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宋之问
赖欣衡阳美,持以蠲忧患

◎ 廖和平

宋之问(656—712),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伟仪貌,雄于辩。唐上元二年(675年),不到20岁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仕途,在上官婉儿主持的“诗词大会”上脱颖而出,成为初唐时著名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武则天时,他被敕召入阁,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

宋之问的“朋友圈”可圈可点。据《旧唐书》,宋之问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据《新唐书》,宋之问与陆余庆、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毕构、郭袭微(徵)、司马承祯、释怀一,因不拘世俗礼法,号为“方外十友”。

这两组“十友”中都有宋之问,可见其影响力。

宋之问一度依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其间,他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后张易之被杀,中宗李显复位。宋之问于唐神龙元年(705年)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次年被赦免回京。708年,他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后因得罪太平公主,709年,中宗将其下迁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宋之问在越州期间“颇自力为政”。

唐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宋之问再次被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而《新唐书·宋之问传》载,宋之问两次被贬岭南,第一次是“逃回洛阳”;第二次没能回来,被皇上“赐死桂州”。

由于一些流传的民间故事,宋之问的人品为人诟病。隋唐史学会则研究表明,宋之问并非有才无德的龌龊之人,发表《宋之问:所谓岭南逃归、告密、贪赃受贿,全系虚假》系列研究文章,予以辩解。

不管后人怎么评说,宋之问对诗歌的贡献是卓越的。他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

宋之问曾三次到达衡阳,认为衡阳是个可以忘掉忧愁的地方。

唐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第一次被贬岭南。

据尚永亮先生考证,宋之问此次奔赴泷州贬所的路径大致是:自洛阳南行,经黄梅(今湖北黄梅)、洪府(今江西南昌),溯赣水、度大庾岭,经始兴(今广东韶关)、端州(今广东肇庆),沿泷江到达泷州官邸。由此可知,宋之问第一次赴岭南是未经过衡阳的。

但是,唐神龙二年(706年)春夏之交,宋之问遇赦北归时,却是从衡湘地区返回京城的。从其《初承恩旨言放归舟》《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渡汉江》等纪行诗可知,他这次北归回朝路线是沿西江、桂江北上,泊永州,过湘水,经衡阳衡山,入荆楚,渡汉江,再回到长安的。从泷州出发时,他作《初承恩旨言放归舟》诗云:

一朝承凯泽,万里别荒陬。

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

泪迎今日喜,梦换昨宵愁。

自向归魂说,炎方不可留。

“承恩旨”“承凯泽”,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屈辱被贬,一朝承恩遇赦,心情非常激动,北归之途也就显得异常轻快。

到了衡阳地界,宋之问更是豁然开朗,其在《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诗中云:

浮湘沿迅湍,逗浦凝远盼。

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赤岸杂云霞,绿竹缘溪涧。

向背群山转,应接良景晏。

沓障连夜猿,平沙覆阳雁。

纷吾望阙客,归桡速已惯。

中道方溯洄,迟念自兹撰。

赖欣衡阳美,持以蠲忧患。

湘源可能指湘水之源。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当时衡山属潭州管辖。

美丽的心情催生美丽的诗句:“赖欣衡阳美,持以蠲忧患”。诗中对衡阳境内湘江河段时而急湍飞流,时而江阔水漫的壮美景色和两岸秀美的山峰云霞等作了形象的刻画,最终宋之问将其归结为“衡阳美”,并认为依靠这种美,可以忘忧去愁。由此这首诗将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颇具艺术魅力。

“纷吾望阙客,归桡速已惯”,轻松愉悦的心情一直伴随着宋之问北归的旅途。

据尚永亮先生等考证,公元710年秋,宋之问第二次被贬岭南钦州(今广西钦州)时,则是由中原直经荆楚、湖湘、衡阳、永州到达广西的。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在南行途中,宋之问再次途经南岳衡山,但心情是复杂痛苦的。他在《晚泊湘江》诗中云: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五岭的客人是恓惶的,三湘的颜色是憔悴的,宋之问借指自己的心境悲凉。在诗里,宋之问极力渲染自己流贬岭南、去国怀乡的苦痛。“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方位的背离延伸了岭南与朝廷的距离,更加突出了他的思乡情怀。

宋之问与禅宗南、北二宗祖师均有交往。“能禅师”就是大名鼎鼎的禅宗六祖慧能。据刘振娅先生考证,宋之问此行先由湖南径直入桂,在桂州逗留了一年多,这期间有一趟短暂的出行,取道衡阳至韶州至广州。他慕名到曹溪拜谒慧能,执弟子礼,作《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诗云:

谪居窜炎壑,孤帆淼不系。

别家万里馀,流目三春际。

猿啼山馆晓,虹饮江皋霁。

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囷闭。

岭嶂穷攀越,风涛极沿济。

吾师在韶阳,欣此得躬诣。

洗虑宾空寂,焚香结精誓。

愿以有漏躯,聿薰无生慧。

物用益冲旷,心源日闲细。

伊我获此途,游道回晚计。

宗师信舍法,摈落文史艺。

坐禅罗浮中,寻异穷海裔。

何辞御魑魅,自可乘炎疠。

回首望旧乡,云林浩亏蔽。

不作离别苦,归期多年岁。

这首“谒能禅师”的诗,是一篇罕见的、由著名文人所作的有关禅宗六祖大师住世时的长诗,是研究六祖大师的珍贵文献之一。

慧能云:“烦恼是菩提。”宋之问身处岭南,分分秒秒都在思念家乡和亲人、故交。他站在桂林逍遥楼上北望,把满腹心事寄托在“衡阳雁”上,希望“鸿雁传书”带来赦免北归的好消息。他在《登逍遥楼》诗中云:

逍遥楼上望乡关,

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

无因雁足系书还。

逍遥楼遗址在今桂林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诗以起句“望乡关”确立主题。颌句中,宋之问在若即若离之间回扣主题,言出心声。桂林以北的南岳衡山有回雁峰,传说雁南飞至此而止。诗用此典,不但十分典雅,使转句有所依附,而且寓意深邃。

宋之问再三对衡阳表达敬意,可惜没有登上南岳衡山。他对衡山的总体印象是“表里见衡山”“衡峰石囷闭”。

当宋之问还在揣着朝廷的诏令在广西地界思念故土的时候,712年8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他被赐死。从此,一代文豪结束了他人生的旅程。 gEF15zHau4E6NXMNoeKOrC88mj+bp8pspM3E5JbcZoli3W6GgAP1ZsleCqSowL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