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生顺序模式

人生顺序模式的关键优势或许就在于它的可预测性,因为它可以简单明了地将人们划入以年龄为界定标准的不同群体。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人被称为“消极人口”,他们由位于年龄分布谱系两端的个体组成:一端是婴儿和学龄儿童,另一端是老龄退休人员。中上阶层出身的女性也会成为消极人口的一部分,因为她们准备嫁人或全身心投入家庭,担起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责任,而那些为她们提供帮助的、出身工薪阶层的女性别无选择,只能成为积极人口的一部分。处于劳动年龄的男性是积极人口中最大的群体。在查尔斯·狄更斯所称的“最好的时代”,大多数积极劳动者都实现了就业,而在他所称的“最坏的时代”,很多积极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或未实现充分就业。时至今日,这些与工作相关的人口分类依然存在,既体现在劳动统计中,也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要想了解我们的文化在多大程度上是受“人生四站”驱动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花点儿时间逛逛当地的书店。一排排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实用指南和自助类图书,指导你如何度过“人生四站”,就好像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是一个事关生存的重大问题。对孩子而言,无非就是自尊,比如《一举成名的赫尔加》(Helga Makes a Name for Herself)、《世界需要独一无二的你》(The World Needs Who You Were Made to Be)或涂色书《我自信、勇敢又美丽》(I Am Confident, Brave & Beautiful)。青少年和青年是很多图书的目标受众,所以最好还是不要特意提及某一本。但千万不要担心,在进入“真正的成年期”后,你可以去读《成年后如何度过童年时光》(How to Survive Your Childhood Now That You're an Adult),这本书或许应该取个更合适的名字,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错乱”。再接下来,关于教你如何忍受数十年工作的图书更是不胜枚举。自1936年戴尔·卡耐基出版《人性的弱点》以来,这便成了一种题材。近期,这类作品有愈演愈烈之势,话题也更加直白,比如《我是在这里工作的唯一正常的人吗?——101个妙招攻克办公室心理病》(Am I the Only Sane One Working Here?: 101 Solutions for Surviving Office Insanity)和《拒绝浑蛋守则》(The No Asshole Rule)。关于退休阶段的书,自然也是不缺,比如《永不褪色:从容应对退休生活》(Not Fade Away: How to Thrive in Retirement)、《退休指南》(Retirement for Beginners)和《富爸爸年轻退休》(Retire Young, Retire Rich)。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必读的《如何度过退休生活》(How to Survive Retirement),就好像在人生这个阶段之后,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阶段等着我们。

人生顺序模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而且被载入了法律。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为未成年儿童、学生、劳工和退休人员规定了有别于一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联合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相应的事宜:针对儿童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教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针对劳工和退休人员的国际劳工组织。此外,联合国还指定了世界儿童日(11月20日)、国际教育日(1月2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和国际老年人日(10月1日)等,以便每年提醒我们关注不同的人生阶段。

由于人生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专家和学者便向我们解释每个阶段的意义所在。就个人发展而言,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社会理论是由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在其1950年出版的《童年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中提出的。按照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人的一生被划分为8个不同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对应一对相互冲突的偏好: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童年早期(2~3岁,自主对羞怯和怀疑)、学龄前(3~5岁,主动对内疚)、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青春期(12~18岁,身份认同对角色混淆)、成年早期(19~40岁,亲密对孤独)、成年中期(40~65岁,繁衍对停滞)、成年晚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对绝望)。每个阶段都是累积性的,因为解决了某一特定阶段的内在冲突,也就为下一个阶段做好了准备。此外,每个阶段还需要掌握一项关键技能,分别是摄取食物、如厕训练、探索、学习、社交关系、亲密关系、工作和为人父母,以及人生反省。由于各个阶段的顺序是预先确定好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效掌握任一阶段的任一关键技能,那么就会产生可怕的终生影响。

“人生四站”的具体化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不仅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而且对那些未能及时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人大加指责,除非他们患有某些生理或心理疾病,使其无力适应原本适用于每个人的普遍发展模式。那些未能从婴儿期过渡到作为成年期前奏的青春期的人被称为“彼得·潘”。从未长大成人的青少年被界定为叛逆者,不能负担自己退休生活的人被认为是失败者、败家子或不负责任的人。众多心理学家和理疗师由此走上台前,为那些落后于各个人生发展阶段的人提供建议和治疗方案,并以此谋生。

埃里克森20世纪50年代提出心理社会理论,这在时间上并非巧合。到20世纪40年代末,受普及教育、基于工资的就业和强制性退休的影响,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人口及东亚和拉丁美洲的部分人口已经接受人生顺序模式。这一模式的设计者和确保所有人都遵循该模式的国家官僚厚颜无耻地辩称,上学、就业和退休的先后顺序对民众是有利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益的,这一点我当然赞同。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旨在挑战国家教育垄断的“在家教育运动”清楚表明,学校的课堂环境已经变得相当压抑,而且主要的驱动力是把儿童培养成顺从的工人。在这里,我想谈的是基于工资的就业及退休的普遍化问题,以及从教育到工作的单行道问题,即只能是从教育到工作的顺序,这两者之间是绝无可能来回颠倒的。20世纪80年代自雇人员的增加和21世纪零工经济现象的出现,为我们的辩论增添了新的紧迫性,而我们所要辩论的正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以年龄为基础的生活组织方式。困扰养老金制度的财政紧缩,为人生顺序模式的批评者提供了更多弹药。接下来,就让我们逐个阶段探讨,看看把人生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按顺序排列所产生的不一致性及负面影响。 vDWcjpfZVsIl65swESfyFkPuobT1s0WJBrWAwjzEA39vdFB1d7GpcDarAmpv4N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