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禹
加持衡山,风月四千年

◎ 廖和平

“茫茫九州,维禹甸之。”根据文献传说,夏禹治水、征三苗、巡狩时,曾数次南下南岳衡山。作为上古杰出的政治家、水利专家和旅行家,大禹还对南岳衡山有所开发。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称,禹导水疏河,从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敷浅原一说为今庐山)。

如今,在衡山上就有纪念大禹治水的碑刻。岣嵝峰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是纪念大禹治水的禹王殿,相传始建于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尔后历代相继改造,但该建筑不幸毁于1944年的战火之中。1994年,衡阳县政府决定集资在原址新建禹王殿。1995年6月该殿光复原貌,额云“禹王殿”,较过去更加宏伟壮观。

殿前立有一块禹王碑,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从衡州石鼓书院摹刻过去的。禹碑高7尺,宽5尺,厚1尺。碑文77字,形似蝌蚪文,又似鸟篆体。

禹王碑又称岣嵝碑。有关禹王碑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罗含的《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南朝宋徐灵期在《南岳记》中也有记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 相传唐代人在衡山发现岣嵝碑,韩愈曾有诗咏道:“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 唐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也登衡岳寻觅岣嵝碑,赋诗《寄吕衡州》:“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玕姿,秘文螭虎形。” 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于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冒着凛冽的寒风,与张栻、林用中等结伴而行,登上衡岳寻找禹碑,未果。

南宋嘉定年间,何致发现禹王碑,他将碑文拓了下来,摹刻在岳麓山石上。何致刻石的边上有宋代匠人题记,传世的各种拓本均未收入,但是清代陈运溶的《湘城访古录》和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中收入了:“嘉定壬申(1212年)秋,用七十二工。长沙匠何兴、李曾美、西川监工王兴勒字青诏。” 明嘉靖九年(1530年),长沙太守潘镒在岳麓书院发现了宋代摹刻的禹王碑,遂“剔土拓传”。因此,明清以来,昆明、成都、开封、绍兴等地皆有摹刻。因潘镒拓本共有77字,所以这批拓本也都为77字。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云南本(1536年)、成都本、南京新泉书屋本(1535年)。浙江省图书馆藏有一本明代的原拓,该拓片字口清晰,拓工较精。

到了清代,许多与大禹传说有关的风景名胜之地又翻刻了一批禹王碑。据考,清康熙五年(1666年)毛会建刻于西安碑林,康熙癸丑(1673年)李藩刻于山东黄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侯建勋刻于兰州禹王庙,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这77个字符的研究,一直是众说纷纭,或以为是夏代文字,或以为是蝌蚪文,或以为是甲骨文,或以为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更有人感叹它是人类无法辨认的“天书”。其中著名的释文出自明代杨慎、沈镒、郎瑛、杨时乔,这四家的释文均认为这些字符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经过。其中杨慎的释文为: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馀伸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享。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岣嵝碑傲然矗立于禹王殿侧,俯瞰湘江北去。尽管它的字迹怪异玄秘,难以辨认,但是其结构工稳、章法规整,不失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仔细品评鉴赏,可以从中体味到历史厚重感,受到启迪。

而且,峰上的禹泉、禹溪、禹床、禹穴、禹樟等附带着神奇故事的实物,已经构成一个大禹传说的组合。据说,大禹以前治水住过的洞、关押神龟的地方也还在那。扑朔迷离的往事,构成丰富的历史文化,永远令人兴趣盎然,产生无限追思。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诗咏南岳禹王碑云:“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

唐代刘禹锡的《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洲吕八郎中》有“传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 的诗句。明末岳麓书院山长吴道行著《禹碑辨》记载:

考《吴越春秋》,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禹碑所从来矣。历千百年无传者,道士偶见之,韩文公、刘禹锡索之不得,致形之诗词。宋嘉定初,何子一游南岳,遇樵者导引至碑所,始摹其文。过长沙,转刻之岳麓山顶,隐秘又四百年,至国朝嘉靖初,潘太守(镒)搜得之,剔土拓传,朝野始获睹虞夏之书。

碑文大意是禹受命治水,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间,疏浚大川河流,最终治服洪水的功绩。

衡山禹王碑公园

衡山福田铺乡禹王碑遗址

衡山地域文化研究专家胡友文如此总结大禹在衡山的几则传说:一是金简玉书的故事,二是建清泠宫的故事,三是紫巾台的故事,四是杀白马祭天的故事,五是驻跸毗卢洞的故事。他考证,大禹可能来过这里五次以上,包括《竹书纪年》所载“尧帝七十八年,命禹治水到衡山” 。大禹指挥治水大军,为衡山做了许多好事。把东湖开发为陆地,传说就是大禹所为。

大禹不仅开发了南岳山,还开发了南岳镇,在南岳镇东街今祝圣寺处建清泠宫祀舜。该宫殿有相当的规模,住着主持祭祀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还吸引了民众定居,对繁荣市镇起着凝聚作用。可以说,大禹对南岳的开发功莫大焉。

经搜集发现,衡山与大禹有关的遗迹有40多处,包括溪流、桥梁、土木建筑等,其中带“禹”字的地名就有禹溪、禹王桥、禹王城、大禹崖、禹迹桥、禹王庙、禹泉等。

衡山县城有六处与大禹相关的遗迹,其中白马峰有三处。《一统志》介绍:“禹巡狩至此,血白马祭天,峰因是名。”《山海经》说:禹巡狩至此,用白马祭天,今名杀马冲。杀马冲即现在的开云镇环溪村。旧《衡山县志》也说“峰上有仰天台”,是大禹杀白马祭天的地方。此台因属大禹的足迹,历届县府和当地居民都很重视,保护有加,直到民国时此处才废圮。

巾紫峰下紫巾山麓的紫巾台是大禹登台祭舜的地方,用青砖砌成,“大跃进”时被拆。湘江河岸的白马庙也有禹迹,有的说是纪念被大禹杀以祭天的那匹白马的,有的说是纪念大禹父亲鲧的——因为《山海经》说鲧又名白马,又有的说是纪念宋高宗泥马渡江的白马的。现在白马庙的附属建筑白马庙亭还在,2012年重修一新。城南原景贤书院有一块大禹碑,是清代衡山学者周惠畴摹刻的。他是金石专家,研究蝌蚪文。此碑一直保留到20世纪60年代。

衡山福田铺乡有四处大禹遗迹。一处是云密峰下云峰村的禹王碑。《潜确类书》说:“峰半有禹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文物专家经调查研究,认定这是其他大禹碑的母碑,已将其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衡山县一处新的旅游观光景点,已修建展览馆。第二处是禹溪。《游宦纪闻》说:“过隐真坪,复渡一小河,名叫禹溪。”第三处是云密峰的大禹崖,传说大禹在此休息过。第四处是原云峰寺前的大禹桥,是当地人为纪念大禹在这里的经历而修建的。此桥技艺精巧,用大块方形麻石拼砌而成,严丝合缝,缝小到连草都无处生长。

南岳镇有五处大禹遗迹,其中东街祝圣寺有三处。一是大禹用来祭舜的祠堂,名叫清泠宫;二是大禹手植的柏树,名叫禹柏;三是为保护禹柏而建的禹柏庵,可惜在祝圣寺还是前身胜业寺时就已经不存在了;第四处是水帘洞,《潜确类书》说“昔禹治水,尝登而祭之”;第五处是南岳大庙御书楼曾刻有一块“功高神禹碑”。

店门镇也有四处。一是白马庙,是纪念被大禹杀以祭天的白马的,后拆建为小学;二是禹迹桥,在小学前面小溪上,仍保存完好;三是杀马冲,显然是仿衡山白马峰杀马冲而来的;四是能仁村的大禹治水时修建的莫高楼。传说大禹按金简指引来到这里选址搭高台,用于观察天象和山川河流的走势,确定治水方案。高楼不断往上修筑,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神仙说“莫高了,莫高了,再高就顶到天了”,此楼遂名莫高楼。

南岳山上的禹迹就更多了,有十三处。第一处是芙蓉峰下的禹王城,本名毗卢洞,是一条“周遭五十余里”的山沟。传说大禹驻跸于此,带领开山治水的队伍把山沟变得像城市一样热闹。第二处是金简峰,据《吴越春秋》等书,是因黄帝在此峰埋藏金简玉书而得名的。第三、四处是黄帝岩和龙门洞,说是大禹在此岩斋戒祭天,纪念祖先黄帝,故而得名。传说在岩下龙门洞找到了金简玉书。第五处是金简峰上的仰高台,是大禹瞭望黄帝、嫘祖和父母的地方。第六处是朝日峰望日台处的大禹碑。南岳文物管理所在此挖出三块大禹碑残片,现藏于所内。第七处是望日台旁的禹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衡州副使邓某诰建此亭。亭内原有翻刻的禹碑和跋记。第八处和第九处是祝融峰和紫盖峰。《拾遗记》说:“高辛氏时,丹丘国献玛瑙瓮以盛甘露,舜迁瓮于祝融峰,建月馆。”大禹在紫盖峰建宝露台,收藏玛瑙瓮。第十处是在紫盖峰上还有一处朝天坛,也是大禹祭天的地方。第十一处是紫梨。徐灵期在《衡山记》里说:“祝融峰有紫梨,高三百余尺,实大于斗,食之长生。传为禹所植。子虽熟,人莫得而食之。”徐灵期是个道士,爱记些神话传说。第十二处是黄庭观处的金简台。说是大禹建以收藏金简玉书的地方。第十三处是《遁甲开山图》记载的大禹开发衡山的事:“禹开宛委山(南岳),得赤硅如日,碧硅如月,长一尺二寸。”

南岳辖区外的衡阳地区有大禹遗迹六处。一处是石鼓书院的大禹碑,由岳麓山大禹碑拓印而来;第二处是衡阳县岣嵝峰上的大禹碑,由石鼓书院的碑拓印而来;第三处是峰上的禹王庙。据《南岳志》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此庙重修,彭玉麟作记,始建年代不明。再就是庙旁的禹穴、禹泉、禹床。

长沙岳麓山是衡山之尾,有禹迹二处:除了岳麓书院旁的大禹碑外,还有一处治水遗迹,是大禹开凿过的地方,因大禹在这里调动船只得名“大禹拖船坳”。

《一统志》曰:“常宁憩山,以禹憩得名,山上有禹石像,宣水会其左,宣水口有禹凿石。”

四千年风月同天,仰望历史星空,我们缅怀祖德,无限感激,唯有自强不息! TB4+oxcYdDahxz1z//p8B9hfdIMyu7Ega2oDA7Y1qYr/BPqOlNnzncAr2w21gQ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