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吴均
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复纷

◎ 廖和平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开创一代诗风,被称为“吴均体”。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吴均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他被临川王萧宏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吴均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可惜已亡佚。《与朱元思书》是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

齐末永元二年至永元三年(500—501),吴均不远千里,投奔故交、湖南桂阳郡丞周兴嗣。一路南来北往,他因才华而结交了许多朋友,写了许多赠诗,如《酬郭临丞》《重赠临蒸郭某》《江上酬鲍几》《赠鲍舂陵别》等。用“酬”字,说明吴均的到来受到他们的热情欢迎。吴均与临蒸的郭某和舂陵的鲍几都有两次赠酬,证明吴均往返之时都与他们相见。

吴均此行还游览了三湘山水,作了《至湘洲望南岳》《登二妃庙》等纪行诗,并且他还将沿途听到的关于“七夕”的故事、关于屈原“端午节”的故事写进《续齐谐记》,这是关于这两个节日最早的文字记录。

吴均自湘州(今属长沙)逆湘江而上,至临蒸(今属衡阳),再经舂陵(今属永州宁远县)到桂阳郡(今属郴州),归途仍原道至湘州。在湘州,吴均作《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这一年,他31岁。

他用深情的目光凝望衡山,衡山也记住了这位才子。旅行途中,他诗意如泉,挥笔写下《至湘洲望南岳》诗:

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复纷。

鸟飞不复见,风声犹可闻。

胧胧树里月,飘飘水上云。

长安远如此,无缘得报君。

吴均写山水风景,看似都在描述壮美秀丽的风景,实则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至湘洲望南岳》诗表露了他渴望报君而又“无缘报君”的失意心态。

他舍舟上岸,爬上衡山之巅,天风浩荡,心胸豁然。衡山也成为吴均诗中的意象,他视“衡山桂”为品质高洁的芳树,在《行路难》中写道:

洞庭水上一株桐,

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耀白日,

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

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

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

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

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弃鸣篪,

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

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

至今千载犹未知。

洞庭水畔有一株“经霜触浪困严风”的梧桐,被洛阳名工精工雕琢成为琵琶,受到帝王青睐,声名显赫,享受锦衣玉匣的待遇。众人所感受到的唯有帝王恩赐的荣光,但其生前的艰难时刻又有谁去同情?“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年犹未知”,表达了这种无奈的现实。

他在《行路难·五首其三》云“山中桂树自有枝,心中方寸自相知” ,这种慰藉何其有限:在当时的那个世道,究竟有谁在乎山中桂树的自知之明呢!

此时,只有衡山,给了他最温暖的拥抱! +vYqbRw1RT+nrxaRlrUnxA4he/5mp5exS/uUZkFddoO5EzoGw1nqlpa/61bbao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