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东门黄犬

姓名:李斯

籍贯:上蔡

所任官职:左丞相

非正常死亡方式:被腰斩于市

●牵着黄犬出东门去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秦朝的首都咸阳发生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一大群人被士兵押到集市上,有被腰斩的,有被砍头的,有被绞死的,哭叫声、惨嚎声惊天动地。咸阳的百姓们看到这一幕,心中全都如喝了冷水一般冰凉,他们预感到秦始皇所建构的这个大秦帝国,已是大厦将倾,再难以挽救了。

其实秦法本就严苛,秦始皇又为人残暴,在咸阳集市上行刑杀人本是常有的事情,等到始皇帝驾崩,二世胡亥继位,这位新皇帝没有他老子的雄才大略,杀起人来可更加肆无忌惮,毫不手软。上起二世的兄弟姐妹、始皇留下来的朝中重臣,下到小吏和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哪月不杀个十家八家的,咸阳城里的居民早就司空见惯了。然而这年七月间所杀的人,本身实在太不同凡响了,所以才会引发人们如此巨大的内心震动。

这天所杀的,乃是左丞相李斯的全族。

李斯被诬告谋反,关在牢里好几个月,他想要上书为自己辩解,奏章却根本递不到二世的手里。最终判决李斯妄图谋反,证据确凿,二世下诏把他腰斩于咸阳城的集市上,而李斯的家人、亲戚们,株连三族,也全都被处决了。

据说李斯被士兵们从监狱里押出来,他看到了同样被五花大绑的自己的第二个儿子,不禁老泪纵横,回想往事,无限的懊恼和自责。他对儿子说:“我还记得在你小时候,咱们还住在上蔡城里,我经常带着你,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野兔……往事就象梦一样啊,这种闲适安全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李斯的儿子听到父亲提起往事,也不禁嚎啕痛哭。父子两人泪眼相望,知道这是今生最后一次见面了。

很快,这位辅佐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为秦朝的创建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的大丞相李斯,就被杀死在了咸阳集市上。腰斩本是一种很残酷的死刑,也就是用大铡刀把人齐腰切成两段。遭受腰斩之刑的犯人不会马上死去,往往要忍受相当长时间的极度的痛苦,甚至半截身体会在地上打滚,嘴里吐着血沫,发出凄厉的惨嚎声。据说生命力比较顽强的人,在遭受腰斩之刑后拖上数个时辰才会咽气。

李斯是秦王朝的栋梁之臣,他的死亡,无疑会使咸阳城内的居民们对这个日薄西山的大帝国彻底失望,认定天下大乱的局面再也无法阻止了,国家的灭亡也无法挽救了。不过假使李斯并没有被诬下狱,也没有被杀,他就能独立支撑即将倒塌的大厦吗?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况且此时的李斯,已经不是辅佐秦始皇扫荡关东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强势的臣子了,他已经老朽而昏聩,甚至可以说,他本身对于秦朝的灭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李斯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虽然是被诬陷的,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但他仍然死有余辜。

●厕鼠和仓鼠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根据他早年间的经历,以及日后所写的一些奏章中可以判断出,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很可能不是上层贵族,而只是一名普通的“士”而已。战国时期的士和春秋时期已经大为不同了,原本的士都是指的世袭贵族和武士,战国时期则有很多自由民混杂入其中,一般情况下,只要家有恒产,熟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术),就可以被称为士。

战国时代,很多诸侯国在部分地区开始打破传统的采邑分封制,而施行郡县制度,李斯的家乡就划归上蔡郡管辖。年轻的时候,李斯做过上蔡郡的小吏,也就是中低级的办事员。以他的身份来说,除非机缘巧合被君主看中,或者立下军功,还有可能升为中级官员以外,很可能会老死在这个没多大权力,更没有影响力的职务上。

然而李斯却与他的同僚们不同,他虽然年轻,已经心怀大志,想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而大事业该怎样起步呢?李斯偶然从老鼠身上得到了启发。

郡中小吏们都住在集体宿舍里,宿舍旁的厕所里经常有老鼠蹿来蹿去。李斯发现那些老鼠又脏又瘦,看到上厕所的人和找屎吃的狗就惊慌地四处躲避。“真是太惨啦,”李斯从老鼠联想到了自己,“可是我们这些小吏,又穷困又没权,见到上司就象厕所里的老鼠见到人和狗一样胆战心惊,我们在人世的处境,也实在高明不到哪里去呀。”

过了几天,李斯受命前往仓库去查点存粮,他在仓库里却又看到了几只老鼠,和它们住在厕所里的同类截然不同。这些仓库老鼠整天偷粮食吃,养得肥壮硕大,因为仓库里很少有人进来,更别说狗了,所以它们没有天敌,活得非常舒适。

李斯恍然大悟:“人的成就高低,也和这些老鼠是一样的道理呀,关键是外部的环境。身处合适的环境中的人就能够发挥所长,节节攀升,好象仓库老鼠一般;身处糟糕的环境中的人就毫无出路,日益沉沦,好象厕所老鼠一般!”

李斯认识到,上蔡郡,甚至整个楚国,都并非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不能使自己发挥才能,更不能使自己飞黄腾达。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小吏的职务,决定离开故乡,去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宏伟天地来。

想要出人头地,首先就必须充实自己,因此李斯拜到了当时的大思想家荀况门下,潜心向学。荀况原本属于儒家体系中的人物,但他的思想已经和传统的儒学大不相同了,对应战国乱世,诸侯交相攻伐的局面,荀况的思想日益实用化,逐渐向法家转变。荀况主张抛弃对传说中的圣君的缅怀,提倡“强本而节用”,最终建立“一天下”、“一制度”的集权国家。当时荀况的门生弟子很多,除了李斯以外,还有韩国的公子韩非,都算是他的得意门徒。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斯终于拜别了老师荀况,打算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然而自己该到哪里去呢?要回楚国吗?在战国群雄中,楚国的制度最为古老而且腐朽,贵族们依旧把持着政局,出身低微的人即便才能出众,也很难冒出头来。除了楚国以外,齐、赵、燕、韩、魏等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某些国家虽然比较注重人才的发掘、培养和任用,但当时天下大势已定,关东诸国日趋衰弱,被西方的强秦打得抬不起头来。

只有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就更注重个人的能力而非出身,大量录用身份低微的有才之士,李斯认为那才是他可以施展抱负的真正乐土。况且秦以一国之力对抗关东六国,仍然每每处于上风,辅佐秦王强盛国力,最容易达成老师荀况“一天下”的理想——那本身也是李斯自己的理想。

就在这种考量下,李斯整顿行装,千里跋涉来到了秦国,拜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了食客。

●谏逐客书

吕不韦是李斯的榜样,他原本不过卫国的一个大商人,虽然家财万贯,但当时商人的地位很低,即便是吃不饱饭的普通的士,社会地位也要比商人来得高。然而吕不韦利用自己的才智扶持秦庄襄王继位,竟然被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李斯心想:“一个商人都能做到宰相,秦果然是个不计出身门第,只看重个人才能的蓬勃向上的国度啊!”

对于毫无名气的李斯来说,投靠一位高官为其门客,乃是最好的进身之阶。当时的贵族、官僚们都养客成风,不管才能大小,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去他们家里吃闲饭,并且很容易得到机会展露才华,从此青云直上。吕不韦身为秦相,又有万贯家财,更是豢养了数量庞大的门客群,他还从这些门客中挑选精通各家学说的人才,集合编篡了《吕氏春秋》一书,以使自己名扬后世。

诸子百家中,荀况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力很大,作为荀况得意门生的李斯投来门下,很快就受到了吕不韦的重视。通过吕不韦的推荐,李斯得以见到了年轻的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李斯对秦王政说:“秦穆公称霸西方,却不东进以讨伐关东各国,那是因为当时周德未衰,诸侯众多。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日益强盛,周朝衰微,关东诸侯互相兼并,只剩下了六个强国。现在这六国无不畏秦,就象郡县一般向秦国纳贡,以秦之强盛国力,加上大王您的贤明,足以扫平诸侯,统一天下,建立万世不拔的基业。您为什么还不动手呢?等到六国缓过劲儿来,联合成一片,那时候就算大王您是黄帝复生,也无法再期望统一了呀!”

野心勃勃的秦王政对李斯的这番言论很感兴趣,于是就任命他当了长史,也就是自己的秘书,过了几年,又拜李斯为客卿。“卿”这个称号本指辅佐君主的世袭贵族,客卿是指外国出身的重臣。

可是就在李斯得到秦国重用,想要一展所长,尽施抱负的时候,突然一个晴天霹雳响了起来——秦王政下诏,罢免所有外国出身的官员,把他们都赶出秦国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秦王政继位的时候年纪还小,吕不韦作为宰相专断朝政,使得秦王政大为不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前往旧都雍城去行冠礼(成人礼),准备开始亲政,结果长信侯嫪毐突然发动叛乱。叛乱被镇压后,秦王政处死了嫪毐,并且因为嫪毐本是吕不韦所推荐的,就以此为藉口免除了吕不韦的丞相职务。

与此同时,又发生了“郑国渠事件”。原来秦王政才刚继位的时候,距离秦国最近,遭受压力最大的韩国为了自保,派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去劝说秦国开挖河渠,认为只要秦国把人力物力都浪费在水利工程上,那就没力量再来攻打韩国了。就在吕不韦罢相前后,历经十年,眼看水渠即将完工,郑国是韩国奸细的身份却在此时被揭穿了。

因为这两件事,公元前237年,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联名上书,请求“逐客”,即把外国人都赶出秦国去——当然,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秦王政一时糊涂,竟然真的下了“逐客”的诏书。

李斯这只老鼠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粮仓”,怎么甘心还没有做出任何成绩就从秦国离开呢?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递交给秦王政,请求收回成命,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在文章中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秦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臣,比如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等等,全都是外国人,他们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令驱逐外国人,无异于借兵给敌人,送粮于别国,“内自虚而外树怨”,则必然导致国家的灭亡。

恰巧在这个时候,郑国的案件又有了戏剧性的转折。经过审讯,郑国分辩说,修渠固然是韩国的阴谋,但渠若修成,对秦国的利益比危害要大上百倍。这道渠就是著名的郑国渠,主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干旱平原一跃成为千里沃野,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其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王政这才如梦初醒,急忙收回逐客令,并且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经过这一事件,他更加深了对李斯的信任,并且对于李斯的才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于是时隔不久,秦王政就任命李斯做廷尉,这是主管诉讼审判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大法官。

●统一天下的功臣

为秦王政削平六国作出最大贡献的,有李斯,还有一个名叫缭的魏国人。这个缭被秦王政拜为国尉,也就是最高军事长官,因此后世称为“尉缭”。在李斯和尉缭的谋划下,秦王政一方面派人贿赂或谋杀关东六国的重臣,一方面秣马厉兵,准备开始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秦国向东发兵,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为了阻止秦军的侵略,韩王派韩非出使秦都咸阳。韩非本是韩国的公族(同姓的贵族),但是长久不得重用,他于是退而著书立说,写下了《说难》、《孤愤》、《五蠹》等十余万字,成为法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据说这几本书流传到了秦国,秦王政读完以后大为赞赏,感叹道:“我要是能见到作者,和他交谈,就算死也无恨了!”

李斯听说此事,马上凑过去对秦王政说:“此书乃是韩非所写,他是我的同学,是韩国人。”于是秦王政派兵猛攻韩国,索要韩非,韩王没有办法,这才派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虽然下笔万言,但他本人却并不善于言谈,并且还是个结巴。大概正因为这样,秦王政见了韩非的面,想要和对方好好探讨治国之道,却始终无法深入透彻地交谈,所以大感遗憾吧,他并没有下旨要重用韩非。李斯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嫉妒韩非的才学,害怕他一旦得势将会压制自己,另方面也认为韩非终究不会死心塌地为秦国效力,于是就跑到秦王政面前去说韩非的坏话。李斯建议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热爱祖国,不肯为秦所用,此乃人之常情。大王您不能给其高官,拉拢其心,只是把他留在秦国,想留到什么时候呢?他终究是要回去的,到那时候反而成为秦国的祸患,还不如预先找个罪名,把他杀掉算了。”

秦王政觉得李斯所言很有道理,于是就把韩非打入大牢,派人审讯。韩非虽然说话不利索,可是很会用笔,他写了长长一篇为自己申辩的文章,想要交给秦王政,却被李斯拦阻住了。李斯恐怕秦王政会后悔,赦免韩非,于是就给韩非送去毒药,逼迫他自杀了。

过后,秦王政果然觉出不对,派人去牢中放出韩非,可是却得到回报说:“韩非已经畏罪自杀。”秦王政懊悔不已,但是并没有处罚进谗言的李斯,大概他认为虽然是李斯的进言害死了韩非,但李斯终究是忠心报国,是为秦国考虑才出此下策的吧。

就这样,在李斯、尉缭等人的辅佐下,秦王政终于兼并六国,平定了乱世,基本完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了昭显自己至高无上,千古所无,秦王政自称“皇帝”,也就是秦朝的始皇帝。

等到完成统一,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人请求秦始皇复兴分封制,他们说:“象燕、齐、楚等新征服地区实在距离中央太遥远了,不在那里设置诸侯王,就无法有效地加以统治。请求陛下把您的儿子们都分封过去吧。”身为廷尉的李斯反对这种意见,他反驳说:“当初周文王、周武王大封同姓诸侯,这些诸侯家族几代后就日渐疏远,甚至相互间攻伐不休,好象仇敌一般,连周天子也无法控制局面。现在陛下征服四海,统一天下,应该全都设置郡县来治理,皇子和功臣们可以厚加赏赐,用国家的赋税来养活他们,这样谁都不会出格——不应该恢复分封制度!”

秦始皇赞同李斯的意见,他说:“多年以来,天下纷乱,战祸延绵,都是诸侯王们闹的乱子。现在天下初定,再要分封诸侯,无疑是埋下了战争的隐患,还可能万世太平吗?廷尉的意见是正确的。”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提议和促成此事的李斯,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对文化的贡献和破坏

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改革,以加强和完善中央集权统治。所谓“书同文,车同轨”,就是统一各国的文字,统一各国道路的宽窄和车辆的规格;所谓统一“度量衡”,就是统一各种计量单位,便于朝廷对地方上的管理;此外,还统一了货币。这种种的改革措施,李斯也大多参与,并且作出了很大贡献。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乃是李斯主持了对文字的改革。经过春秋、战国的长期分裂,中国各地的文字写法虽然同源,形式却大相径庭,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和文化交流。为此,秦始皇决定统一文字,并且把这件重任交给李斯来负责。

这个时候,李斯已经升任为左丞相,成为仅次于右丞相冯去疾的秦帝国的政府首脑(秦以右为尊)。他仔细考察和研究了被统称为“大篆”的各诸侯国文字,最终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小篆”。这种文字笔划相对简洁,均衡圆润,不但具有实用性,也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为了把这种新的文字尽快普及开来,李斯亲自撰写,命令工匠刻下了数块石碑,作为人民效法的榜样。

这些石碑的内容都是歌颂秦始皇的功德,随着始皇巡游各地,先后留下了泰山、峄山、琅邪、芝罘、碣石、会稽六处地方,共有七块,全都李斯亲笔所写。后人评价李斯的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可以说,李斯乃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书法家。

李斯不仅字写得好,作文也是一时之冠,他著有《仓颉》等多篇文章,可惜都已经散佚失传了。然而李斯本人的文化水平虽然很高,却并非是一个文化保护者,相反,他辅佐秦始皇摧残了当时的文化。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大宴群臣,出身齐国的博士淳于越趁着这个机会重提分封之事。李斯立刻跳出来反驳,并且建议秦始皇说:“曾经天下散乱,诸侯并立,所以很多人以古非今,虚言诡辩,崇尚私学,诽谤国君。现在天下已经统一,学术也应归于一统,然而那些私学却仍旧存在,每当朝廷颁下法令,就会引起街谈巷议,他们往往用反对朝廷法令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学识高人一等,这对治理天下有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严禁私学,包括《诗经》、《书经》在内的百家之言全部搜集上来,不准民间私藏。民间只能保留医药、算命、种树等技术性书籍,想要提高学问的人,就去向实际办事的官吏们学习,不能去学习那些虚妄无用的东西!”

这分明是愚民政策,李斯希望百姓们都只懂得实用技术,却毫无自己的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更便于集权统治,才能使百姓不敢怀疑也无从反对朝廷的政令,从此安安稳稳地当万世顺民。此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意本与李斯相同,但一个运用教化之法,一个却直接钳制思想和言论,两相比较,可见李斯的政策是多么荒谬和拙劣了。

然而这一套冷冰冰的统治方法却很合秦始皇的胃口,他立刻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真的下令搜书甚至焚书——然而这种手段并未能达成预期的效果,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重又大乱,六国残余贵族和百姓们全都揭竿而起,终于推翻了秦朝暴虐的统治。

正是李斯种种严苛的政策,把大秦帝国逼到了灭亡的边缘。

●沙丘矫诏

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59年。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秦国长时间以来都分置左右丞相,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还重用宦官赵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高已经越过了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变成真正的宰相了。

秦始皇喜欢到各处去巡游,最终就死在了巡游的途中,他的死地是在今天河北省广宗西北一个叫做沙丘的地方。当时冯去疾留守咸阳,李斯、赵高和秦始皇的某几个儿子跟随出巡。秦始皇临终留下遗命,要北御匈奴的长子扶苏尽快把军权交给大将蒙恬,然后赶回咸阳去主持自己的丧事。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是很明确的,他决定把皇帝之位传给扶苏。

据说扶苏为人比较宽厚,不太满意秦始皇制定的严刑苛法,以及大兴土木、加重徭役的种种劳民伤财的举措,所以始皇才把这个儿子赶去边疆,想让他好好历练一番,从而了解父亲执政的苦心。正因为扶苏的政治理想和秦始皇完全不同,也和与秦始皇思路一脉相承的赵高、李斯等人截然相反,所以让扶苏继位的决定引起了这些人的恐慌——就此,一个巨大的阴谋开始秘密酝酿起来。

首谋者就是宦官赵高,他本是皇子胡亥的师傅,很想把年幼识浅的胡亥拥上宝座,自己就可以因此而把持朝政。赵高先说服了胡亥,然后斟酌道:“这件大事,如果不和丞相合谋,恐怕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去和丞相谈谈吧。”

赵高找到李斯,先试探着问:“让扶苏主持始皇帝葬礼的诏书还没有发出去,除了我们几个,也没人知道此事。现在诏书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咱们该怎么办呢?立谁做新皇帝,其实只由你我两人说了算呀。”

当初秦始皇才刚驾崩,李斯为怕引起政局动荡,就秘不发丧,假装皇帝仍然呆在密不透风的马车里,只是命令队伍加快前进速度,想等赶回咸阳后再诏告天下——所以赵高才会说“除了我们几个,也没人知道此事”。

李斯听了赵高的话,大惊失色,责备道:“这是亡国之言,不是为人臣子所应该说的话!”赵高冷笑道:“丞相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蒙恬强吗?功劳比他大吗?智谋比他深吗?人望比他高吗?扶苏更信任你还是他?我在秦宫中二十多年了,从来就没见过秦国罢免丞相后还善待他及其后人,不仅如此,基本上全都诛灭!始皇帝二十多个儿子,你都是了解的,以扶苏的性格,一旦继位,肯定会任命蒙恬做丞相,到时候你的下场一定会很惨。我多年来教胡亥读书,知道这位皇子非常仁厚,他如果登基,却有望善待你。”

听了赵高的这番话,李斯开始动摇起来。按照商鞅所制定的秦国的法律,最重军功,大将在外建立了功勋,回朝就有资格担任丞相,而李斯本人是没有多少军功的,他只是一直呆在统治中心,辅佐秦始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而已,所以非常害怕这个弱点被蒙恬所趁,夺去他丞相的位置。赵高的话,可谓正戳到了李斯的痛处。

可是这样大的事情,李斯当然不可能一口答应下来,他既没有赵高的野心,也没有赵高的胆子,现在的他,已经逐渐从一位政治家堕落成了一个政客,成为大秦帝国统治机器上一枚虽然重要却并非必不可少的螺钉了。于是他半推半就,假意提出自己的担忧,说害怕如果矫诏让胡亥继位,会引发天下的动乱。

赵高早就看穿了李斯的心思,继续劝说道:“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不会出什么乱子。你扶助胡亥继位,他必定对你言听计从,那样你的权力就能稳固下来,世世代代成为国家的重臣。你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通过赵高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斯终于迈出了他这一辈子最不该迈出的一步,仰天长叹说:“只要我能不死,那就随便你吧。”

于是李斯、赵高两个人合谋,假造始皇帝的诏书,勒令扶苏和蒙恬自尽。同时三人加快脚步,匆匆赶回咸阳,扶胡亥登上了秦朝皇帝的宝座。可笑的是,当时因为天气炎热,载着秦始皇尸体的车辆通风也不好,时间一长,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臭气阵阵往外发散。李斯恐怕事情泄露,就命令装上一车鲍鱼,跟着队伍行进,用鲍鱼的腥臭气来掩盖尸体的异味。这种欲盖弥彰的办法,实在很难想象出自素以精明著称的左丞相李斯之手,这只能说明他当时已经方寸大乱,手足无措了。

●赵高的阴谋

秦二世胡亥登基以后,立刻在赵高的怂恿下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同时也滥杀了一批大臣。这个家伙性格之残暴,比起他老子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威望和能力却又实在差得太远,因而暴政激起了民变,天下从此再度动乱起来。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大起义的序幕。

时局动荡,李斯屡次进谏二世,要他关心国政民生,收敛自己奢侈放纵的行为。然而二世虽然荒淫,却并非愚蠢之徒,他的小聪明足以拒绝忠谏,堵塞言路,竟然开口对李斯讲了一番貌似有理的大道理。他说:“昔年帝尧节俭,大禹操劳,天下都说他们是圣君。然而富有四海的君主,谁真想节俭如同野外露宿,操劳如同奴隶婢仆呢?正是因为他们无能,所以才必须这样勉励自己,辛苦自己。真正的贤人,要能够安定天下,治理万民,如果自己都没有能力享乐,还能够使别人富足吗?这才是我的志向呢!”

李斯的长子李由,此时正担任三川郡的郡守,陈胜派出的西征军经过三川郡,李由没有能力阻挡和将其击破,于是以赵高为首的很多不满李斯执政的大臣,就以此为藉口攻击李斯。李斯已经老耄昏聩,毫无锐气了,他不敢为自己分辩,反而上书秦二世,大拍马屁,想要挽回二世对他的信任。

李斯的这篇上书,彻底附和二世莫名其妙的思路,他竟然说:“真正的贤明君主,必须要能监督和约束臣下的行为,这样上下等级严明,臣下不得不竭尽忠诚地报效君主。所以君主应当一人统治天下,他的权力不可有所制约,如此才能肆意享乐。”

二世看了李斯这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大为愉悦,从此更加严刑苛法,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赵高看到这种情况,害怕李斯因为马屁拍得响而得到二世的宠信,于是怂恿二世躲在后宫享乐,不要再随便接见大臣们。他说:“陛下您年纪还轻,行为处事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大臣们看在眼里,就会轻视于您。不如居于深宫,让大臣们见不到面,自然他们无从质疑您的决策。这样您就会成为圣主了。”

二世听从了赵高的意见,但他虽然躲入后宫,终究不能谁都不见,作为宦官的赵高成为二世和大臣之间的唯一联系人,从此权势日盛,把皇帝和宰相全都架空了。

虽然大权在握,赵高仍然很忌惮李斯,一心想置其于死地,因为只有这样,他的权势才能够真正稳固。于是赵高就设下了一个圈套,他故意对李斯说:“现在关东地区盗贼纷起,可陛下还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阿房宫,搜罗狗马等无用之物,我因为身份卑贱不敢进谏,您是宰相,怎么也不敢说话呢?”李斯上了当,还以为赵高支持自己,于是叹气说:“陛下躲在深宫里,也不上朝,我想说什么话却找不到机会呀。”赵高回答说:“您如果真的愿意劝谏陛下,我可以帮助您。陛下的起居我最清楚了,等他什么时候空闲,我就通知您去觐见。”

赵高嘴里这样说,实际上却专挑二世玩得最高兴的时候通知李斯去求见。一回两回还则罢了,这种事情多次发生,二世不高兴了:“我有空的时候丞相总也不来,偏等我忙的时候要求觐见,他是故意的吗?他是因为小看我所以想耍我吧!”赵高趁机进谗言说:“我明白了,因为沙丘之事,丞相出了大力,他已经位极人臣,无法再加升赏,所以一心想要裂土分王,陛下没搭理他,所以他心怀不满。”

赵高同时还说:“陛下不问,我还不敢说。李由做三川郡守,陈胜等造反的家伙通过他的辖区,他不但不派兵捕捉,传说还和陈胜有书信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了,如果此事属实,他和那些造反的家伙联起手来,陛下您就危险了呀!”于是二世下旨,派人彻查李由通贼的传言。

到了这个地步,李斯才知道被赵高给耍了,于是就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进谏,诉说赵高擅权枉法,有谋反之心,同时劝二世停止阿房宫等浩大的工程。可是二世从还当着皇子,跟从赵高学习的时候起,就被赵高灌了大量迷魂汤,他最信任赵高,怎么会相信李斯等人所言?赵高趁机倒打一耙,反而说李斯等人执政不力,恐怕皇帝责怪,所以才把罪过都推在自己头上,他哭着对二世说:“丞相唯一担心的就是我赵高,只要除掉了我,他就可以肆无忌惮,犯上谋反了。”

二世下令,把这三位元老重臣全都下了大狱,严刑逼供。

●仓鼠的下场

李斯被押入大牢,不禁仰天长叹说:“过去夏桀杀害关龙逢,商纣杀害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忠臣受戮。我的智谋不及这三位忠臣,二世无道,比夏桀、商纣、夫差更为荒淫,我合该被杀呀。二世听信赵高的谗言,我迟早会见到盗贼杀入咸阳,宫殿被夷平,成为野兽的巢穴啊。”

李斯至死不悟,还敢自比龙逢、比干,他也不想想自己参与矫诏扶二世上台,又写下那么卑躬屈膝的奇谈怪论来逢迎二世,他还能算是忠臣吗?

赵高派亲信严刑逼供,冯去疾、冯劫二人认为“君子不应忍受这样的侮辱”,全都自尽了,只有李斯惧怕死亡,苟延残喘地还想等待翻案的那一天。赵高在他身上用尽了酷刑,李斯忍不了痛苦,被迫招供,同时写下申辩的文字,向二世哀求活命,并且声明自己并无反心。赵高怎么肯让这样的文字被二世看见,冷笑着说:“囚犯怎么有资格向陛下上书。”把李斯所写的东西给扔了。

赵高此人实在狡猾,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他派自己的门客数十人假冒朝廷官员去审讯李斯,只要李斯胆敢讲实话,立刻乱棍打下,施以酷刑。等到二世真的派大臣前去责问李斯的时候,李斯还以为是赵高的圈套,再不敢为自己叫屈了,乖乖认罪。于是二世下诏,把李斯腰斩于咸阳市上,父、母、妻三族全都杀光。

就这样,公元前208年七月,发生了本文开头所写的那一幕,堂堂的秦朝开国宰相、帮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统治架构的李斯,就这样可悲地丧了命。李斯之死,不仅可悲,而且可鄙,可以说,他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不得好死的结局上去的。

如果李斯不被赵高妖言所惑,不矫诏以立胡亥,即便此后在争权斗争中被蒙恬打败,被扶苏杀掉,他也仍旧能够保全忠臣的声誉。如果李斯不肯迎合二世,而是悉心地辅佐,把二世导到正途上来,或许他也不至于死得这样毫无价值并且惨不忍睹。

然而更重要的,乃是李斯帮助秦始皇所制定的政策,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李斯的政治理想就是学自老师荀况的“一天下”,这个“一天下”并不仅仅指统一天下,还包括建立中央集权,把君主的权力放到无限大。象秦始皇那种有胆魄,有志向,有能力的皇帝都因为这种政策而肆无忌惮地骄奢淫逸,沉湎于巡游、求仙,以及修建陵墓和阿房宫等浩大工程中,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换了一个年轻识浅,毫无自制力的秦二世上台,他怎么可能阻止秦朝覆灭的必然命运呢?

相权是对君权的制约,李斯的政策却无异于把这种制约主动放弃,把相权彻底交了出去,宰相变成了君主手下一个普通的办事员。然而权力交了出去,二世耽于逸乐,根本不接,那么这权力又该由谁来掌握呢?野心家赵高趁机跳了出来,把权力一股脑地抢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李斯这种朝廷重臣还可能有活路吗?

李斯正是所谓的“授人以柄”,这个词汇最初的含义是把宝剑倒过来,把剑柄递给别人,赵高老实不客气地抓住剑柄,接过宝剑,然后朝原本握有宝剑的李斯当头劈下——李斯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就在李斯父子被杀死在咸阳市上之前不久,他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也死掉了。李由还算幸运的,他没有等到二世派去彻查通贼传言的使臣,就被起义的项梁攻破城池,死在战场上了。至此,李斯一门全部灭绝。

李斯、冯去疾等人被铲除以后,赵高当上了丞相,因为他本是个宦官,所以称“中丞相”,彻底架空了秦二世。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西征,赵高杀死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子子婴为“秦王”,想要以此交出皇帝名号的态度来劝说刘邦退兵,这样他还能在关中长保富贵。可是刘邦根本就不理他,依旧长驱直入,杀入了关中。

最终子婴杀死赵高,然后前往刘邦军中请降,曾经强大的秦帝国就这样瞬间灭亡了。秦帝国覆灭的命运,在它建立初期就已经注定了,其实从根子上来看,灭掉秦朝的不是项羽、刘邦,甚至也不是二世和赵高,而是制定集权政策的秦始皇与李斯。

李斯合该丧命,死得一点都不冤枉。 hZXsf4f5Iji0QsRUKyl0c/PsVX8sShMbYMDwMDA1AsnZftM39bYkFMsSzBcSWo6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