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中国有十大古琴名曲:《潇湘水云》《高山流水》《广陵散》《渔樵问答》《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醉渔唱晚》。衡阳以《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独占其三,可谓荣耀之至。其中,《梅花三弄》就是东晋名士桓伊在衡阳创作的。
桓伊(生卒年不详),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期将领、名士、音乐家,有“笛圣”之美誉。据说他使用的竹笛是东汉著名作家兼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晋书》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时人都以能听到桓伊吹笛为人生幸事,连晋孝武帝都是他的乐迷。
这么一位“大咖级”人物和衡阳有着不解之缘。衡阳伊山,是桓伊的梦想开始和人生归隐之地。
衡阳县杉桥镇伊山脚下的伊山寺是衡阳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两晋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湖湘地区陆续兴建了八座寺庙,衡阳伊山寺即为其一。据《南岳佛教史》云,伊山寺原名云锦庵,为慧持禅师于晋太元九年至隆安元年间(384—397)所创。
伊山寺背靠的伊山原名云锦峰,系南岳七十二峰之岣嵝峰的余脉。因东晋名士桓伊少时曾在此读书、习武长达十余年,晚年在此隐居,人们将云锦峰更名为伊山,将云锦庵更名为伊山寺,以示纪念。《湖南通志》云:“伊山寺,在县西政义乡,晋桓伊读书于此。”《大明一统志·衡州府·山川》篇里有:“伊山,在府城西三十五里,晋桓伊读书处,亦名桓山。”
桓伊为何会在衡阳伊山生活呢?这要从桓伊的父亲说起。桓伊的父亲桓景是东晋比较能干的官员,曾任侍中、丹阳尹、中领军、护军将军等职,封长社侯。桓景一度在重安县(今衡阳县)野王岭(伊山附近)驻军,桓伊3岁时随父桓景来衡,居止十来年。云锦庵成为桓伊读书、习武处。
伊山寺山门
伊山不甚高,却遍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花开于丛林,鸟鸣于深谷,山间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伊山寺内古金钱松挺拔,生机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晋代遗风,欲觅犹存。伊山寺前有云锦峰,后有日华峰,左有凤岭(亦称仙鹅嘴),《衡阳县志》云“水迳寺西流,南入石狮涧水”。
据传,桓伊的笛曲《梅花三弄》最初的版本就是在这里写成的。一年冬天,衡阳下了一场雪。清晨,桓伊推开窗户,看见院子里白雪皑皑,数树梅花含苞欲放。美景激发了桓伊的灵感,他随即写下一段笛曲。第二天,雪后初晴,院子里的梅花已经绽放,分外妖娆。桓伊触景生情,写了第二段曲子。几天后,又迎来一场雪,院子里的梅花再次绽放,暗香浮动,美不胜收。桓伊情不自禁地写了第三段乐曲。这三段乐曲合在一起,便成了最初的《梅花三弄》。
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桓伊与东晋名将谢玄、谢石、谢琰、桓冲等率八万晋军,大破前秦天王苻坚统率的八十万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受封永修县侯、右军将军。《晋书·卷八十一·桓伊传》记载:
及苻坚南寇,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俱破坚于肥水,以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袍表千端。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后来,桓伊功成身退,辞官回到衡阳的伊山隐居。《梅花三弄》也在伊山得到进一步优化,经过桓伊不断的整理、修改、提炼、谱曲、填词,汇编成一部笛谱。
《梅花三弄》对音乐、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衍生出的文学、音乐作品无数。此曲在魏晋得到极力推崇,于是,有琴家将此曲移植为古琴曲,初名为《梅花三调》。
到了唐代,此曲几乎家喻户晓。唐代之后的《梅花三弄》出现了崭新的曲调风貌。知名琴家颜师古对它进行了改编,曲子也与时代气质吻合。唐朝著名诗人张祜慕名到伊山怀古,写下了一首《伊山》诗,借描写桓伊的功成名就,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晋代衣冠梦一场,
精蓝往是读书堂。
桓伊曾弄柯亭笛,
吹落梅花万点香。
北宋时,宋徽宗为表彰桓伊的名节,敕赐“景德禅寺”匾额,寺中置千年钟、万人锅。明清时期,伊山寺庙宇规模宏伟,香火十分旺盛。清康熙命僧阿磐驻寺主持,并封伊山寺为“六朝圣境”。传说清康熙年间还有一位皇妃在此修行过。民国时期,伊山寺重修山门,著名经学家王闿运题写了对联:
明月似闻三弄笛,
白云长对六朝山。
联中的“三弄笛”,自然是指桓伊的《梅花三弄》笛曲;“六朝山”则是指伊山的来历可追溯到六朝时期。有人作《伊山寺八景赋》:
云锦日华列二峰,
书台弄笛忆桓公。
千僧塔葬千僧骨,
双井涌泉双进通。
颖阁园中花艳艳,
逆流洞口水潺潺。
青龙桥上多游客,
晒日楼观垂钓翁。
如今,伊山已成为衡阳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桓伊成为衡阳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梅花三弄》成为永远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