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泌
隐居南岳十二年的大唐宰相

◎ 廖和平

三万轴书卷无存,

入室追思名宰相;

九千丈云山不改,

凭栏细认古烟霞。

南岳烟霞峰邺侯书院门柱上的这副对联,抚今追昔,思古怀人,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其主人公就是曾隐居南岳十二年的唐代宰相李泌。

李泌(722—789),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和隐士。他历任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朝臣,被授予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787年6月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封邺县侯,数次为朝局出谋划策,为大唐王朝“延续性命”。有意思的是,他还数度隐入深山,寻仙问道,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山中宰相”。时人曰:“衣黄者圣人(皇上),衣白者山人(李泌)也。”

衡阳大思想家王夫之评价他说:“邺侯以三世元老,定危亡而调护元良,德望既重,其识量弘远,远于世变,审于君心之偏蔽,有微言,有大义,有曲中之权,若此者皆敬舆之所未逮也。”

李泌少时以“神童”之称而远近闻名,唐玄宗颇为好奇,把他招来当面考考。考官正是名相张说,他以棋局出题“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要小李泌解释其中的哲理。只有七岁的李泌随口即答:“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小小年纪,却领悟了人生的奥义,足见慧根深种,令张说佩服不已。唐玄宗啧啧称奇,后来把他召为翰林待诏,作为太子李亨身边的东宫属官。不久,他为避杨国忠的祸害,“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在嵩山、华山等地隐居,仰慕神仙不死之术。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即位,召回李泌,事无大小,皆对他言听计从。李泌“权逾宰相”,也屡立大功。然而,李泌却拒绝接受任何官职,在朝廷收复长安、洛阳后,他感觉到权宦李辅国的嫉恨和久处权力中心的危险,提出要到南岳衡山隐居。唐肃宗再三挽留,李泌说:“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亦太奇,请陛下听臣去,免臣于死。”

757年,他来到心心念念的南岳衡山,在此蛰居读书,寻仙问道。其间,他为朝廷返京一次,旋即还山,在南岳前后隐居了十二个年头。

李泌手书“极高明”石刻

李泌是南岳第一个钦赐的隐士。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了读书堂——“端居室”。李泌游走于儒释道之间,随著名道士张太虚学习道教秘文,又与懒残和尚、希操等高僧交往,题“极高明”于般若寺(福严寺)后的高明台上,以铭心迹。“极高明”语出儒家经典《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即君子要致力于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途径。这和后来寺中僧人在高明台所作冠联“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之义异曲同工:佛法庄严高明,佛性本在自心,不外他求。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

李泌虽好佛道,但他并不迷信天命。他在南岳静心养性,写下了《养和篇》和《明心论》,认为“道融于心,心融于道,性主命从,性命双修”,融佛道于儒学,为自己奇特的人生轨迹作了最好的注解。

张太虚是唐代著名道士,李泌曾拜他为师。这位张太虚也是个“隐者”。唐代宗曾召其入京,张固辞不去,比起李泌,他的理想更为单一,那便是求仙问道。所以李泌随他在南岳不懈地修炼,以求悟解人生“大道”。

李泌隐居南岳期间,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为传奇的是“懒残分芋”的传说。懒残和尚即明瓒禅师。他原是衡岳寺干杂役的和尚,为人处世有些怪癖,夏天睡在牛栏,冬天睡在灶后,终日昏昏欲睡。他每日收食众僧残羹剩饭,久而久之,人称“懒残”。懒残和尚在寺中地位低下,却好读书诵经。他还自编了一首偈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南岳众僧认为此人狂妄不羁,很少有人与他交往。李泌进山后,觉得懒残和尚非同一般,决意要与这位奇僧交个朋友。一天深夜,李泌专程拜会懒残和尚。懒残和尚正在火坑边用干牛粪煨芋头,对来者置之不理。李泌自报姓名后,施以跪拜之礼。懒残和尚视若无人,张嘴吃起刚刚煨好的芋头。吃着吃着,懒残和尚见李泌还在跪拜不起,便招手示意李泌坐下。李泌便席地而坐,懒残和尚顺手把吃剩的芋头分了半截给李泌,并说:“吃我半个煨芋,去领取十年宰相吧。”

这则传说流传甚广。说来也巧,德宗即位后,再召李泌出山为相,果然当了宰相,并封邺侯,于是唐史上就有了这则有名的“食芋领相”的典故。

李泌和懒残和尚处成了朋友,懒残和尚把高僧希操介绍给了他。据记载,曹洞宗祖师药山惟俨便是受具于希操。李泌对希操恭敬有加,两人你常我往,吟诗山林。

据传,李泌还在南岳练就一身轻功。《邺侯外传》:“李泌辟榖,身轻,能行屏风上。每导引,骨节珊然有声,谓之锁子骨。”

唐大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李泌入京,他白衣飘飘,话别衡岳湘水。这一去,李泌献“困蕃之策”,解庙堂之危,力挽狂澜,给江河日下的唐王朝再续生机。如此大功,李泌并不以为意,他低调而淡泊,不求闻达。我们可以从他的《长歌行》里了解他的心境:

天覆吾,地载吾,

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

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

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

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

业就扁舟泛五湖。

以出世之心,建入世之业。李泌佐四朝之君,解社稷累卵之急,屡为奸佞所嫉,却每次都能不伤毫发、全身而退,关键就在于他对名利权势的超脱。

李泌生前所作诗文颇多,惜大多散佚。《新唐书·艺文志》等著录有《李泌集》20卷,今已佚。

这就是他虽然隐居南岳12年,却鲜有关于南岳的诗文出现的原因。

李泌以白云为朋,以山水为友,一眼相中群峰环抱的烟霞峰,并在峰下的兜率寺旁结庐安居。李泌嗜好读书,藏书颇丰。李泌去世后,时任随州刺史的其子李繁在南岳大庙左侧建明道书院(也作明道山房),用以纪念李泌,后改名南岳书院。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书院迁建南岳古镇集贤峰下,更名为邺侯书院。理学家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等曾在此讲学。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修;明初废于兵燹。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太常少卿夏良胜来岳,同翰林院编修张治、衡山县令彭簪议其旧址重建之事,以祀古今留寓南岳之名贤,改称集贤书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邺侯书院移至烟霞峰下李泌隐居之处。现在的邺侯书院在其第三址,系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县绅陈治和集贤书院山长戴心葵等人易地移建于烟霞峰山腰。现存建筑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由宾凤阳撰联,是南岳目前保存最好的书院。

南岳邺侯书院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泌是受南岳衡山滋养的一位古圣先贤。许多名士游历南岳时都对他表示了敬仰之情。唐代韩愈诗谓“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宋代大儒张栻在《自上封下福岩道旁访李邺侯书堂山路榛合不可》诗中云“石壁巉岩路已荒,人言相国旧书堂。临机自古多遗恨,妙策当年取范阳”;宋代诗人、学者陈长方在《李邺侯赞》诗中云“我思古人,心焉密勿。伟兹邺侯,才不世出”;1938年11月,当代大文豪郭沫若作《登衡山邺侯书院》诗云“犹有邺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这些诗句至今仍令人壮志满怀、慷慨激昂! fATLSadYOA7pph873eY+2BUIhLPGq6q03M8KRvMl+o0rqhREyHhQloyZ27KDd5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