懒残者,唐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

中山沟懒残岩遗迹

《石头希迁传》中云:“(南)岳中有固、(明)瓒、(怀)让三禅师,皆出曹溪门下。”

宋代陈田夫《南岳总胜集》云:

高僧懒残者,唐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食退,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

懒残白天干活,晚上在牛棚安宿,与牛为伍,寒冬睡在灶堂旁打呼噜,行为颇为出格。为表心境,曾歌曰:“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

他走遍了烟霞峰,在前后峰腰各找到一个禅修的天然岩洞,后人称之为“懒残岩”。山后的“懒残岩”位于中山沟,前方开阔,后山风光净收眼底。格局奇伟,意境清净。洞内面积约40平方米,一块巨石依托山体形成岩洞,既能庇风雨,又能避虎豹。洞外有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平整之地。据传,懒残每年种365蔸芋头,日食一蔸,用干柴树叶或干牛粪煨着吃,间或也摘些野果野菜充饥。他常年在岩洞里打坐、念经,木鱼声清脆洪亮,十里之外都能听到。据说,常年有山里的豹子、山龟来此听经,久久徘徊,不肯离去。

懒残和尚偶尔到附近的大明禅寺(位于中山沟,唐惠开禅师建于764年)挂单,与僧众一起修行劳作,劳作时表面上看起来悠闲懒散,人称“懒瓒”,事实上效率很高。他从不贪口福,经常吃别人的残羹剩饭,绰号“懒残”。他听后哂笑而已,满不在乎。

懒残和尚在南岳留下的故事

一是“懒残煨芋”。晚唐传奇小说《甘泽谣》中,曾描绘邺侯李泌在深夜聆听懒残和尚梵唱的故事。

当时,深受肃宗信任的李泌因避朝中倾轧之祸,隐居南岳读书。见了懒残与众不同的行为举止后,李泌暗道:“师父唱经的声音,先凄惋后喜悦,一定是被贬谪的仙人!”

有天夜深,李泌去拜见懒残。懒残对空吐着唾沫大呼:“你是想害我呀!”李泌更恭敬有加,再三作揖不止。和尚不理会,继续从牛粪火堆扒出一只芋头,皮也不剥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过了好一阵才要李泌坐下,之后就发生了前文提及的“食芋领相”故事。

二是“懒残去石”。有一年,衡州刺史准备上山祭拜岳神祠,命人在山上修了一条磴道。没料到,半夜忽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山体崩塌,磴道被一块巨石拦住。修磴道的民工牵来十头牛,意图将巨石拉走,但没有成功;又以上百人喊着号子一起推,巨石还是纹丝不动。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懒残和尚出现了。他笑嘻嘻地说:“哪里用得着这么啰嗦,看我来把他移走。”众人哈哈大笑,没人相信他会有这样的本事。

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懒残和尚跳到巨石上,用脚踩石头,石头便开始旋转起来,继而盘旋而下,声若雷震。不一会儿,道路就畅通了。众人目瞪口呆,懒残和尚声名大噪,一郡上下都尊他为“至圣”,当地太守更是将他奉若神明。

三是“懒残辞诏”。圆悟克勤的《碧岩录·卷四》记载了这个故事:

懒瓒和尚隐居衡山石室中。唐德宗闻其名,遣使召之。使者至其室宣言:“天子有诏,尊者当起谢恩。”瓒方拨牛粪火,寻煨芋而食,寒涕垂颐,未尝答。使者笑曰:“且劝尊者拭涕。”瓒曰:“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耶?”竟不起。使回奏,德宗甚钦叹之。

懒残和尚为让使者回京复命,写了《辞召诗》:

三十年来独掩关,

使符哪得到青山?

休将琐末人间事,

换我一生林下闲。

别人认为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却淡然拒之。据说,懒残和尚还留下一首诗《天子不如我》:

深夜一炉火,浑家围奕坐。

煨的芋头熟,天子不如我。

《石门文字禅·卷六·次韵游衡岳》云:“拭涕师懒瓒,多事笑昙始。”宋代慧洪觉范禅师特作《题懒残画像赞》诗云:

粪火但知黄独美,

银钩那识紫泥新。

尚无心绪收寒涕,

岂有工夫对俗人?

四是“懒残驱虎”。说的是烟霞峰大明寺(一说是衡岳寺)外来了一群老虎,吼叫不断。众僧吓得不敢作声,懒残和尚笑说,拿根竹棍给我,把它们赶走。众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他手持竹棍,开门出寺,虎叫得更响。懒残和尚满脸笑容,念念有词。一只白额大虎摇头摆尾到他跟前,用鼻闻闻,用舌舔舔脚,然后张开大嘴,将他拦腰衔起,翻山越岭而去。其他老虎也尾随离开。自此衡山很长时间不见虎迹。懒残和尚的生死去向,无从知晓。

清代李元度《懒残岩》诗有“临去残骸任虎餐,神僧游戏混尘寰” 句,说是懒残被虎吃掉了。

懒残和尚以这种方式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或是另寻他处修行,或是业已得道成佛。后人在集贤峰下用乱石垒其墓,筑有“仙残坟”,朝廷赐谥他为“大明禅师”。

烟霞峰上作《乐道歌》

佛家一偈子,能消万古愁!

懒残和尚喜好吟诵佛曲和自己编创的偈子。其在烟霞峰上所作的《乐道歌》,被称作《懒残和尚歌》,充满哲理,被后世奉为参禅悟道的指南:

其一

兀然无事无改换,

无事何须论一段。

真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

过去已过去,未来何用算。

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

向外觅功夫,总是痴顽汉。

粮不畜一粒,逢饭但知食。

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

其二

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

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眠。

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

要去如是去,要住如是住。

身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

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

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

其三

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移动,个中难改变。

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

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

其四

种种劳筋骨,不如林间睡兀兀。

举头见日高,乞饭从头喂。

将功用功,展转冥朦。

取则不得,不取自通。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

巧说不得,只用心传。

更有一语,无过直与。

细如毫末,大无方所。

本自圆成,不劳机杼。

其五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长流。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须何忧?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北宋黄庭坚行书《懒残和尚歌》之一

懒残在烟霞峰上所作的《乐道歌》,意境深邃悠远,展现了一个追求真我、无事逍遥的禅者形象,揭示了生死即涅槃、彼岸即此岸的禅学真谛,充分流露出懒残和尚对衡岳山水的热爱之情。特别是“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这段,表明他厌倦红尘中的世事纷乱如麻,不如在烟霞峰的青山绿水、天地悠然之间过宁静清幽的生活。

言为心声,一切唯心造。我们可以在《乐道歌》里找到他那奇特怪异之修为的答案。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是懒残和尚的“铁杆粉丝”。其行书《懒残和尚歌》卷,黄宋笺,纵26厘米,横419.4厘米,连款共七十行,每行六字,共四百十一字。

懒残和尚的故事流传了1200余年,在佛教界、史界、文学艺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烟霞峰因高僧懒残的存在而变得更加高大巍峨。

一直以来,懒残和尚的去向成谜,但后人怀念他的诗作不少。

例如宋代苏轼《次韵毛滂法曹感雨》写道:“他年记此味,芋火对懒残。”

苏轼还作《除夕·访子野食烧芋》道:“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宋代范成大《题查山林氏庵》写道:“山僧见客如枯木,疑是懒残南岳师。”

宋代杨万里《秋凉晚酌》写道:“寄老山林度懒残,新秋又是一年年。”

斗转星移,懒残和尚和他的事迹成为今天南岳灿烂的文化旅游资源。 bpqPpN20vGgmBpYHUYfYLGbMQ0WryTm27FI6cyBzXBt34ccC6JUaHzjUD1jPrFc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