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诸葛亮
石鼓江山留遗韵

◎ 廖和平

石鼓山,诸葛亮的大本营

人文,是衡阳历史最厚重的底色!

在衡阳市青草桥旁的蒸水、湘水会合之处,有一座拔地而起、兀立江心的石山,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名曰“石鼓”,为衡阳一大胜迹。亦有一说是蒸、湘两水于此相交相汇,拍打山石,响声震天,像在敲打一面石鼓。

东晋哲学家、地理学家罗含(约292—370)慕名到达石鼓山,他在《湘中山水记》中云:“石鼓在烝口南、湘水西……叩之,声闻数十里。” “烝”通“蒸”,“烝口”即蒸水入湘江处。此处说石鼓山有石鼓,叩之有声。

公元339年,东晋的庾阐出补零陵太守,路过衡阳,登石鼓山,留下《观石鼓》诗句:“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 这是庾阐想象中的石鼓巨响。

早在三国时期,这座石鼓江山一度成为诸葛亮的大本营。

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开始,到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时,衡阳有11年的时间属于刘备管辖。

“赤壁之战”后,刘备据有荆州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决定取益州为根本,东联孙吴,西和诸戎,北拒曹操,成鼎足之势,然后北伐中原,复兴汉室。为此,刘备广揽人才,储备粮草军资,相机进取。

临蒸系湘南战略要冲之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临蒸,亦称为临烝,治所就是今衡阳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诸葛亮奉刘备之命,亲赴长沙、零陵、桂阳督赋。《湖南阳秋》记载:“(刘备)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石鼓书院之石鼓

诸葛亮南下督赋住哪里呢?《零陵先贤传》中记载:“亮时住临烝。”诸葛亮就住在衡阳。具体在哪个地点呢?宋《祥符图经》记载:“石鼓山据蒸湘之会,诸葛武侯故宅在焉。”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石鼓山就是诸葛亮的大本营。他在此召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太守会议,并多次亲临一线,调度三郡赋税,保证朝廷军需。

诸葛亮的到来,无疑为衡阳这座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云:“(临承)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 郦道元记述了这面神奇的石鼓,高大气派、神秘,且石鼓一响,就意味着会有战争爆发。但这很不讨喜,后传石鼓被卢龙推入水中。宋代《祥符州县图经》云:“俗传卢龙推鼓下,入于潭水。”原因是怒其“鸣而土有兵革之事”。明代王镐在《石鼓潭》中称:“石鼓在蛟潭,卢龙拥入水。岂不惜幽真,为防兵革起。”卢龙推石鼓于石鼓山下深潭之中,希望以绝兵祸,永宁一方。

“石鼓江山锦绣华”,这里既是蒸、湘二水汇流之处,亦是天下英雄汇聚之地,还是中华文化交汇之地。在诸葛亮之后约六百年的公元808年,石鼓山因创建石鼓书院而名扬天下。

诸葛亮临蒸访二贤

人才兴,则天下兴!刘巴和蒋琬是古临蒸两大经天纬地之才,声名远播。刘备求贤若渴,特委派驻守衡阳的诸葛亮访贤。

刘备谓诸葛亮道:“近闻刘巴奉曹操之命,赴长沙、零陵、桂阳招降韩玄、赵范、刘度,不想备已获此三郡,巴不得北返,闲居于临蒸故里,先生当为备致之。”

刘备还嘱诸葛亮道:“闻泉陵蒋公琰,亦世之高士,烦军师一并招来。”

也就是说,诸葛亮当年在衡阳,不但要钱、要粮,还要人。

先说刘巴。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传颂千古。有意思的是,诸葛亮自己也曾三顾茅庐,约请一个衡阳人出山辅佐刘备,这个人就是刘巴。

刘巴(?—222),字子初,零陵郡烝阳县(今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汉末至蜀汉时期名士。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其为“国士”。

尽管诸葛亮三顾衡阳刘巴之宅,但刘巴没有立即随他归顺刘备,而是先去了益州投奔刘璋。刘璋虽然待其为上宾,但在军事上并没有完全采纳刘巴的建议。刘巴只得闭门称疾。

刘备则礼贤下士,攻成都时,与士众约:“其有害巴者,诛其三族!”在动荡时期,刘巴避居乡间,诸葛亮再次登门拜访,刘巴终为所动。据《三国志》载,刘备曾说:“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难独任也。” 诸葛亮特别欣赏刘巴,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刘备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其时,蜀汉军用严重不足,刘备忧心忡忡,问于刘巴。刘巴道:“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并令吏为官市。” 刘备听从了这一建议,于是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他躬履清俭,不治产业;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凡诸文诰、策命,皆出于刘巴之手。章武二年(222年),刘巴卒。

刘巴影响颇大。岳阳古名巴丘、巴陵,传说也与他有关。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中称其“后卒,葬岳阳,因号岳阳为巴陵”。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称:“章武二年出镇巴州,卒于岳阳,葬于郡西。后因巴故,遂号岳阳为巴陵。”

再说蒋琬。诸葛亮从石鼓山出发,乘舟溯湘江西上,入祁水,到泉陵访蒋琬。琬字公琰,泉陵砖塘(今祁东县砖塘)人,才高八斗,乃一谦谦君子。闻诸葛亮来访,琬出砖塘十里相迎,执弟子礼拜见诸葛亮。诸葛亮道:“亮一介村夫,焉能为公琰师?”琬道:“军师隐居隆中,刘豫州三顾,方得军师出山相助,名闻海内,妇孺皆知。公琰年少,军师枉驾来访,令公琰铭感五内。”诸葛亮大喜。

蒋琬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以荆州书佐随刘备入蜀,先为什邡令,继为尚书郎。诸葛亮为丞相时,蒋琬为丞相府东曹掾、参军,与长史张裔留府事,后代任长史、抚军将军。诸葛亮南征西戎、六出祁山,蒋琬总是“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危,密表后主:“公琰论志忠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逝世后,后主刘禅任琬为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蒋琬辅佐蜀汉后主十二年,卓著勋劳,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蜀汉延熙九年(246年)卒,谥曰“恭”。

衡阳人民永远缅怀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是公认的儒家典范。

千百年来,衡阳人民一直深深缅怀着诸葛亮,为他做了许多事情。

其一,是在石鼓山建武侯祠,以供祀享。武侯即诸葛亮,因其曾受封武乡侯,故世称武侯。史载,公元787年,官至宰相的齐映被罢相,外放为夔州刺史,后改任衡州刺史。在衡州任职期间,齐映在石鼓山上修建了武侯祠。公元805年,唐代大文豪韩愈来到石鼓山,写下千古名篇《合江亭》,诗中有:“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 这里所说的“神祠”就是齐映建的武侯祠。

据清乾隆《清泉县志》记载,武侯祠“原在临蒸驿左(今衡阳市区草桥),昭烈(刘备)牧荆州时,武侯(诸葛亮,时任军师中郎将)驻临蒸,调赋以供军实,故庙食于此,宋南轩张子(张栻)有记。后圮,移祀石鼓书院,旧祠有基址十间,每年纳税供书院用,今春秋二祭”。明《一统志》中也有记载:“诸葛亮故宅在石鼓山,相传亮督饷临蒸曾居此,今为武侯祠。”明朝诗人管大勋督学湖南时,曾多次到石鼓山,写下《石鼓书院怀诸葛武侯》:

绝代有卧龙,长啸南阳曲。生丁炎运微,群雄纷角逐。

三顾识帝胄,欢如鱼水逐。督饷镇临蒸,经略始南服。

分荆削吴魏,兴刘定巴蜀。义旗飏祁山,贼臣胆先戮。

伤哉伊吕俦,王业竟鼎足。两表出师心,千古仰芳躅。

武侯祠与石鼓书院命运一样,屡建屡废,屡废屡建。所幸2007年当地重修石鼓书院时,也重修了武侯祠。祠前有清代衡阳知县范鹤年撰、当代书法家李铎书写的对联:

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

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

其二,是在衡南县相公堡建相公祠、相公塔,以资纪念。衡南县相市乡,古代名叫相公堡。据乾隆《清泉县志》记载:“在城东七十里耒江右岸,武侯督赋蒸湘,常(尝)舣舟信宿于兹,土人立祠于江皋,名曰相公浦(堡)祠。”诸葛亮常来到这里调遣赋税,是因为耒水在相市穿境而过,流入湘江,运输物资极为便利。当年,英姿飒爽的诸葛亮乘船踏浪而来,其风采想必让人倾倒。

其三,耒阳有孔明山,即侯憩仙(侯计山),坐落在耒阳市上架乡、三都镇之间,因诸葛武侯在此屯兵、计筹兵事而得名。山顶曾有孔明演兵场、旗座、孔明井、孔明车与孔明亭。侯憩仙寺成于南北朝,寺址在原诸葛亮议事厅的旧址上,原筑有忠义祠,内有刘、关、张的塑像。

其四,耒阳有“孔明碑”,全称“汉丞相武侯纪功誓蛮碑”,曾立于城区东五里许的石泊湾上。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平蛮回军路过此地,时人为其立碑纪功,今不存。 sPtEBHvL+PkK85XuUZxVmMJ663aHjgU/k+5SutSkP/L4HtVjucap4JXy0GbTRj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