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二)

刘辰翁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The Beautiful Lady Yu(Ⅱ)In the Same Rhyme Scheme as Li Yu’s

Liu Chenweng

Although I know I can’t rely on dreams so fleet,

Still I have few dreams sweet.

The Northern flute has blown with the wind at midnight.

Who has seen speechless,tearful mume blooms in sad plight?

The children ask me where is the splendor gone by.

Mist and rain have veiled towers high.

The land and stream reveal the sorrow old and new;

With flowers on the waves men will pass out of view.

尽管知道梦境只是一场无凭的空想,但就连一场好梦也难以闯入梦乡,怎不惹人愁绪丛生?

残暴的元朝统治者,肆无忌惮地侵凌着中原大地,就像五更天刮起的飓风,让大宋的百姓避无可避地走上了一条民不聊生的不归路。

遥想当年,匈奴国的单于,在半夜里吹响一曲《梅花落》,那枝头的梅花便即纷纷堕入风中,然而,却又有谁见过梅花暗自垂下的珠泪呢?风雨交加,梅花自是默无一言,像极了大宋遗民,面对蒙古贵族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到底,这种屈辱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才有尽头?

孩儿寄来书信,询问我今后将身往何处,我哪里又能知道呢?大宋灭国后,我就长期过着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涯,烟雨茫茫处,昔日的楼台尽改,也只能走到哪里算哪里了。

江山依旧秀丽如画,却画出了古今相同的无限愁绪,纵使再美,也无法抚去我内心的惆怅与纠结。若要问我身在何处,我就像那堕下枝头的落花一样,随波逐流,却不知道究竟会漂到哪里去,没个尽头。

这阕词和上一阕词,都是步李后主《虞美人》韵而作,实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词作委婉沉郁而别有情致,纯然为须溪先生学养襟怀之写照。

刘辰翁(1232年—1297年),字会孟,别号须溪,又自号须溪居士、须溪农、小耐,门生后人则称其为须溪先生。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和文天祥、邓剡是同乡兼同学。十岁丧父,母亲将其抚养成人;十一岁师从著名学者欧阳守道,入白鹭洲书院求学,并受到吉州知州江万里的赏识。

宝祐六年(1258年),刘辰翁在庐陵参加乡试,一举夺得头名解元。但权相丁大全得知刘辰翁在考卷中写有“严君子小人朋党辨”之句后,认为他在影射自己,遂下令将其除名,不为录用。

景定元年(1260年),刘辰翁被已官至国子监祭酒的江万里招至临安,补录为太学生,跟随理学家陆九渊学习。太学是南宋最高国立学府,已被丁大全革去功名的刘辰翁,相当于又重新获得了贡生资格,可以由朝廷直接任命步入仕途,即便没有被授予官职,经过太学的熔炼,科举登第也相对容易些,起点要远远高于普通考生。

景定三年(1262年),三十一岁的刘辰翁在临安考中进士。但进入殿试程序时,他耿直豪爽的毛病又犯了,居然在考卷中为在“湖州之变”中死去的济王鸣不平,一下子就触怒了宰辅贾似道,列名时更被宋理宗特意降为丙第。

济王赵竑本是宋宁宗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但权相史弥远篡改宁宗遗诏,将赵竑废居湖州,改立宗室旁支子弟赵昀继位,就是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济王在湖州被一群江湖人士劫持,朝廷以为济王聚众谋逆,史弥远派兵镇压,将济王捕获,逼其自尽,天下冤之。此事关系到宋理宗皇位的合法性,所以极为敏感,但刘辰翁竟在廷对时称济王为忠良,应予平反,足见其胆识与气魄,好在宋理宗没有追究,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刘辰翁登第之前,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江万里已经罢官归乡。他自知不见容于权相贾似道,便以母亲年迈为由,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罗履泰等名士都出自他的门下。

景定五年(1264年)春,朝廷又启用江万里知福建军、兼福建转运使,刘辰翁入其幕府,跟着一起去了福州。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夏,江万里入朝执政,招刘辰翁为临安府教授。次年春,江万里罢相,刘辰翁一同被弹劾,回乡闲居。

咸淳四年(1268年)秋,江万里出任太平州江东转运使,辟刘辰翁为幕僚。咸淳五年(1269年)春,江万里入为参知政事,荐举刘辰翁为中书省架阁。可惜,就在刘辰翁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仅仅一个半月后,其母便不幸病故,他只得返乡丁母忧,而这次在中书省任职,则是刘辰翁在朝堂为官的唯一记录。

咸淳九年(1273年),江万里任湖南安抚大使。这年秋,刘辰翁到长沙探访恩师。这一次,他在湖南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出任江万里幕僚,而是因为兵荒马乱,在这年年底就起身返回了江西。

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攻破襄阳后,水陆并进,继续南下,攻拔鄂州,沿途宋朝官员皆望风而降。已经七十六岁的江万里,料国事已不可为,便再次辞官归隐饶州。他在芝山南麓凿池,并建一亭,取名“止水”,表明自己澄净坦荡的胸怀。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饶州被元军攻破,江万里拒绝逃亡,执门人陈伟器的手,沉痛万分地说:“宋国运衰败,大势不可支撑,我虽退隐山林,但誓与国家共存亡。”毅然率领180多名家人从容投水自尽,以身殉国。江万里的弟弟江万顷被元军捕获,骂不绝口,亦遭元兵肢解而死。

江万里自尽之际,刘辰翁正在江西吉水县虎溪避难,当他得知恩师为国捐躯的讯息后,自是悲痛得不能自已。他在悼文《归来庵记》中,不仅将江万里比作自投汨罗江的屈原:“父前而弟后兮熙春载临,忽相顾以流涕兮又痛哭而不可禁,彼紫芝之垂绝兮遗我哀音。”而且对他的高风亮节给予了极高评价:“玉色金声,光风霁月,峨峨千仞,柱折维绝。”

刘辰翁前后追随江万里逾三十年,二人情逾父子。江万里死后,他便冒着生命危险,到饶州寻找恩师的尸体,打算将其送回江万里的家乡都昌,却因为元军分掠江西各地而不得不中断。

同年,贾似道垮台,新任宰相陈宜中荐举他到临安史馆任职,辞而不赴。之后不久,朝廷又授他太学博士一职,因元兵已经进逼临安,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亦未能成行。年底,与他有同里同学之谊的文天祥,于江西组织兵马,起兵勤王,刘辰翁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文天祥的幕府,参赞军务,但这支匆忙招募起来的部队,很快就被元军击败,他亦不得不再次遁往虎溪避祸。

在避祸之间,刘辰翁时刻没有忘记为恩师营葬。因江万里之子江镐下落不明,刘辰翁只好挺身自任,为之奔走跋涉,办理后事,并建庵堂纪念这位忠臣良相。其时已是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正处于元政府的高压统治下,刘辰翁四处奔走,收葬殉国故相,是要冒着很大风险的,由此也可以窥见他实在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男子汉。

办理完恩师的丧事之后,年近五旬的刘辰翁便“托迹方外以归”,出家为僧道,以示决不与新朝合作的决心。晚年唯事著述,除了学术作品之外,便是将满腔亡国之恨,用一支词笔尽情倾诉出来。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在江西庐陵避居之地,“老来无复味,老来无复泪”的刘辰翁,以老病之身离开了这个已不再属于他的世界。其时,四方学者俱至庐陵会葬,为这位享年六十六岁的老词人送行。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宋亡前后,多写感伤时事的篇章。能诗文,明人辑有《须溪记钞》,清人辑有《须溪集》,另有《须溪词》存世。

词作风格取法苏辛而又自成一体,豪放沉郁而不求藻饰,真挚动人,力透纸背,为辛派词人“三刘”之一。作词数量位居宋朝第三,仅次于辛弃疾、苏轼,遗著则由其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P2BJqbz+rj56PIko46dS436JoYFw1ej6CZBlE0Pv1kASqq1LJK9yzI/9dETC5v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