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前298—前222),楚国士大夫,是仅次于屈原的楚国大文学家。据传,屈原是他的老师。他的一身风骨和才情和屈原极为相似:他们都不愿意在乱世的泥潭中生存,选择独善其身;对于心中的向往,以及仕途上的不幸,喜欢用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宋玉十七八岁时就写下了多篇令人惊叹的文章,《高唐赋》《大言赋》《小言赋》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宋玉赋十六篇”,且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其流传作品《九辩》《风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在文学史上均有一席之地。
宋玉还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他的作品不仅情景交融,对事物的描绘细腻优美,富有情感,还结合道家思想,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将其与屈原并称为“屈宋”。诗仙李白曾评价道:“屈宋长逝,无堪与言。” 诗圣杜甫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玉与衡山的缘分与竹笛有关。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孔气鸣乐器,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源于上古炎黄之世,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南岳风物美,衡山有好竹。
在宋玉的笔下,竹笛是由师旷选取衡山美竹,使天下能工巧匠“合妙意,较敏手”制作而成的。
约公元前224年,秦王翦灭楚时,宋玉曾避兵乱入南岳衡山。这年,他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还依然坚持登上了祝融峰。阳光灿烂,和风清新,白发拄杖的老人歌壮士之必往,赋山水之激情,创作了千古名篇《笛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咏物赋。
《笛赋》使竹笛物以文彰,广之百世,播之四海。开头如下:
余尝观于衡山之阳,见奇筱异干罕节间枝之丛生也。
其处磅磄千仞,绝溪凌阜,隆崛万丈,盘石双起。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
其阴则积雪凝霜,雾露生焉;
其东则朱天皓日,素朝明焉;
其南则盛夏清彻,春阳荣焉;
其西则凉风游旋,吸逮存焉。
干枝洞长,桀出有良。
名高师旷,将为阳春、北鄙、白雪之曲。
假涂南国,至此山,望其丛生,见其异形,曰命陪乘,取其雄焉。
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得其雌焉。
于是乃使王尔、公输之徒,合妙意,较敏手,遂以为笛。
宋玉描写盛产美竹的衡山,先用对偶句式摹写衡山的山水,又以排比句把衡山东、西、南、北的壮丽景象刻画出来,表现衡山美竹得天独厚、出身高贵,不同一般,高度推崇衡山竹做出的笛子。
宋玉的《笛赋》描绘了做笛之竹的生长环境、吹笛人神态、笛声的美妙及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成为后人考察器乐的参考资料,对历代音乐文学作品创作影响很大。
竹笛的美,古人已然深深领悟。笛声一起,荡气回肠,清越直上云霄,慷慨情动志士。那些诗里的笛声,潇洒了人生,绽放着风姿,笛声悠悠,诗意绵绵……
踏着宋玉的脚步,晋朝大将、音乐家桓伊来到南岳衡山脚下,创作了被誉为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的《梅花三弄》。此曲最初为一首反复演奏的笛曲,后来被改编为古琴曲。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等特征,借物抒怀,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约1000年后,南岳又来了一位与笛相关的“大咖级”人物,他叫韩湘子。在祝融峰顶北面,中山沟上空有个青玉坛,为一突兀峥嵘之悬崖,下临万丈深壑。崖下深壑两边各有一石伸出,中有一仅可容步的石桥相通,名“会仙桥”。青玉坛为道家第二十四福地,传说乃八大仙人雅聚之处。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特别是中秋月明之夜,这里便会传出阵阵悦耳动听的仙乐,据说那是韩湘子在吹笛。明人卢仲田有《会仙桥》诗云:“烂柯仙人久不来,一桥空对百花开。我来桥上寻遗子,云满空山月满台。”
今天,会用竹笛吹奏古老曲调的人已是少数。但一把好笛子始终会令人爱不释手,它不但能使生活妙趣横生,而且还能够作为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和收藏。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一支乐队里边,如果有了竹笛的伴奏,音乐会更加的明朗。祝融峰上吹响的悠扬竹笛声,伴随着风声、流水声传到遥远的地方,是衡山汉子在向远方的姑娘表达心中的思念和爱意,又是南岳人们在向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表达出心中的欢喜和感激。
在宋玉的影响下,千百年来,南岳衡山当地数百民族乐器制作匠人一直致力于民族乐器及特色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衡山是我国民族乐器主要产地之一。在南岳衡山人的心中,好的竹笛应具有五个品质:一有优美的音色,亮而不噪、柔而不虚;二有较大的音量,响而不空;三有较好的材质和做工,无论衡山斑竹、苦竹、紫竹,其材质均匀细密纹路顺畅,各部件严丝合缝,20多道工序一个不少,工艺较为细腻;四是整体造型美观大方,乐器各部件比例协调;五是手感好,发音易于控制。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楚国第一美男子宋玉效法自然,纵情衡山山水,岂不既仁且智?可以说,宋玉对衡山竹笛的推崇,也是对南岳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