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半生已经过去,却一无所获。什么也没有。”在2004年上映的热门影片《杯酒人生》(Sideways)中,迈尔斯(保罗·吉亚玛提饰)对杰克(托马斯·哈登·丘奇饰)说,“我是摩天大楼窗户上的一枚指纹。我是卫生纸上的大便污迹,连同数百万吨未经处理的污水一起涌向大海。”迈尔斯是郁郁不得志的老师,也是充满抱负的小说家,杰克是已过盛年、即将结婚的演员。他们两人结伴,决定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酒之乡进行为期一周的公路旅行。对40岁的人而言,生活中除了无聊和绝望,别无其他,这可以说是同题材电影的经典主题,比如《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后裔》(The Descendants)、《单身男子》(A Single Man)、《奇迹小子》(Wonder Boys)和《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e)等。
“中年(30~70岁,其中核心段为40~60岁)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一个时期。”心理学家奥维尔·吉尔伯特·布里姆(Orville Gilbert Brim)说,他是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的一项扩展研究的负责人。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聚焦于童年、青春期或老年。与伴侣或配偶吵架、困在没有出路的工作中或看着父母一天天衰老是最显著的压力因素。“中年人之所以会面对这些压力因素,实际上是因为相比于中年以前或中年以后的生活,他们对当前的生活有着更大的掌控力。”麦克阿瑟基金会赞助研究的项目的团队成员戴维·阿尔梅达(David Almeida)观察道,“人们在描述这些压力时,通常会从应对挑战的角度来谈。”
加拿大工业经济学家埃利奥特·雅克(Elliott Jaques)在1965年创造了“中年危机”一词。在与中年危机相关的众多症状中,对生活的不满、自我质疑和对人生方向的困惑是与人生顺序模式最直接相关的症状。“这就是全部吗”或“我是失败者吗”这类问题皆被认为是中年危机最明显的征兆。劳动经济学家也加入了研究行列,着力考察工作和幸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自我满意度的国际调查数据,他们发现了一条“幸福曲线”,即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在40多岁或50岁出头时会降至最低点。有趣的是,这种影响在平均预期寿命更长的富裕国家尤为明显。通过研究27个欧洲国家的数据,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戴维·布兰奇弗劳尔(David Blanchflower)和英国华威大学的安德鲁·奥斯瓦尔德(Andrew Oswald)发现,与近30岁或60岁出头的人相比,近50岁的人服用抗抑郁药的比例几乎翻了一番。
虽然在类人猿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与年龄相关的幸福度下降问题,但人生顺序模式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会顺利度过中年并进入退休阶段。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已经成功地进入成年阶段,那么我们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心理与脑科学荣誉教授苏珊·克劳斯·惠特伯恩(Susan Krauss Whitbourne)发现,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更换工作的人,他们通常觉得自己的工作效率更高,并认为自己会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人在二三十岁时换工作,往往对中年有益。”她指出,“因为这时候他们没有感觉到人生困境。”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伊莱恩·韦辛顿(Elaine Wethington)表示,该研究及其他研究有力地表明,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人生的各个阶段,可能会对正经历中年危机的美国人(占比25%)有所帮助。
在中国,长达40年的强劲经济增长让9亿人摆脱贫困 ,并陆续步入中产阶级行列。如今,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中年危机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在父母、工作和社会期望的叠加压力下,无论是已婚夫妇还是那些决定继续保持单身的人,显然都受到了影响。陈丹燕是这类题材图书的畅销书作家,在其所著的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中,李平一生都在从事木偶戏表演,几十年来一直扮演“白雪公主”的角色。“女人50岁是一个坎。”陈丹燕说,“社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十字路口,你的身体也会强调这一点。50岁以上的女人都有体会,孩子即将上大学,父母一天天变老……应对生活中的变化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待它们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她认为,童话故事能够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年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想这就是许多中年女性的状态——不再年轻但也不算老。”她指出,“她们总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看待事物,而且变得非常多疑和愤世嫉俗。”在她看来,“成为女巫不仅意味着你拥有了白雪公主所没有的自由,还意味着你拥有了白雪公主所不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