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颠覆传统认知,积极应对人口变局

原新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随着工业化、科技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晚婚晚育行为成为社会主流,不婚不育行为也以多元价值观的形式被大众所包容。一方面,在传统婚育制度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出生人口减少,少子化愈演愈烈,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已然成为全球化现象,多代人口共存在一个时间段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然而共居在一个屋檐下的情景却越来越少见。另一方面,随着长寿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衍生的第三人生、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多代人口在社会情景,尤其是在工作情景共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简约与多元共振,合作与冲突共处,机遇与挑战共存,置身其间的各代不断探索应对之道,由此引发多代革命,目标是迈向常青一代社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短短200多年的时间,成为人口变局及经济社会变革最为集中的时期。经济社会依次走过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阶段,正在迈向现代化社会。人类自产生之日起,人口数量历经百万年的缓慢增加,终于在1800年前后达到10亿人,然而在随后的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口数量净增加70亿人,2022年11月15日地球总人口达到80亿人。在同样的时间段,人类长寿化伴随死亡率的普遍下降快速挺进,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从25~35岁攀升至72岁以上,走向长寿化时代;人口少子化伴随生育率的下降不断加速,总和生育率从5~6降至2.2,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已经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步入低生育率时代;由此导致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放缓,甚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和长寿化是全球大趋势,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多代共存的大趋势愈演愈烈,多代革命不可避免。勇于承认和客观看待多代共存的发展趋势,是完成多代革命的前提。多代共存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转“危”为“机”,需要我们及早解放思想,变革思维,以宏大的格局和预见性的眼光颠覆传统认知,认真审视这场21世纪的人口革命浪潮。

这本书是应运而生之作,作者文笔细腻,角度新颖,视野宏大,为我们娓娓道来人口世代更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为我们坚定了置身于人口变局中的人口信心,描绘了人生规划的人口坐标,勾勒了多代和谐共生的人口蓝图。

本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积极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提供了事实支撑,为多代合作共存提供了理论支撑。作者通过详细的资料,论证了人口创造力并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绝对衰退的,老龄化社会并不必然带来创造力衰减,老年人口通过经验积累也能迎来新的创造力高峰,而且这种创造力与年轻人口通过认知能力拥有的创造力并不冲突,不同年龄段的创造力具有互相协作的可能。这有效回击了当前社会热议的“老年人口延迟退休会抢占年轻人口工作机会”“老龄化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下降”的观点,夯实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造力基础。

第二,为打破固化的人生顺序模式提供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创新思维。作者认为我们当前习以为常的人生顺序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逐渐构建起来的,尚未超过200年时间。长寿化、少子化、老龄化等人口变动已经打破长久以来的人口结构,我们如果继续故步自封,坚守这种刻板的人生顺序会显得不合时宜,“落伍”于时代潮流。作者以大历史观审视和反思旧有的人生顺序模式,恰恰印证了人口学界近些年探讨的人口结构快速变迁与社会架构滞后转变所导致的老龄社会治理失序问题,让我们对理论问题的解读有了更新颖的思路,基于对传统的人生顺序的颠覆,作者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何为老年人”,此时年龄仿佛成为一个狭隘且充满歧视的僵化标准,亟待快速打破和重新建构。

第三,为积极应对人口变局而重塑全新的人生顺序和安排。打破既有的由玩乐、学习、工作和退休依次构成的“人生四站”顺序格局,需要建构出新的顺序和安排,否则将导致失序格局堕入无序格局。首先是思考以养老金为主的社会保障可持续性问题,在延迟退休、提高就业人员及其雇主的缴费基数和税率、削减福利或加大从国外引入年轻劳动力等传统措施之外,系统地变革社会生活安排。促进更深层次的性别平等,保障女性合法权益,推进家庭支持措施。良好的人口政策不仅是为想生育的人群做好支持性举措安排,也要为非传统婚育行为(如非婚生育)提供足够的尊重;良好的教育政策不仅是提高入学率和扩大教育规模,更要关注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看到教育并不完全等于培养职业者。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思考遗产税如何征收,等等。

成功的多代革命需要我们客观地认识人口变局,准确地把握人口发展的新特征,以及关注与人口浪潮同频共振的家庭转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发展转型,还要看到技术转型的伟大浪潮。这本书预见性地关注到了多浪潮的交叠,为我们进一步思考人口变局打开了一角天窗。更进一步地,我们要看到当前技术浪潮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新能源等多方面,基于此要牢牢把握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城镇化、信息化、数字化、家庭小型化等多化共振的时代脉搏,为掀起更深层次的多代革命筑牢技术支撑,时刻做好迎接技术创新和变革的充分准备。

作者基于西方经验,呈现了多代革命的综合性。照拂我国现实,我们还要看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看到中国的多代革命必须也持续立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立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追求,立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实践,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立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比较中西方多代革命的异同,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面向未来,我们坚持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下,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将多代革命的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以人口为基础,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和职场等多维度革新和创造。 QIbqmu3RBFbliWUkS+vhr0afyPEUtN8QIh+FsEPdhzqn8jzkDRg6NzEurkS9Wa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