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论,渊远博大,厚积深蕴。古往今来,能深入其间并通达无碍者,可谓寥寥无几。
慈诚罗珠堪布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多年,始终视修学正法、弘法利生为己任,孜孜不倦地以闻思修、讲辩著等方式精进护持、弘扬、光大如来妙法,不仅精通显密佛理,且处事严谨,堪称佛教界中的大智者。
不仅如此,他还极力倡导戒杀放生,在教育、养老等慈善事业方面,也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举措。
为了度化更多的有缘众生,他又花费大量精力,刻苦研读东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论著,使其在讲经说法与著书立说等方面,又增添了科学、翔实且适应现代人根机的论据、术语与逻辑思维表达方式。
《慧灯之光》系列论著从佛教基础理论入手,由浅入深地探讨了三乘佛法的见修行果等重大课题,并将世人感兴趣的世界观、物种起源等命题纳入视野。在引导读者如何透过表象去探寻世界的本来面目、追究意识的本原实质等方面也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且发人深省,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自我反思:“生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为佛教人士介绍各种实修方法的同时,也为非宗教人士丰富和深化对佛法,特别是藏传佛教的整体认知提供了各种便利,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把握其大致脉络。
本论不仅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在世人无法感知的空性、光明等方面,并非教条地灌输,而是通过毫无偏颇且无懈可击的逻辑推导来得出结论;而且力求化冗为短,化“圣”为“凡”。将人们视为深奥晦涩的佛教理论与实修要领,以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呈现给各种层次、各个领域的有缘众生,使人不仅读之可晓佛理教法之精要,依之实修也可领略如来真如之堂奥。全论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其深邃妙智、无缘大悲,以及真挚、朴实的情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论还有选择地汲取和借鉴了东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理论精华,在剖析佛经理论和逻辑推理方面,具有融合中外、贯通古今,多学科、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具有西方文化语境的佛教诠释方法更成为本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论对根机相应众生的强烈感召力,仅就打通佛教与哲学、科学等领域之间的学科壁垒,避免画地为牢、自说自话的封闭式研究,促进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互补,都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对于初学者,本论是一块叩开佛教宝库之敲门砖;对于实修者,本论是一把获取窍诀宝典的金钥匙;对于有志于深读细研佛法经论者,本论也堪称佛教经论之导读指南……
总而言之,因为慈诚罗珠堪布既精通古代传统的显密经论,又懂得现代科学理论知识,更能以利他心付诸实践,相信这部凝聚其多年教言精华的著作,能使每一位读者都为其不共魅力所吸引和震撼,并获得不可估量的利益!
2010年中秋佳节
索达吉书于喇荣
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内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大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佛法或佛教的定义略作说明。
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因为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
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哲学有西方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到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分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例如,英国的经验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主张的部分观点,就与唯识宗所说的“境由心生,法由心造”表面上有些类似。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现象与实在”里,也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发现,要完全扳倒贝克莱的主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唯心主义的这些见解,也根本达不到佛教唯识宗所探讨的深度。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再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其实,不管是唯物主义、基督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他宗教等等,都有与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这些例子只说明了它们有相似之处,却不表示它们在整体上不分轩轾。因此,纵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将佛教视为唯心主义,因为二者从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开小小的相似处,而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其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证明,将宗教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纯粹是西方传来的一种主张,佛教是与此全然不符的。
举例来说,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精神是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因为佛在《俱舍论》中,对世俗谛的精神与物质都有所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时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如果认为成立,则双双都成立;反之,则双双都要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
而密宗宁玛巴的观点,则以无垢光尊者为代表,他认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也知道一些,佛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实在相去甚远,因此,根本不符合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其实也并没有人真正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只说宗教是唯心主义而已,因为西方宗教确实是如此的。
综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当然也不是唯物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佛教是宗教吗?
“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单词religion本身的含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就是由于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既然如此,那么,佛教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