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玄宗
盛世中寄望南岳

◎ 廖和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秦朝以降,历史上有数十位皇帝倾情于南岳衡山,或歌咏、或祭祀、或题词、或亲临攀登。综史料所示,历代帝王中最关心和支持南岳的非唐玄宗李隆基莫属。

李隆基(685—762),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祭祀南岳 祈求国泰民安

皇帝祭祀天地又称“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开国大典、继承大统、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山川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时,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五岳位于五方,是江山社稷的象征,代表统治国家的权力,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五岳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祭祀五岳活动为官方祭祀,目的在于祈求社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历代帝王均十分重视。《周礼·大宗伯》即载当时人们“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礼记·王制》又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汉书·郊祀志下》则说皇家对五岳的庙祠制度始于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重修纬书集成·礼含文嘉》言:“天子祭天地宗庙六宗五岳,得其宜则五谷丰,雷雨时至,四夷贡物。” 《隶释》卷二载东汉光和二年(179年)《樊毅修华岳碑》则言:“祭视三公者(即五岳),以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 唐、宋、元、明时期,多位帝王皆有对五岳进行封祀之事。

这一点,唐玄宗无疑是做得最到位、最出色的。《南岳志》载,他先后至少六次派遣大臣到南岳祭祀。

唐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第一次命丞相张九龄祭祀南岳。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敕以“三时不害,百谷用成”,第二次遣尚书左丞相裴辉卿等祭祀南岳。

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第三次以西成(秋季收成)颇熟,令光禄卿嗣郑王希言等祭祀南岳。

唐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第四次以岁丰,遣官祭祀南岳。

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第五次以岁丰,遣官祭祀南岳。

唐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第六次以岁丰,遣官祭祀南岳。

唐玄宗还特地命大臣为南岳制定了《开元礼祭南岳祝文》:“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嗣天子某,谨遣某官某,敢昭告于南岳衡山。维神资养万品,作镇一方,式因夏始,谨以玉币、牲齐、粢盛、庶品朝荐于神。尚享。”

敕建岳庙 弘扬先祖圣德

有“南国小故宫”之称的南岳大庙,集儒释道三家于一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地,又是纪念上古人文始祖之一祝融的道场。

唐玄宗对以祝融为核心的先祖圣德是无比崇敬的。《南岳志》载,他两次“皇封”南岳神。

第一次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封南岳神为南岳真君,敕建“南岳真君祠”。

《文献通考》卷八三《郊社考十六》载,唐开元时,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言:“今五岳神祠是山林之神也,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上奇其说,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这是五岳真君第一次“国封”。玄宗还拨专款,派专人督修南岳庙。

遗憾的是,两年后的开元十五年(727年),南岳庙失火。朝廷再次拨付专款,派专人重修南岳庙,“所司重修之”。

第二次是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诏封南岳神为“司天王”,又拨付专款,派专人修建南岳“司天霍王庙”。

后代皇帝参照唐玄宗的做法,不断加封南岳衡山之神,如宋真宗封南岳神为“司天昭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则加封南岳之神为“司天大化昭圣帝”,同时扩建南岳大庙等等。“南岳圣帝”之名沿袭至今。

方外之交 传颂千古佳话

司马承祯画像

道教一度为唐代国教,玄宗李隆基更崇信道法,与南岳三位高道的交往被传为佳话。他对隐居南岳的道家上清派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号白云先生)及其弟子薛季昌、王仙峤等均极为礼遇,曾呼司马承祯为“道兄”,以薛季昌、王仙峤为天师。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又号白云子,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自小笃学好道,无心仕宦。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司马承祯来南岳衡山,先是住九真观附近白云庵修炼,后来又在祝融峰顶建息庵,法从者甚众。后来司马承祯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曾谒之。

唐开元九年(721年),玄宗亲派其弟承祎迎入宫,命司马承祯校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召司马承祯入宫,按照他的意愿,封南岳神为南岳真君,敕建“南岳真君祠”。

公元735年,司马承祯羽化后,被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正一先生”。玄宗亲自撰写碑文,诏以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又亲自题写观额,复命衡州府铸重四千斤铜钟一口赐观中。唐李冲昭《南岳小录》云:“观后有白云先生药堂。又有一小池,名甘泉。其泉味甘,煎茶似乳,旧日亦有甘泉院。”

薛季昌(?—759),唐河东(今山西省境内)人,是司马承祯的得意弟子,家世皆以官显,原为绵竹县尉,后舍官入道。他酷好山水,尝游青城山,旋至南岳,拜遇正一先生司马承祯为师,获授《玉洞经箓》,研穷真妙,勤而不懈。唐玄宗李隆基曾召其入宫,延问道德,谈极精微,恩宠倍加,封为天师,厚赠金帛。薜季昌将归南岳时,玄宗赋诗《送道士薛季昌归衡山》并序。还山后,薜季昌隐居南岳华盖峰凌虚宫,丹成,忽曰:“祝融今日有天真之会,予被召当往。”他撰《道德玄枢》,集诸家妙注,并撰《元微论》三卷,《大道颂》一卷,传于唐乾元三年(760年)二月初六得道升天。

唐李冲昭《南岳小录》云:“薛天师季昌,本绵州绵竹县尉。在京舍官进道,志操不群。将回南岳,上闻玄宗,玄宗嘉之。亦厚颁金帛。上命笔赋诗送赠,有序”曰:

炼师初解簪裾栖心衡岳。及登道箓,慨然来兹,愿回旧居以守虚白,不违雅志,且重精修。倘遇灵药,尚望时来城阙也。

诗曰:

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

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

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

犹宜传秘诀,来往候仙舆。

此诗一二两句点明了薛季昌道士的身份“修真客”,以及二人即将分别的情境“念旧居”。“将成金阙要,愿奉玉清书”是说薛季昌即将获得成仙的秘诀,并且他愿意把秘诀奉给唐玄宗。“犹期传秘箓,来往候仙舆”是说玄宗非常期待薛季昌能把成仙的秘诀传授刻给他,会时刻等待薛季昌仙舆的到来,把唐玄宗对他的器重和渴望得到成仙秘诀的迫切心情表露无遗。

王仙峤(生卒年不详),是司马承祯的另一得意弟子。承祯逝世后,仙峤抄写薛季昌所注《道德经》进献玄宗,并说司马尊师已仙化,请改其南岳旧居白云庵为观。唐明皇准于其请,亲笔书写“降真观”观额,诏薛季昌为观主。王仙峤后也被诏封为天师。

李隆基于开元中亲笔为南岳九仙宫题额“紫盖峰石坛九仙宫”。所谓“石坛”,是指九仙宫前的一块巨大的花岗石。巨石中腰楷书横刻“九仙飞升之石”六字,遒劲灵动。

司马承祯与薛季昌诸人先住白云观,后住九真观,两观距九仙宫极近。唐明皇准司马承祯弟子王仙峤表奏,改所住的白云观为降真观,亲自篆书题额。玄宗皇帝赐额,又是亲笔书写,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所以九仙宫、九真观、降真观以及这一带地区的招仙宫、中宫、凌虚宫、元阳宫、华盖院等香烟鼎盛,殿阁如云,道徒众集,这段时间堪称南岳道家的全盛时期。

宋代人为了纪念九仙宫石坛和唐明皇赐额,曾赋诗云“一峰鳞次开一观,片石朋来会九仙。宝牌尚记明皇篆,灵台尝闻御史传” ,为九仙宫和九仙石作了历史的见证。

玄宗与南岳道教人物之间的交往,直接地表达了玄宗对南岳衡山的深厚情谊。

“南岳投龙告文”投刺紫盖仙洞

唐玄宗注重道家养生术,曾以“投龙告文”的形式到南岳紫盖仙洞祈求长寿。

位于紫盖峰下“南岳四绝”之一的水帘洞也是道家所谓的“朱陵洞天”。据《一统志》《福地志》记载,水帘洞古名朱陵洞,相传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唐朝人称朱陵洞为“紫盖仙洞”。道家认为它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洞天”即“朱陵太虚小有之天”,简称“朱陵洞天”。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还将此处列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二十二洞真墟福地”。《潜霍类书》说: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来南岳求金简玉书,曾在朱陵洞天举行祭祀典礼。《南岳小录》云:“朱陵洞,即三茅洞天,在九仙宫正西三里,有石岩,下有平石,方二丈,是旧时投金简之所,传云朱陵洞之东门也。”

除上文提到的“封禅”外,许多帝王还有向神灵求愿祈福之举,用的则是一种道教仪式,称为“投龙”。祈愿者将其恳请神灵保佑的心愿刻在一枚铜简上,谓之“金龙”,亦称“投龙简”,然后再派专人将之投放到一些名山大川,以祈上达神灵,谓之“金龙驿传”。

唐玄宗李隆基对南岳衡山情有独钟,钦定南岳衡山为国家“投龙”之地。公元738年,唐玄宗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铜简,祈求自己长生不老。

为此,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道士李亘通于水帘洞石壁题记此事:“羽客下棋处,金龙曳尾处,宝篆浮水处,投金龙玉简处。”

清道光年间,时人在南岳水帘洞下的投龙潭中无意间淘出了这枚铜简,为易大令所得,后被长沙唐荫云收藏。清人陆增祥在《八琼室金石补正》一书中记录了此事,并抄录了简文。同时的汪鋆、稍晚的罗振玉等人的著作均提及此简。一段尘封的往事就此浮出水面。清李元度的《南岳志》记载了此事,并将简上正反两面文字全部录入,玄宗此举始为后人所知。有人在其投龙之处写下一副对联:“北向独不朝,泻千尺银河,溅玉飞珠,相望源头来紫盖;西巡应有恨,弃九重金阙,投龙续命,空寻洞穴向朱陵。”

李元度《南岳志》所载如下:

唐南岳投龙告文:“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诞。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长生之法。谨依上清灵文,投刺紫盖仙洞。位忝君临,不护朝拜。谨令道士孙智凉,赉信简以闻,惟金龙驿传。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

背面则记载了参与其事的其他人员:

内使朝散大夫行内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国张奉国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道士涂处道,判官王赿宾,壬寅八月七日,傔人秦延恩。

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严先生称唐玄宗的这枚“投龙简”为“传世之唯一孤本”,还为其赋诗云:

有唐开元廿六年,六月甲子岁戊寅。明皇时年五十四,两京来往倦风尘。

军国大计委牛李,深居习静好道真。欲求神仙长生术,覆撤甘循汉与秦。

洞天福地遍祠祷,金龙信简空沉沦。侈言贤士野无余,府兵上下停鱼书。

更以蕃将代汉将,畿辅藩篱尽撤除。无愁天子等燕雀,不知宫阙将丘墟。

况复纵情娱声色,绝代佳人倾人国。一朝颦鼓动渔阳,师出有名清君侧。

马嵬玉陨权相诛,持平敢谓罪斯得。履霜坚冰一自来,倦勤误国缘多惑。

简文一百卅七言,视作爰书宁过刻。

唐开元贰拾陆年(738年),这枚铜简从长安出发,一路南行,开始了它漫长的旅行。也是在这一年,在玄宗生日前后,它栖身南岳朱陵洞内,一睡千年。19世纪中叶,它意外醒来,踏上东行路,由衡阳而长沙,先后被不同藏家所拥有,最后流入南京古物保存所。1937年抗战爆发后,它又随着故宫文物辗转西来,“投龙”一般投入安顺华严洞内,从此石沉大海,直至20世纪90世纪才又再次回归公众的视野。

这枚铭刻着玄宗名讳的铜简,彰显了“寿岳衡山”的品牌形象。

唐南岳投龙告文铭文(曾卫国摄) +ceFoHfsfOWvcs6GrB+/dB2y0rnhZlFogi0BUC5YfIg/RrSeOqnVhdbUCi4Sd8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