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士商互济

商人阶层往往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他们可以凭之做很多事情。从士人的角度来说,尤其是从落魄士人的角度来说,未必不希望在困难时能得到商人的经济援助;而从商人的角度来说,则也未必不希望通过帮助暂时落魄的士人,而换来士人发达后对自己的提携回报。

这种“士商互济”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不少见的,如先秦的吕不韦与秦始皇之父的关系,便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如我们下面所要看到的。它们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文人幻想的产物。

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即使是所谓的“士商互济”,也仍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士人总是处于上位,而商人则总是处于下位。

《太平广记》卷三二八《阎庚》,便写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好学不倦的商人,与一个穷士人友好相处,并对他关心备至;后来士人发迹以后,商人也得到了提携:张仁亶,幼时贫乏,恒在东都北市寓居。有阎庚者,马牙荀子之子也,好善自喜。慕仁亶之德,恒窃父资,以给其衣食,亦累年矣。荀子每怒庚云:“汝商贩之流,彼才学之士,于汝何有,而破产以奉?”仁亶闻其辞,谓庚曰:“坐我累君!”……其后数年,仁亶迁侍御史并州长史御史大夫知政事,后庚累遇提挈,竟至一州。阎庚的父亲出于阶层隔阂,认为商人与士人是无法沟通的,即使“投资”也收不回好处,所以不让儿子与士人交往;可是阎庚却试图超越这种鸿沟,一如既往地给予士人以资助,最后终于得到了可观的回报,成了统治阶层中的一员。两人的互济关系虽仍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但显示出士商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可能的。

在另外一些例子中,富有的商人常常被写成是富于同情心的,他们能够慧眼识英雄,帮助暂时落难的士人。如关汉卿(一云贾仲明作)的《山神庙裴度还带》里裴度的姨夫王员外,就是这么一个“好商人”的形象。尽管他确信经商的价值,也对外甥的一味读书,“不肯做那经商客旅买卖”,颇不以为然,但他还是一边用激将法,一边暗中资助,帮助裴度达到了发迹的目的:我为何不留裴度在我家里住?我则怕此人堕落了功名。直到裴度一举状元及第后,王员外才说出了前情,令裴度感激不已。王员外后来得到了什么回报,杂剧里没有写,但可以肯定是一定会有的。

又如阙名的《冻苏秦衣锦还乡》中的王长者,也是这么一个“好商人”的形象。苏秦发迹以前,在王长者的客店中安歇。“如今街市上有等小民,他道俺秀才每穷酸饿醋,几时能勾发迹?”而王长者却与他们不同,“肉眼愚民,不识高贤,正所谓‘燕雀岂知鸿鹄之志’,无足怪也”,他看出苏秦“博古知今,真乃将相之器”,所以对苏秦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又出谋献策,赠送路费,让苏秦去谋取功名:见今六国选用贤良,先生仗胸中虎略,凭腹内龙韬,但若投于一国,必然名扬天下。在下无物相赠,有春衣一套,鞍马一副,白银两锭,与先生权为路费,望乞笑纳。这真是一个士人所幻想遇到的资助者的形象;苏秦的回答则显示出商人所盼望得到的回报:小生久困穷途,遇蒙厚赠,日后倘能发迹,必当重报!这是一种理想的“士商互济”关系。能够这么做的商人,由于是“先发制人”者,因而更属难能可贵,也因而更受士人欢迎。当然,对于士人的要求,则是他们不能忘恩负义。此外,在这种关系中,居主导地位的永远是士人,而商人则始终只能是配角。

在《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媪》里,也出现了一个在士人落魄时能够慧眼识英雄并帮助士人的商人形象,那就是新丰市上的客店主人王公。他一见来店投宿的落魄士人马周,就知其不是平常之辈,于是对他优礼有加,还把自己的外甥女介绍给他:王公暗暗称奇,知其非常人也……次日王公早起会钞,打发行客登程。马周身无财物,想天气渐热了,便脱下狐裘,与王公当酒钱。王公见他是个慷慨之士,又嫌狐裘价重,再四推辞不受……王公见他写作俱高,心中十分敬重,便问:“马先生如今何往?”马周道:“欲往长安求名。”王公道:“曾有相熟寓所否?”马周回道:“没有。”王公道:“马先生大才,此去必然富贵;但长安乃米珠薪桂之地,先生资釜既空,将何存立?老夫有个外甥女,嫁在彼处万寿街卖赵三郎家,老夫写封书,送先生到彼作寓,比别家还省事。更有白银一两,权助路资,休嫌菲薄。”马周感其厚意,只得受了。王公写书已毕,递与马周。马周道:“他日寸进,决不相忘!”作谢而别。后来马周果然发迹,王公也得到了报偿:那新丰店主人王公,知马周发迹荣贵,特到长安望他……问到尚书府中,与马周夫妇相见,各叙些旧话。住了月余,辞别要行。马周将千金相赠,王公那里肯受?马周道:“壁上诗句犹在,一饭千金,岂可忘也!”王公方才收了,作谢而回。遂为新丰富民。此乃投瓜报玉,施恩报恩。“时人不具波斯眼,枉使明珠混俗尘。”只有王公这样的商人,反而能慧眼识英雄,这不能不令士人感叹;而王公最终得到了千金之报,则也不能不说是夙愿已偿。一对良好的士商互济关系,便又这样达成了。

不过,这类故事里良好的士商互济关系,可能恰好是相反世情的逆向表现。正如关汉卿的《山神庙裴度还带》中所说的,当时的世情根本是看不起穷士人的:近者有一等闾阎市井之徒暴发,为人妄自尊大,追富傲贫……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有那一等靠着富贵,有千万乔所为,有那等夸强会……他显耀些饱暖衣食,卖弄些精细伶俐。怎听他假文谈,胡答应,强支持。出身于市井,便显耀雄威。则待要邀些名誉,施些小惠,要些便宜。这样的市井暴发之徒中,自然也包括商人阶层。他们的势力增长以后,给穷士人造成了压力。由于痛切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文人们才写出了这类剧本和小说,塑造出此类理想的“好商人”的形象。

类似的描写士商互济内容的故事,也见于《醉醒石》第十回《济穷途侠士捐金重报施贤绅取义》。其中的一个商人浦肫夫,由于济助了几个落难的举人,后来得到了他们大大的回报,自己也成了统治阶层中的一员:浦肫夫择了个日,腰了银子,叫了只船,走常州。过得吴江,将到五龙港,只见一只船,横在岸边,三个人相对痛哭,还有三四个坐的卧的,在地下呻吟叫痛。浦肫夫道:“这一定是被劫的。不知要到那里去?天色寒冷,衣服都被剥,不冻死也要成病,这须救他。”船家道:“才出门,遇这彩头,莫要管,去罢。”浦肫夫喝道:“叫住就住,还摇?”船家只得拢了。浦肫夫跳上去问。原来是福建举人,一个姓林,一个姓黄,一个姓张,诉说到此被盗,行李劫去,仆从打伤,衣服剥尽,往京回闽,进退无资,以此痛哭。浦肫夫道:“列位到京,可得银多少方够?”林举人道:“路费一人得三十金;到如今,衣服铺陈,也得十余两。”浦肫夫道:“这等列位不必愁烦,都在学生身上。相近苏州,就在此制办,以便北上。”就在近村,打些水白酒,与他荡寒;又把自家被褥,与他御风……到了苏州,在阊门边,与他寻了下处;为他买毡条、绸布做被褥,为三个举人做衣服;失了长单,为他府中告照;又赠盘费三十两。这三个问了姓名居址,道:“异日必图环报!”两下相别。至此为止,所写的都是浦肫夫这个商人对于士人的好处,这可以说是士人的理想;不过小说的目的,还要写后来他从士人那儿得到的回报,这可以说是商人的理想:就是这三个举人,想起穷途间,便是亲友,未必相顾;他做生意人,毫厘上用功夫,吃不肯吃,穿不肯穿的人,怎为我一面不识人捐百余金?固是天不绝我三人,他这段高情,不可泯灭。如今我们三人中,发得一两个去,去报答他才好!“巧巧这年,三个人一齐都中了。”所以旁人都对浦肫夫说:“这等你一生一世吃着不尽了。”这话也算是说对了,那三个士人发迹以后,马上便思量提携照管浦肫夫:只是那三个中了的,倒越想起浦肫夫来,道:“当日没他赠盘缠,如何得到京,成此功名?没他做衣服,冻死了也做不官成!”三个计议,要在浙直地方,寻个近他处,照管他。于是,一个进士在他遇到官府麻烦时,为他解脱了困境,并为他娶了一门好亲,又送他不少银两;一个进士替他纳监弄前程;一个进士替他谋到了美差。总之,浦肫夫是得尽了好处。在各种文学作品里,恐怕这是一个描写士商互济关系最美妙的故事,将士商双方的理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儒林外史》出于士人的傲慢,对于盐商几乎没有什么好话,但是对于那些愿意帮助士人的商人,其描写却也不禁洋溢着温情和客气。如以周进姊丈金有余为代表的一伙商人,也许是全书中被写得最客气的商人形象。因为他们在周进失去饭碗时,给周进一碗饭吃;在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第二回)时,他们又都产生恻隐之心,每人凑了几十两银子,帮助周进捐了一个监生,以便能参加科举考试: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余包办。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第三回)后来周进果然考取了,遂发达做起官来。他后来是否报答了那伙商人,小说里没有再写到,但想来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吧?小说家的一腔不平之情,碰到这样的情节时,大概才获得了一些安慰吧?所以让人读来也倍感温暖。仔细想来,文学作品里所描写的士商互济的理想关系,也正是士商双方在实际生活里的缺憾的曲折反映吧? X4eOicZfFWkhHFcNuWhVB/VZbVMyIFRPRPscqNLcNVDxk5QWkuqqU87taXXUik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