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多巡狩。巡狩,是指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在古代文献中也被称为“巡省”“巡守”等,是我国古代帝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孟子·告子·下》:“天子适诸侯曰巡守。” 意思是:天子巡行诸侯的国家叫巡狩。巡狩,是天子在巡行他的疆土,也是对诸侯治理能力的实地考察。
根据《史记》及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舜帝可能生于公元前2173年,卒于公元前2073年,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也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奠基人,开创了“尧天舜日”的美好世道。因此,千百年来其地望、行迹、业绩、思想、卒葬等问题,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在南岳的各种传说故事中,舜帝巡狩的故事尤为特别。舜帝位居“三皇五帝”之列,他的大驾光临当然是南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巡狩作为上古帝王的重要活动,在《尚书》《礼记》《孟子》《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史记·封禅书》曰:
《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
据说,这次巡狩之年的二月,舜到东方巡狩,到达泰山后燔柴祭天帝,并按照祀典秩序祭祀山川,然后接受东方诸侯的朝觐,又协调了四季的时令以及天数,统一了音律以及度量衡,又制定了五礼(吉、凶、军、宾、嘉),还以五种瑞玉、三种不同颜色的帛、两种活物(活羊羔、活雁)、一种死物(死雉)分别作为诸侯、卿、士的朝觐贡品,其中五种瑞玉在朝觐仪式结束以后还要还给诸侯。
舜帝五月到达南岳衡山、八月到达西岳华山、十一月到达北岳恒山后,也举行同样的仪式;巡狩回来之后,他到尧的太庙去祭祀,用一头牛作为祭品。他每隔五年就要巡狩四方、四岳一次,诸侯在四岳朝觐。
春秋战国时期的《慎子·外篇》也记载:舜帝于二月中旬前往泰山巡狩,而后前往南方,五月到达南岳衡山,八月到达西岳华山,十一月到达北岳恒山。这说明当时南岳已经处于舜帝统治下的政治版图中了。
舜帝巡守南岳图
那么,舜帝多次南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祭祀天地之外,或许还有六个意图。
其一是“巡狩方国”。文献典籍或民间传说都有这一说法。舜帝“巡狩方国”本是一种定制,其深层意图是“考察官员,体察民情”。诸侯要向舜述职,舜借此考察他们的政绩,并据此赏罚。
其二是“德服三苗”。《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据《战国策·魏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按现在的行政区划,这一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以及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一部分。湖南长沙、衡阳、永州、岳阳和洞庭湖一带为三苗分布与活动的主要地区,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吕氏春秋·上德》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 。舜帝以德感化三苗,即“舜却三苗,更易其俗”,使国家最后的疆域达到“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实现天下大一统。
其三是“会盟诸侯”。舜作为天子,处于中心而巡视四方诸侯和祭祀方岳,其巡视诸侯、制定礼制法则是为了督促各路诸侯有效治理方国。舜帝来到南岳衡山,大会南方诸侯,筑坛祭祀山川,并将用玛瑙瓮盛的甘露赐给众人,此坛因而得名甘露坛。舜帝还多次于此召开诸侯大会,问计天下。
其四是“助禹治水”。据传,舜帝61岁登临帝位;93岁时,交由大禹摄政。《山海经·海内经》认为,舜是为视察洪涝灾害而南巡。南方多水患、多猛兽、多灾荒。舜决心亲自到南方巡视,寻找解决之道。舜命禹制定了“分导其流而分其量,疏浚河身,以安其流”的治水方案,又委派身边大臣皋陶、伯益等助禹实施治水工作。舜还颁号令,从九州到四海,每州征集三万人,共计二十八万人,由各州长分管带队服从禹的调遣。
其五是“崇祀炎帝”。《南岳总胜集》云:“(舜)致斋南宫,以祀炎帝。”《左传·成公》:“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先于舜帝大致200多年的炎帝,其陵寝之地在衡山以北的长沙茶乡之尾。
其六是“看望亲人”。当初,舜帝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封于有庳(今永州道县),将其儿子商均、叔均等封于长沙、巴陵(今岳阳)。舜帝南巡,则“公私兼顾”,或许有看望亲人的成分在里面。经舜教化后的象在有庳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爱戴,死后当地人为其立有象祠。最后,舜帝逝于弟弟象的封地,且葬在了那里。
据传,舜逝世后,其随征的宗亲、族人有不少滞留南方,成为最早徙居湖南的一批中原华夏族人。
关于舜帝南巡的路线,学界普遍认为是:从蒲坂出发,过黄河,渡淮河、汉江南行,过长江,到洞庭湖,沿湘江南下,经南岳衡山到永州,再从永州溯潇水而上,南行至零陵,后从零陵到各地去巡视。
据传,舜帝在南巡时,与商均、彘领着随从和乐工,顺湘江、溯潇水而上,一路上传道德、教稼穑、授陶艺。这充分说明,舜帝开发和统一南方,事实上早于秦始皇、汉武帝开发和统一南方的时间,起码在千年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篇章,可能早在舜帝时就揭开了。
衡山的崇高地位,显然不是因为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政治与文化高度。衡山作为五岳之一,曾经象征国家江山社稷和政权,俨然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舜帝对南岳的加持力度无疑是三皇五帝中最大的。
《竹书纪年》云:“七十四年,舜初巡狩四岳。” 这应该是舜帝第一次到南岳。
《衡湘稽古》云:“七十有五年五月,虞后来巡狩于南岳,柴禋于六宗,望于南方山川,南诸侯朝虞后于总章。” 这应该是舜帝第二次到南岳。
《衡湘稽古》云:“七十有九年,夏五月,虞后来巡狩于南岳,柴禋于六宗,望于南方山川,南诸侯朝虞后于总章。” 这兴许是舜帝第三次到南岳。也就是说,在他正式继承大统之前,到过南岳三次。
舜帝在位期间,到南岳的次数应该不少于六次。
《尚书·虞书·舜典》记载:(元年)“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 这兴许是舜帝第四次到南岳。
《衡湘稽古》云:“六年,夏五月,帝来巡狩于南岳,柴禋于六宗,望于南方山川,南诸侯朝帝于总章。” 这兴许是舜帝第五次到南岳。
其他记载史料不明,但舜帝大体上遵循了“五载一巡狩”的古制。
舜帝禅位于大禹后,至少还到过南岳两次。
时间最长的一次巡狩,就在他将国家的军事指挥权移交给大禹后。《竹书纪年》是这样写的:“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 这次活动时间比较长,到过的地方比较多,做的事情也比较多。
舜帝在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巡狩南岳时,将生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衡湘稽古》载:“五十年,夏五月,帝来巡狩于南岳,帝崩于何(地名,大致为今宁远)。”
据《拾遗记》和清代李元度《南岳志》记载:帝舜还将高辛氏盛甘露的玛瑙瓮迁于衡山紫盖峰上,故南岳有宝露坛,其有“时淳则满,时浇则竭”之奇,将帝德之高低与瓮中甘露之盈竭相结,以表达帝有大德。舜帝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赐”。后汉东方朔曾作《宝瓮铭》曰:“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
与此同时,舜帝还在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望月台建月馆。
南岳安上峰有舜庙,早毁。峰下有溪,称舜溪。在金月村桑树坪的田垄里,原来有一片樟树。相传舜帝曾在树下歇息。后来樟树无存,巨石上的“舜樟”二字流传至今。峰上还有舜井、舜洞,传说是舜帝巡狩曾驻跸在此。明代诗人李珣《安上峰》诗曰:“安上峰名岂浪垂,舜皇巡狩此栖迟。”
据传,公元前2078年,舜帝南巡到达衡阳,缅怀当年帝喾在衡阳平定术器的功绩,无限景仰,遂亲自上雨母山,“遥引竹宫之拜”,并修建帝喾祠供后人祭拜。晋代罗含《湘中山水记》云:“舜南游经此立祠,每祭有云气起。”
舜帝南巡,“义”传常宁。舜帝在常宁的传说很多,方富贵所著的《大义常宁》一书中有较多论述。
据载,舜帝长眠于南岳之南的九嶷(也作疑)。
《大清一统志》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
《南岳总胜集》记载,大禹在今南岳东街祝圣寺处建清泠宫,以安奉虞舜之像。
《山海经》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700年,是所有记载舜帝的经书、史书中离舜帝生活年代最近的。《山海经》现存十八卷,其中就有三处记载舜葬苍梧九嶷山。卷十《海内南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卷十五《大荒南经》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卷十八《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中,在九根地状物间绘有五个“A”形屋顶,旁注“帝舜”。经2014年考古确认,此为舜帝陵庙“立柱”的文字记载,明确标出九嶷山是舜葬之地。
战国时期屈原之《九歌》有《湘君》《湘夫人》两章,专以祭奠娥皇、女英,其辞云:“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辞中的“帝子”即指舜妃娥皇、女英。
屈原乃战国时人。这足以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就已在楚地流传。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大禹之后,秦始皇出游洞庭,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出游,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南巡,冒着凛冽寒风,望祀舜帝。
王莽登基伊始,即遣骑都尉嚣等分治虞帝于零陵九嶷。公元9年王莽在九嶷舜帝陵墓前修祭祀大庙,祭祀舜帝。
其后关于祭祀舜帝的记载还有:
南朝宋湘州刺史张邵、颜延之祭舜,唐玄宗遣张九龄、永州刺史冯叙、司马柳宗元祭舜,唐文宗派遣李商隐赴九嶷祭舜。
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六年(968年)敕建九嶷山舜庙,并置守陵五户,每年春秋以三牲祭祀。
元承宋制,由朝廷派遣官员,每年春秋第二个月上旬吉日,到九嶷山祭祀舜帝。
明清时期,朝廷每年春秋派遣大臣致祭于九嶷山舜帝陵。明代祭舜有记录的有17次,留存御祭文12篇。清代留存御祭文45篇,御祭碑30块。
1990年4月,省政府参事室组织谒陵团,拉开了新时期祭舜序幕。1992年,萧克将军倡修舜帝陵庙。
2000年春,抢修舜庙第一期工程竣工。同年4月,宁远县人民政府举行各界人士祭舜大典。
湖南省人民政府先后于2005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2021年、2022年七次举行公祭舜帝大典。2011年5月,“舜帝祭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9月7日,由湖南省政府主办,永州市政府、宁远县政府承办的壬寅年公祭舜帝大典在宁远县九嶷山隆重举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千百年来舜帝依然以德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