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知己
作者:徐文兵
排版:何基才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6-19
ISBN:9787544366328
本书由北京湛庐展读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0年前我在和梁冬对话《黄帝内经》的时候讲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脱贫致富,正在面临着有钱以后怎么办的问题。饱暖思淫欲,有钱就变坏是一条路;仓廪实而知礼节,由富向贵是另一条路。后一条路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终极选择。
犯贱和为贵是反义词,所谓贵族也并不是站在鄙视链的上游,炫耀、标榜自己,蔑视、欺凌别人。贵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我讲过,为贵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价值观,贵生惜命;第二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先认识了解自己的肉身、灵魂、意志、性命,才谈得上顺养心性、保障安康;第三是和为贵,在天地人群中能独立守神,与自然和人群和谐相处,不崩盘、不越界。
中医的自我认知离不开天地自然,不会局限割裂,更不会把尸体当活体,把局部当全局。我上大学,先学的就是人体解剖学,翻弄着泡在福尔马林水中的尸体,看着发红、发暗的标本,我一个学期都没吃好饭,我知道这不是我应该学的东西。论起解剖,当年纣王就剖过比干的心,发现了室间隔缺损;纣王还敲断过青壮年和老年人的胫骨,发现了骨质疏松。中医不重视尸体而看重活体,尸体是冷凝的固体,而活体则是温暖的,有固体、半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多种形式的存在。活体还有无形的气、情绪、情感、意志和灵魂的存在。
接受了我上大学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厚朴中医学堂开设了形体结构课和胚胎学课,让学生先掌握看得见摸得着的活人的结构,再去感觉流动变化的气血,去想象物质背后无形的存在。
2006年,我开始为《中国医药报》写专栏,次年结集出版,于是有了我的第一本书《字里藏医》。之后我出版的书多以口述、讲课内容整理而成,偏通俗口语,欠缺更严谨的考据和整理。2015年,我申请在《新周刊》开辟专栏,续写《字里藏医》,获得了封新城兄的大力支持。我从头到脚把中医对形体结构、组织器官的认识梳理了一遍。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我一共写了50多篇文章,现在把它们结集出版,定名为《知己》,供大家学习参考。《知己》也是一部很好的中医入门基础读物。人都是有惰性的,若不是两周一期定时有编辑催,我肯定会一拖再拖,把这事儿放荒了。
动物无知但是有觉,人不怕无知无觉、后知后觉,就怕有了先入为主的邪念,在邪念的指引下去生活,只能是戕害自己的身心。
先恢复自知,再恢复自觉,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2018年6月27日于汤河原理想乡
身和体是两码事。现代人却在做相反的事,舍本逐末,为了健体不惜伤身,贪图四肢肌肉的发达,不惜掏空已经羸弱的身躯。
文言汉语本来是成熟语言,言简意赅,一字一意。可惜所谓的白话文运动把汉语推回到幼稚阶段,用两个字组成的同义词(字)、近义词(字),甚至是反义词(字)取代原来的一个字。啰里啰唆不说,可恶的是,经常这么用,让后世之人模糊了近义词之间的区别,互相取代乱用,甚至把反义词当同义词用,导致汉语失去了严谨的内涵,使得人们交流时出现诸多歧义,更让人们在阅读古籍时出现偏狭,最终使不少人的思想变得浅薄、粗鄙。
比如说“身体”,在今人看来这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词,含义也只有一个。其实,身和体是两码事。身指身躯、躯干,体指肢体、分支。身是主干,体是附着于主干的外延分支。身是本,体是末。搞清身和体的含义不同意义很大,往大了说,事关生死。
人在年轻的时候精血充足,身有足够甚至是多余的气血,自然会向四肢流动。小孩多动,青年喜奔。《黄帝内经》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而人到了五十岁,年过半百,就会出现动作皆衰的现象,就是老百姓说的“人老先老腿”。
“动”指腿脚发力。动的繁体字是“動”,其中“重”指脚踵,脚后跟发力,腿脚才能动起来。“作”指手指活动,手工劳作才有了“作品”“作坊”。胳膊发麻、萎弱,手指拘急痉挛,甚至不由自主地颤抖、不能自持,都是一个人衰弱的表现。动作皆衰就是体衰,健康的人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奥秘在于身强促成了体健。所以“强身健体”一词的顺序很重要,先有强健的身躯,才会有强健的肢体。
蜥蜴比人多的一体就是它的尾巴,在遇险的时候,蜥蜴可以自断尾巴逃生。这是天赋本能,可让它舍车保帅、舍末保本。人本来也应该一样,所以有“毒蛇噬手,壮士断腕”一说。遗憾的是,现代人却在做相反的事,舍本逐末,为了健体不惜伤身,贪图四肢肌肉的发达,不惜掏空已经羸弱的身躯。
经常有在马拉松长跑中、在健身房跑步机上倒地猝死的人,在临床上也常见练健美、浑身肌肉,但经常感冒显得弱不禁风的男性。每每看到这些情况,我就想说,这些人的悲剧在于没有相关知识。不看自己的年龄和体质,不知道自己肢体的萎弱是内在身躯的不足,不是去充盈躯干的气血,而是强迫那些本来能回缩以营养脏腑的气血流向四肢,心脏不骤停才怪。
健体相对容易,因为四肢肌肉受意识控制;健身则不易,因为内脏不受意识支配。吃多了,便秘了,你想让胃肠蠕动起来,但做不到;胸闷憋气了,你想让心脏跳得规律一些、有力一些,也做不到。你做不到,因为你不会、不懂健身,但是有人能做到。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中医的气功静坐、站桩,还有中国武术内家拳、气功和印度瑜伽的修炼方法,解决的其实就是健身问题,当然也涵盖健体和更高级的修心问题。
健好身并不容易,要学的要点不少。首先要调整呼吸,注意呼吸的节奏、频率、深浅。现代人焦虑急躁,坐在办公室长吁短叹的人不少,打游戏、赶进度上气不接下气的人更多。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呼吸之间会有停顿,这个停顿就是“息”。这个息出不来,人就永远不会得到休息;这个息越长,人的气血就越充盈旺盛,能量释放出来后再行为做事,人才有出息。
其次要调心,放弃后天的强迫意识,回归自然本能的状态,让自心做主,元神出现,以恢复代偿和自愈功能。
再次要四肢不动,或者做特定姿态、姿势,柔和缓慢地运动,以符合或诱发内心的活动。如果没有调息、调心的配合,健身很容易就变成健体,打太极拳变成了做太极操,自发本能的活动变成了表演的套路,练拳不成的多,练出一身病的倒不少。
2011年,《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就养生健康的专题采访我,因此写出了《先知身体,才知世界》一文。在这一章,我先详细说说身体,作为本书的开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扫描二维码,了解作者有关养生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