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子弹飞一会儿,时间会改变一切”

钢琴家孔祥东独家专访

Just Wait and See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Pianist Kong Xiangdong

文字_米斯福

第一次见到孔祥东真人,是在一家西班牙餐厅。同行的朋友和他认识,过去打招呼。

他很认真地和每个人握手,自我介绍道:“你好,我是孔祥东。”大家都笑了。

亲切随和、没有架子,是孔祥东给我的第一印象。

时隔三年再次见面,他还是那样热情洋溢:拿出自己的新专辑签名赠送给我们,

向我们展示他的“宝贝”施坦威SPIRIO|R,一边弹琴一边吟诵自己原创的诗歌,

毫无顾忌地和我们分享他生活中的“糗事”。

聊到开心时他会哈哈大笑,爽朗的笑声溢满了整间屋子,一点都看不出得过抑郁症的样子。

是的,孔祥东曾经历长达十年的抑郁期,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想要自杀。

而如今,重获新生的他不仅在弹琴时更从容、自在了,对人生的看法也更简单、豁达了。

“碰到烦心的人和事,就让子弹飞一会儿,时间会改变一切。”

01 孔祥东

02 孔祥东在西藏林芝参加桃花节演出

人生上半场:少年得志

孔祥东1968年10月22日出生于上海,和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是同一天生日。

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习钢琴这种昂贵的乐器对孔祥东这样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孔祥东似乎冥冥之中与钢琴有着不解的缘分:在小时候的“抓周”游戏中,他一手就抓到了一个玩具钢琴。

1974年,家里为了给孔祥东买钢琴,借了七百多块人民币,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全家为了这台钢琴,吃了两三年的萝卜干。”孔祥东笑道。

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孔祥东师从现代钢琴教育家范大雷。“范老师不仅在琴技上帮助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还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我孤独的灵魂带来了很多抚慰,填补了父亲在我生命中的空缺。”在范大雷的指导下,孔祥东少年成名,十七岁就在第八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二十岁时,他又获得了美国吉娜·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金牌大奖。

随后,孔祥东赴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留学。毕业后,他开启了自己国际巡演的职业生涯,演出足迹遍布全球四十多个国家。1995年,孔祥东代替因病无法演出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出场,与洛杉矶爱乐乐团成功合作了四场音乐会;同年,他在可容纳两万五千人的好莱坞露天剧场(Hollywood Bowl)与洛杉矶爱乐乐团再度合作,成为在这里演奏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

1999年,孔祥东与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意大利作曲家乔治奥·莫罗德(Giorgio Moroder)合作的大型钢琴组曲《西藏梦》在拉萨成功首演,他也成为第一个在“世界屋脊”举行大型音乐会的艺术家。音乐会上由孔祥东和乔治奥·莫罗德共同完成旋律创作、刘德华作词并首唱的歌曲《爱你一万年》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点播率最高的KTV金曲之一,而两人结成的友谊也促使他们在北京申奥期间再度携手创作了一曲《永远的朋友》(Forever Friends)。

无论是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东京三得利音乐厅还是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悉尼歌剧院,孔祥东都以无可比拟的音乐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听众。西方媒体盛赞他为“一个世纪只能出一到两个、真正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

孔祥东的人生上半场无疑是成功的。他早早就赢得了鲜花、掌声和财富,一时风头无两。

人生幕间休息:走出困境

2008年,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孔祥东突然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几乎是在顷刻之间,他就被抑郁症击倒了。他自1997年在上海创办的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最鼎盛时期在全国有二十多家分店,最终一家一家地关闭了。

和其他音乐家不同,孔祥东对自己生命中的这段“至暗时刻”从不避讳。他告诉我们,他一开始拒绝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是他妈妈坚持让他去医院治疗的。在那段被抑郁症困扰的日子里,孔祥东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哪儿也不去,谁也不见。除了家人的照顾以外,唯一陪伴他的就是音乐了。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孔祥东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他在一场暴风雨来袭时站上阳台的围墙,让上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十分钟内,暴风雨没有带走我,那就必须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幸运的是,孔祥东留下来了。

就像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得了抑郁症一样,孔祥东也不可思议地从抑郁症中走了出来。告别抑郁症的那一天,他记得特别清楚:2018年10月28日,是他五十岁生日后的第六天。“那天,我照着镜子对自己说,‘不,这不是我孔祥东想要的自己’。”于是,他穿着一双演出专用皮鞋,踏出家门,走了一个上午,从家里一直走到城隍庙。“那天我特别开心,算是走出了改变的第一步吧。”

接下去的整整三年,孔祥东每天早上七点半出门,约上几位朋友,沿着淮海中路到徐家汇公园慢跑,最后抵达吴兴路上的一家咖啡馆。三年晨跑重塑了孔祥东的身材,他从两百多斤减到了一百五十多斤。

如今回头看,那长达十年的抑郁期,被孔祥东视作自己人生中一场漫长的“幕间休息”。“在这十年里,我做了很多以前在‘急速奔跑’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我停下脚步,好好地去反省、回看、沉思,遐想未来能做什么,音乐对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会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一种是优秀的人,因为想要突破玻璃天花板的人,一定是自我拧巴、和自己过不去的人;还有一种就是善良的人,什么事都想自己扛着。”他笑道。

孔祥东把自己能够成功从抑郁症走出来并恢复到现在的状态,归功于自己对美的执着追求。“对美的追求很重要,它是一种信心和对未来的期许。即使是在抑郁期间,我也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他告诉我们,他在抑郁期间写了一百多首诗。说着,他就走到钢琴边,一边弹琴,一边现场朗诵了一首诗《我是草》——配乐自然也是他原创的。“我是草,在风中被吹摇;我是草,和大地来缠绕;我是草,让火焰来燃烧……”浑厚的男中音朗诵配上浪漫轻盈的旋律,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他为这样的艺术形式起了个名字叫“乐颂”,未来还考虑在音乐会上表演。“我一定是诗人当中钢琴弹得最好的,哈哈!”

《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磨难使人成长,当你从磨难中蜕变、升华,你会发现,上苍一定会让你得到反省之后的硕果。在经历了漫长的“幕间休息”后,孔祥东华丽地开启了自己人生的“下半场音乐会”。

人生下半场:无限可能

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之后,孔祥东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他说自己躺不平,“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中躺平太浪费了”。他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了“孔祥东乐疗工作室”,致力于将音乐带进医院,用音乐来疗愈;他与上海青年摄影家郭一跨界合作,为三十位援鄂医生每人创作了一首专属音乐并拍摄了一组肖像照;他在《蓝天下的挚爱》新年慈善音乐会上奏响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并用“音乐肖像”向抗疫英雄致敬……

2021年,孔祥东出版了自己的首张原创音乐专辑《海之声命》。这是一个由海洋保护公益组织“亿角鲸”委约的项目:“亿角鲸”录制了十二个不同海域的海潮声,孔祥东则负责创作音乐,与海潮声结合在一起。他只用了两小时十五分钟就完成了全部十二首作品的创作。对孔祥东来说,这不仅仅是作曲,更重要的是参与公益活动。“‘亿角鲸’那帮年轻人很厉害,他们可以连续十二个小时不出水,在海里打捞垃圾。”因为这个项目,孔祥东还爱上了潜水,跃跃欲试地计划去马尔代夫考证。“海洋和陆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人活着还是要做点冒险的事。如果没有一点惊险的话,生活就没有惊喜。”

2023年10月,孔祥东与指挥家张亮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演绎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钢琴协奏曲”,对钢琴家的技巧和体力都是巨大的挑战。2024年1月26日,他再度携手张亮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连演两部重磅作品: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些都是孔祥东年轻时成功演奏过的作品,而如今,他把自己重新变回一个钢琴的学徒,像对待一部崭新的作品一样,从头开始学习、研究。他耐心地给每一个音符标上指法,不断揣摩、反复推敲,乐谱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在孔祥东看来,指法不但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自研、自学的方法。“你写指法就要动脑筋,思考如何效率最高地把这首曲子弹出来。任何一首曲子,只要我开始弹,地上一定是橡皮屑一大堆。经过一段时间的专注练习,我会感觉到自己的升华和进步。”

重新研读这些作品,孔祥东最大的感悟就是,对音乐理解的维度和以前不一样了。“每个年龄层的生命特质不一样,不同的年龄会影响到弹琴的速度。一般来说,年轻人会弹得偏快一点,而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很自然地放慢速度。如今我更喜欢自己在音乐中的‘从容’,享受听到音乐的‘余音’。”

孔祥东与吕其明

2024年3月22日,在第三十九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孔祥东演奏了吕其明的《红旗颂》(钢琴与乐队版)。吕其明的管弦乐作品《红旗颂》首演于1965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式,时隔五十九年后重演,意义非凡。“吕其明老先生是中国难得的旋律大师,他写的电影音乐朗朗上口,是一代人永恒的记忆。”孔祥东坦言自己是听着这首曲子长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旗颂》是可以和我们的国歌相提并论的。”不过,他也表示,其实这部作品的钢琴部分弹起来并不容易。“它是在原来管弦乐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钢琴的旋律,这也是它不叫‘钢琴协奏曲’,而叫‘钢琴与乐队版’的原因。在演奏中,钢琴必须完全服从于乐队的节奏,几乎不能有一点情绪上的偏差。所以作品给钢琴这件独奏乐器展示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时候钢琴都是在和乐队进行大齐奏。好在我的优势是我弹琴的音量可以穿透乐队,能在一定程度上和整个乐队相抗衡。”

在演绎经典作品之余,孔祥东也对即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在患抑郁症期间,许多亲朋好友来看他,为了表示感谢,他会弹琴给大家听。一开始他弹的都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经典作品,后来他尝试为每一个人即兴创作一首乐曲,结果惊讶地发现对方的聆听感受变得很不一样。“因为这首乐曲是我特别为你而作的,它的指向性很明确,所以会把你的聆听体验拉到极致。”无论是相识已久的朋友,还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只要给他四个音符——两个黑键、两个白键,他就能立刻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一首完整的乐曲。“在为你创作的时候,我貌似可以走进你的人生。弹完之后我会发现,我对你的了解加深了。”至今,他已经为两千多人即兴创作过专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了。

采访临近尾声,我们向孔祥东赠送了两本《音乐爱好者》杂志。巧合的是,这两期杂志的封面人物都与孔祥东有着奇妙的联系。一位是他特别喜爱的作曲家马克思·里希特(Max Richter),“他最成功的尝试就是把维瓦尔第的《四季》进行了电子音乐的编配,他的一张名为《睡眠》(Sleep)的唱片也很有创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入睡”;另一位弗拉基米尔·维阿杜则是他认识多年的好友,听说维阿杜下半年要来上海举办音乐会和大师班,他说到时一定要前去拜访。

孔祥东的人生下半场还在继续,它越来越精彩,并且有着无限的可能…… FC+pH2S1b1PIJt6DhEdo+TzrbBZ7hPeNyRVMaB1i9PAhNcitLq09qiKnbxGWMM7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