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心源开宝藏,
隐显灵通现真相。
独行独坐常巍巍,
百亿化身无数量。
纵令逼塞满虚空,
看时不见微尘相。
可笑物兮无比况,
口吐明珠光晃晃。
寻常见说不思议,
一语标名言下当。
这是“天台宗三祖”、南岳佛教开山祖师慧思大师的开悟诗。
慧思大师(515—577),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他1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师从天台宗二祖慧文,得其衣钵。34岁时他在兖州讲禅法,因遭遇猜忌谋害,加上北方战乱,从此中止北游,率众南行。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54岁的慧思率徒众四十余人,径趋远离战火的南岳衡山,居止十年,开辟了一块崭新的护法弘法基地。慧思是天台思想理论奠基人,修行最早形成法华思想,是中国佛教重视“末法思想”、最具忧患意识的杰出高僧之一,被尊为“天台宗三祖”,是“南岳佛教开山祖师”。他对中国佛教、对南岳衡山贡献巨大。
慧思立足南岳后,一方面在南岳山力辟道场——在掷钵峰下掘卓锡、虎跑二泉,建大般若寺(今福严寺),在祥光峰下建小般若寺(今藏经殿),广集徒众,弘法讲道,定慧双开;另一方面又在南岳全山积极传播佛教,在山顶则有“建阁作真,徒上下经行听法之所”的上封寺,在山下则建有“唱道之地”大善寺。慧思还常与同参道友坐禅论道,交流探讨如来真意。据记载,他坐禅清修之地有大明寺、会善峰下的会善寺,游化之处有南台寺、衡岳寺、祝融峰、掷钵峰、妙高峰下的高台惠安禅院等等。慧思曾作《传心偈》,直指人心,以心传心:
天不能盖地不载,
无去无来无障碍。
无长无短无青黄,
不在中间及内外。
超群出众太虚玄,
指物传心人不会。
今天看来,慧思大师的弘法图,也是一张很好的旅游图。
据说,慧思来岳之前,前山有紫云峰下梁代海印创建的善果道场,后山有莲花峰下梁代惠海建立的方广寺,但都还处于边缘地带。可以说,自慧思大师到南岳后,佛法才真正传遍了整个南岳。
慧思特别注重理论创作,一生著作颇多,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大乘止观法门》《立誓愿文》《法华经安乐行义》《随自意三昧》《受菩萨戒仪》等书。他的《大乘止观法门》系统地论述了他所创立的“止观”实践法门——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得到阐述和论证的实践法门,他的“圆顿止观”开创了中国禅宗思想的先河,将南北朝时期北方佛教注重修禅和南方佛教注重修慧的传统结合起来,确立了“定慧双开”与“止观并重”的天台教风。
慧思特别注重培养弟子。他的衣钵弟子智顗大师开创了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他的新罗弟子玄光回国弘法,成为将天台宗带到朝鲜半岛的先驱。僧照、大善、慧成、慧诵、慧命、慧超、静琬、智瓘等弟子均有成就,有的成为国师。当时陈朝大都督吴明彻问慧思:“法华禅门,真德几何?”慧思答曰:“信重三千,业高四百。”他培养徒众因材施教,方法独特,时刻叮嘱他们“莫作佛法最后断种人”。他的弟子敢于弘化一方,敢于担当如来家业。因此,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遍布大江南北。
慧思特别注重和谐共生。慧思初来南岳时,道教在衡山蔚然成风。九仙观道士欧阳正则恐佛家宏盛而玄学衰微,伪造证据向陈宣帝诬告慧思谋反。慧思由南岳去金陵辩诬,证实道士诬告,道士罪当杀头。慧思当即求情:“害人之命,非贫僧意,乞放还山。”他这一慈悲大度之举受朝野钦佩,为正确处理与衡山道教的关系种下了慧因,他还用佛门的智慧正确处理与本地岳神信仰的关系。这样一来,他奠定了衡山佛道共荣,和谐相处的良好基础,为后来佛门禅宗、净土、律宗、唯识等宗派进入南岳留下了肥田沃土。后来南岳衡山成为“僧海”“天下法院”“天下法源”“祖源”,慧思也功不可没。
慧思的恩德、威望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民间和朝廷。他的门徒、文人及朝廷官员,都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他为“南岳”。为避战乱,陈朝皇帝把宠妃张丽华送到衡山拜慧思为师,在南岳藏经殿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再说朝廷审判道士诬告谋反案时,赐铁券为证,勒石记其事,名曰“陈朝皇帝赐南岳思大禅师降伏道士铁券记”,施以特殊之礼,把“南岳”之名冠称呼之前。皇上把慧思晚年所居之衡山定为南岳,这说明慧思与陈朝关系非同一般。到了隋朝,在江浙当晋王的杨广与慧思高足智顗关系特别友好,也非常敬重慧思,一直称呼慧思为“南岳”。在湖南佛教史上,以“南岳”这一名山冠名的人物仅有两位,一位是天台祖师慧思大师,另一位是禅宗祖师怀让大师。“南岳慧思”“南岳怀让”在历史的长河中响遍了神州。
南岳慧思和尚塔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下诏改衡山为南岳,并在衡山祝融峰敕建上封寺。此后,南岳衡山承接了朝廷层面的重大祭祀和建设活动,使民间逐渐形成了祭祀人潮——“赶八月”。南岳衡山热闹起来了,达官政要来了,文人墨客来了……各种文明要素在衡山汇聚,使这里成为文明奥区。
据记载,在天柱峰下的掷钵峰就是因慧思而得名的。山峰海拔810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有石板路通山顶。清李元度引《衡州府志》:“世传,慧思和尚将赴陈主征如为国师,在山头掷钵于此。”亦说峰顶像一个倒覆的钵盂,故名。宋代诗人毕田有《掷钵峰》诗云:
应将钵渡斗神通,
掷去乘将赴帝宫。
争似岭头提不起,
于今相续阐宗风。
577年6月,慧思逝世于南岳大般若禅林,墓塔建于掷钵峰前,即今“三生塔”。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赐封其为“园慧妙胜禅师”,遣官致祭。
慧思大师一生颠沛流离,多遭磨难而持戒严谨,注重苦修,止观并重,成为中国佛教祖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