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概述

四谛的修法就是从出离心、菩提心开始。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超越轮回,我们就与六道众生无异,谁也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如果要超越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轮回的念头,但在超越之后,却不能脱离这个轮回世界。所谓“脱离”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声闻缘觉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脱离了轮回,他们安住在灭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度化众生。

但大乘佛法则要求超越却不能脱离轮回。因为大乘菩萨不论是修空性、无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轮回的痛苦,而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能力,能够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众生,能够更无私地付出。凡夫因为没有超越轮回,所以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们身不由己地要流转轮回。而大乘菩萨虽然超越了轮回,却自愿不离轮回,因为他们深知,要度化众生就必须身处其中,因为在涅槃中并没有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能脱离轮回。在这点上最重要的,是要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来看。

何为四谛?就是苦、集、道、灭。为何不是五谛或三谛呢?因为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涅槃和轮回,在这之间没有第三种存在可言。轮回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两对因果加起来就是四谛,佛教的四谛就是以因果来解释轮回和涅槃。

凡夫为什么流转于轮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这个不朽问题的答案,只有佛才能阐释,即使其他人精通了世间的所有学科,在面对该问题时,脑海中都只能是一片茫然。

佛陀以其无碍的智慧,将这个问题的答案向我们一语道破:不论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这个因叫做集谛。而苦谛,就是轮回的果。为什么取“谛”字呢?“谛”就是真实的意思。这是否意味着轮回是真实的呢?并非如此。之所以称之为真实,是从圣者的角度而言的。因为凡夫的所见与圣者的所见有云泥之别,凡夫因被种种无明所遮障,看到的只是虚假的幻觉,而圣者看到的则是真实的,所以,“谛”字并不是依凡夫而取的名称。

那么,究竟有多少真实的东西呢?有四个。轮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谛;涅槃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灭就是通过修行之道而消灭所有的业障、痛苦,远离轮回一切不清净的现象。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用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来诠释四谛:从一个人生病、看病、吃药,到最后重获健康,医生治病的过程一般有四个步骤:①必须知道病的本质;②必须要断除病源,如果不将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没有用的;③给药;④药到病除。任何医生给人治病,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无法下药,知道病因但没有药、不懂药理,或下错药也起不到作用,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从知道病因入手。同样,四谛也和治病的四个步骤相对应:“苦谛”是所知,“集谛”是所断,“道谛”是所修,“灭谛”是所获。

我们首先也必须知道轮回到底是什么,人的生老病死以及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归纳为两个字——苦谛。了解苦谛以后,就对如何解决生老病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它们的根源就是集谛,要断除这个根源,该采取何种方法呢?生理上的病症需要适当的药物,医治生老病死则需要修习正法。对治烦恼执著,必须利用某种与它针锋相对、尖锐对立的东西去将它推翻,不然起不了作用,这就是道谛。其结果就如同对症下药后病人能重拾健康一样,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决个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萨的发心,是不仅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要解决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

要完全做到这点是极其困难的,单凭个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众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无法完成。但佛的能力和愿力是永无止尽的,他时时刻刻都在度化有缘众生;即便如此,佛也无法度尽所有众生。能否度尽不是首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在为此而奋斗。四谛就是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宣说的。 vewK2Gf5MaY+dwNrgoDkjj8SvqX+wBYAYPrjN0JjFhRk/QwsH84rPYyaZeyVjb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