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干过的最糟糕的工作是什么?十六岁时,我开始在英国伯明翰市中心一家快餐店打工。与如今一米八三的个子相比,那时的我只有一米五五。当时的我非常不自信,加上羞于让别人听见自己变声期的嗓音,因此跟人严重缺乏交流。刚进入职场的我,就连停下来和别人说句话都生怕老板炒我鱿鱼。就像没有学生会坦言自己喜欢学校一样,我也一直认为,想要人们喜欢上自己的工作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我要做的就是按时到岗,然后默默地擦桌子。
温顺的个性让我成为一名非常听话的员工。有一次我甚至完全按照商店经理的要求,只用纸巾去清理了洗涤槽下的大量老鼠屎。难得有个不用打扫的好日子,我也会被要求穿上连体道具服,跑到街上发打折券给那些伪球迷。
然而说到底,那就是我经历过的最糟糕的工作吗?如今回过头去看,或许是;但在当时来说,并不是。
因为自从我知道了同事间允许聊天后,再漫长、再艰难的日子都变得快乐起来。我清楚地意识到,每天大笑的次数直接影响着我的幸福感。只要还有放松的时刻,我就会感觉到与周围人的联系。比起在家坐等别人发网络动态,将大把时间用来与身边的人磨合,感觉还是要好得多。
之后我陆续在酒吧、工厂、餐厅和宾馆工作过,就在走马灯似的换工作的过程中,我开始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最好的工作环境,不一定要有一个可以提出精制计划的、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反而是那些不受领导干扰的企业,内部氛围往往朝气蓬勃。
我逐渐意识到,职场文化并不仅仅是老板文化。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所有人都能尽自己一份力,共同营造一个令人舒适、彼此受益的职场。
史蒂夫·乔布斯有句名言:“你得爱上你所做的事情。”显然,知易行难,这种随口说教也往往令人感觉空泛,进而无所适从。如果我们本该爱上自己的工作,却并没有爱上,那我们又该怪谁?怪我们自己?甚至这还可以成为用来对付我们的理由?“如果你真的想要这份工作,你就不会一直嚷着要加薪,嫌活太多,抱怨压力大。不然或许我们该换个真正想来这里工作的人来做。”
尽管我认为把能否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责任归咎于个人是错误的,但我们每一个人最起码也能做点什么来让工作变得更加愉快。问题在于,所有证据都表明,事情正在朝着反方向发展。那个关于“之前的工作远比现在的有趣”的疑惑,在现实中似乎确实存在。很多人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心挣扎,疲惫不堪。
盖洛普咨询公司的一项针对全球劳动力的调查显示,全球仅有13%的员工高度投入工作,并且对自己的工作和工作环境充满热情。而在英国,这个比例甚至更低,仅占8%。
我们深感痛苦,因为在周日早晨,我们都需要查看电子邮件、瞅一瞅智能手机,生怕刚刚听到的信息提示音就是某些突发状况找上门的前兆,这种工作不安感,以及工作对我们自由时间的持续不断地侵占,令我们精疲力竭。
抛开清理老鼠屎的经历,我的职业生涯总体上还算比较幸运。过去十年中,我有幸在谷歌、推特、油管这样的公司工作。再往前,我曾就职于几家对接英国著名名人周刊《 Heat 》、著名音乐杂志《 Q Magazine 》、英国音乐广播电台和美国知名美妆品牌Kiss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工作氛围都很棒,而当我就职目前的岗位并开始亲自负责团队后,每当来访者说他们有多么喜欢我们推特伦敦公司的氛围,或者给我们写邮件咨询一些有关提升工作氛围的窍门时,我感到既开心又自豪。
然而,让我下决心将自己长期以来对工作文化的兴趣转变为专门的研究,其原因还在于我在推特曾有过的一段并不顺畅的经历。那段时间,我的员工们似乎没有像以前那样开心。有的要离职,有的一看就萎靡不振。问题是,我确实不知道哪里出了错,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在毫无把握的状态下,我决定走也许令人费解的一步,开播客。我觉得通过工作环境的录播,可以采集到组织心理学领域专家们的很多想法——他们对于如何调动工作氛围确实相当精通。
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很多回答看似都非常简单。于是我和播客的联合创始人苏·托德一起将这些反馈编辑整合成了一份《新工作宣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份简洁明了的关于8项改变的清单,来提升自己的工作。
这份宣言的反响异常热烈,警察、护士、律师和银行家纷纷都来联系我们,咨询如何运用这些理念并将其内化到他们的工作中去。
我发现有关如何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的科研和调查并不匮乏。只是直击人们日常工作的相关研究似乎不得一见。因此在本书中, 我将专家们的智慧进一步提炼成30项简单的改变,任何人均可以自行尝试,或者在会议上推荐给团队。
这些改变中有些是我早已熟稔、亲试不爽的经验总结,有些是针对我自身和我从别人身上发现的一些坏习惯的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另外还有几条似乎严重违背了直觉——但它们确实管用。
无论何种工作,都有助于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意义。尽管我们或许不愿承认自己对工作的喜爱,但对因工作而创造出的快乐进而引发的自豪感,我们也绝对无须羞愧。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你重新感受更多的快乐。
当我们感到紧张的时候,创意灵感往往会跑得无影无踪。我们只会求助于之前貌似奏效的任何方法。我们选择重复,而非创新。正如曾经因首张专辑大获成功的摇滚乐队鼓击乐队(The Strokes),在背负来自粉丝、评论圈和乐队自身压力的情况下,推出的第二张专辑只得到一片负面评价。英国《卫报》和美国《娱乐周刊》的记者都曾表示,新专辑试图重复首张专辑的技巧,缺乏原创的新意。
上面的故事为何跟我们自己的工作有关呢?这么说吧,压力正逐渐成为我们职场的正常状态。对音乐家创作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的那股力量,同样也正悄悄打乱全世界职场中都在进行的日常决策。我们日常工作方式的演变正在渐渐加重这些负面力量。本质上,我们所有人都被两股趋势夹持着,一个是全天候在线,另一个是人工智能。这两股趋势将彻底改变工作的性质以及工作对我们的身心影响。这些趋势都是划时代的,因此我们可称之为大趋势。
过去二十年来,我们被大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手机接收邮件彻底改变了我们和工作的关系。无论是在火车、公交还是在沙发上,我们始终被迫和工作连接在一起。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尽管没有证据证明我们因此做成了更多的事情。起初,这看起来很棒。手机接收邮件,打破了行业、场所和工作方式的关系。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地回复信息,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由。
终于,我们可以坐在舒服的沙发垫子上回复客户的保费咨询;人还在火车上,我们就能向运输公司跟催去科比区的巴士发票;销售负责人也可以将一段视频转给所有组员,那是某个周五晚上从酒吧出来,一位思路开阔的朋友分享给他的。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几乎没有意识到,用手机接收邮件,会带给我们更多工作。当然,也没人知道会多出多少。但如今我们已经相当明白了。2012年一项劳工调查显示,英国办公室职员的工作时间平均上升了23%,也就是说每天增加了2小时,从7.5小时上升到了9.5小时。那是实实在在的增加,尤其是,我们得知道,我们的薪资却并未同步增加。更为引人注意的是,除了这些已然增加的标准工作时间,我们内心默认可接受的工作时间还在延长。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60%的职场专业人士工作日每天工作13.5小时,周末额外工作5小时——累计每周在线工作超过70小时。而当我们将自己变得处于越来越随时待命的那种工作状态,雇主们也早已认定那就是该有的一种状态:盖洛普咨询公司开展的一项全球劳动力调查发现,那些希望员工在下班时间随时待命的公司里,有62%确实是那样要求员工的。
正如我后面会展示的那样,事实证明,延长工作时间并无益处。实际上,所有证据都表明,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收益递减法则便开始启动,最先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的创造力会受到损害。 如此令自己精疲力竭,会让我们到达心理学家所说的“消极情绪”状态(后文将多次提及)。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我们喜欢的工作变成我们憎恨的对象。
科学家们表示,除非我们的个人幸福感极强,否则便会开始对工作产生厌恶。同时,令我们精疲力竭的这种“在线”也让我们越发不快乐。科学家们通过检测唾液里分泌的皮质醇含量后发现,下班时间收发邮件的人当中,半数都呈现出了高压力状态。
工作时间增加最先造成的后果就是创造力受损。
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没人确切地知道它会走向何方。自动化似乎确实会对很多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因为人工智能理论上是用来应对那些重复劳动的,因此它实际上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破坏性后果。
有一个职业领域经常对此进行讨论并表示感到威胁,那就是法律界。为什么?因为大量法律工作涉及研究卷宗并试图从之前的案例中找到先例。换句话说,这是“模式识别”范畴,那些特别经过精心配置的计算机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因此,尽管眼下法律行业看似风光诱人,但有大量预测则显示,法律相关工作最后将被削减一半。很快将由计算机软件来判定“这起法律纠纷与另外一个判决结果如是的案子很类似”。
当然也有乐观主义者。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首席执行官马修·泰勒曾受命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准备一份关于未来就业形势的报告,他告诉我:“针对越来越多零售业务朝线上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有分析显示这似乎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确实,不可否认,如今在实体店上班的人少了。但有大量的人在仓储物流行业工作,这一领域增长的就业人数比起传统零售店流失的人数来要远大得多。”尽管如此,我们也无法完全忽视这个触目惊心的预测,即眼下英国任何一份时薪低于30英镑 的工作,都有可能摆脱不了被机器人替代的命运。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不易被替代?相对而言,越是重复的工作,越容易被机器替代。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所谓最难替代的工作,几乎都是那些需要用智慧去解决一系列无法预测的问题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会不断地追问:“假如我们尝试这样做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法包装会怎样?”。保持创造力,你需要每天如此。 创新、智慧、思考,这些是人工智能短期内最难替代的。
第一个大趋势“全天候在线”带来的一个影响人们尚未意识到,即工作正令我们的思想备受煎熬。如今人们普遍越来越焦虑,正是因为人们的工作相较于之前越发紧张。
但是问题来了。假如我们想要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继续生存,就需要培育更多工作中的创造思想。然而,“全天候在线”的压力,却令我们思想高度紧张,更加难以保持一颗有创意的头脑。我们进退两难。前面提到过,科学家们有时将这种状态称作“消极情绪”。在本书中,我会给大家展示,有一项历时50年的科学研究是如何揭秘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不同影响的。
事实证明,改变和提升环境的能力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多数人都不是所在职场的老板。即便我们管理着一部分人,很多关于工作如何开展的决定也仍由高级管理者作出。但那并不妨碍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团队内部的互动方式等施加影响。
这本书就是为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每一个人写的。 无论你只能管理自己,抑或你唯一的改革机会就是建议团队集体看一场关于如何提升和改善工作环境的TED演讲,你终将能给你自己以及你身边的人的生活带来改变。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总共包含30个唤醒职场多巴胺的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关于营造更加快乐的工作环境的完整策划。
在“充能篇”,我着眼于如何给我们自己补充能量。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重新能量满满?有什么简单的妙招可以让工作感觉更加可控?我们如何才能从消极情绪转变至积极情绪?
在“同步篇”,我借助大量突破性的科学研究提出如何与你的团 队建立信任和良好关系的建议。 我的前提假设是你可能并未完全当家作主,即你还没法直接要求与你共事的人做什么。但你也别指望你的老板会懂得如何让情况变得更好。高层管理者们才不会读这样的书呢:他们上的都是价值几千甚至上万英镑的课程。但我见过数十例得到提升的团队,只因某个团队成员被某个愿景和几篇好文章激发了积极性。
“激情篇”则描绘了团队的理想图景:在工作文化中注入一种特 殊的激情。 我在“充能篇”和“同步篇”提到的一些最令人兴奋的科技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极具智慧的思想家桑迪·彭特兰,他给我们示范并展示了所谓成功的团队,不仅活跃,还有激情。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帮助自己激发职场创造力、活力并取得成就,以及如何才能实现让团队拥有激情的那种状态。
在彭特兰之前,研究者们分析不同工作场景的主要方法是模拟实验室中的相似场景,彭特兰则摆脱了对虚拟再创场景的依赖。相反,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人体计”(People meters)——一种社交测量卡,可与工作证集成后挂在脖子上。我们多数人都很自然地戴着类似的东西,好比进出办公室刷的门禁卡,因此任何人都无须重新调整他们的现有操作。
彭特兰这种升级版的工作卡令他能够研究办公室里真实发生的一切:人们实际的工作过程,以及那些影响人们决策并对其周边人产生实际影响的因素。同样,通过这张卡,他还能精准识别那些无效劳动。他的发现能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在办公室的行为,无论是该做和不该做的。在此插播其中一条警示:电子邮件对于现代生产效率的提升几乎毫无贡献。
通过此类研究,我们将找到为你的办公室带去更多激情的方法。选择本书的一部分,读一读,试一试,在团队会议上做分享,推荐给你的朋友。你会发现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令工作重新变得更有乐趣。
让我们重新开始享受工作吧。是时候重新唤醒职场多巴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