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很多人利益众生都是有条件的,比如:表面上体恤下属,实际上是为自己官运亨通;表面上布施财物,实际上是为求得名声;学佛的人无论放生、磕头还是念经,如果只是为清净罪业,下一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受,不愿再沉溺轮回,那就是有条件、有自私心的利益众生,只是外表上的菩萨,是去本逐末的做法。菩萨就是要为其他人牺牲和损失自己,如果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利益众生就只是一句空话。
究竟的目的是利益众生,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要讲究顺序。刚趋入大乘之门,应先藏形匿迹,到寂静之地去调整自己。如果初发心时即到城市去利益众生,就会被荆棘丛生的度生之路吓倒。因为五浊恶世的众生很难调服,即使你对众生恩德有加,众生却往往恩将仇报,一旦看到这种情况,你就会放弃发心。所以,首先应调整自己的心相续。调整好以后,有把握做到即使别人恶言相向、拳脚相加,也不生丝毫嗔心,再到公共场合去利众。所以,依止寂静地调整自心与利益众生并不矛盾,经典中也是这样要求的,而且对此赞叹有加,一开始顺序就不能颠倒。
发了菩提心,每天做功课或行善后要将善根、功德回向给众生,这也是利益众生的方法。有的人心中这样盘算:听说回向很好,如果不回向,一生起嗔心善根就会毁掉,所以要回向。虽然在发心初期能这样做也可以,但这也是利益自己的念头。就像你拥有的一个物品,如果不给别人,就会被抢,所以在未抢之前先给别人,这种发心也是利益自己的方便。利用表面上利益别人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大乘菩萨的做法。所以,我们应无条件地回向众生。
调整好以后,不需要等到成佛,就要利益众生。不能只管自己成佛的事,发心等自己成佛后再利益众生。成佛后利益众生理所当然,并不稀奇,因为佛具有这种能力。作为一介凡夫,如果现在就能利益众生是很了不起的。自己尚受缚于轮回,有可能堕入地狱、饿鬼之道,却不考虑这些后果,将利益众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发心。
归根结底,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修法以及利益众生的发心和行为,这一系列是前后连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